第一卷 第200章 綰青絲(三)

陸議的個頭,和曹朋差不多高,但看上去比曹朋略顯結實。

後世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可事實上,身為一個即將敗落的世家子弟,身上往往擔負著更多的責任。陸議也如此,十二歲便綱紀門戶,承擔起執掌家族的重任。這也使得他那張看上去略顯稚嫩的雙頰,透出同齡人所無法比擬的莊重和沉穩。曹朋也算是同齡人之中,少年老成的典範。可是和陸議相比起來,曹朋認為自己略顯不足,缺少世家子弟的那種氣度。

見到荀衍,陸議並沒有表現的驚喜。

相反,在言談舉止間,他透出濃濃的戒備和警惕。

也許並非針對荀衍,而是長久以來,所養成的謹慎所致。畢竟,華亭陸氏和孫氏之間頗有恩怨,想當初孫策攻破廬江時,對陸氏族人的殺戮,至今仍是陸氏族人心中無法磨滅的痛。

陸氏子弟對孫氏,懷有恨意。

孫氏反過來,對陸氏子弟,懷有戒心。

陸家如今生活在孫氏的統治之下,對於一切事物都會懷有戒心,這原本也是一樁正常的事。

所以,陸議言語間得體,但態度上冷漠,有一種拒人於千里之外的感覺。

而荀衍渾不在意,談笑風生。他談論當初受陸纖的交道,說起早年間在洛陽,和陸駿的交情。

陸議始終保持溫溫笑容,不時附上幾句得體的言論,令荀衍大為開懷。

曹朋就跪坐在荀衍的身後,默默的觀察著陸議。

陸議和曹朋年紀相仿,按照荀衍的說法,兩人同年。但陸議似乎比曹朋大兩個月……可就是這兩個月的差距,讓陸議比曹朋顯得沉穩許多。他看天色已晚,於是命家奴下去準備酒宴。

「叔父現在回去,恐怕也來不及了,不如今夜就住下來,如何?」

荀衍點頭,答道:「就依賢侄所言。

對了,我來時聽人說,賢侄大婚在即?不知可定下婚期?」

「回叔父的話,婚期已經定下,就在十八日後。」

「呃,可是我看府中好像並未準備?」

「已經準備妥當……不過,顧家伯父派人來說,一切最好從簡,莫要大費周章,反而不美。」

「顧家伯父?」

荀衍一怔,「你是說……」

「想來叔父也認識,顧家伯父就是家丈人之兄,聽說早年間,與荀大伯往來密切。那時候顧家伯父還在伯喈公門下求學。」

「你是說,顧元嘆?」

「正是。」

曹朋心裡又咒罵起來:你好端端的,不要總是稱『字』好不好?顧元嘆,好耳熟!

不過他知道『伯喈公』是誰,就是蔡邕。

蔡邕的學生?

隱隱間,曹朋記得前世曾看過一部三國穿越小說,裡面介紹蔡邕學生似乎不少,其中有一個……顧雍!對,就是顧雍,顧元嘆。這個人似乎是蔡邕的學生,而且後來是東吳的丞相。

陸議和顧雍的侄女結親嗎?

荀衍連連點頭,「元嘆兄長少言語,至德忠賢,乃當時楷模。

對了,我卻聽人說起,他如今在吳侯帳下效力?此次我來吳縣,還沒有來得及去顧家拜訪。」

「伯父如今忝為上虞長,不過大婚之日,他會趕來。」

「如此,甚好!」荀衍連連點頭,「我與元嘆兄長也多時未見。當年他返家後,便未再聯絡,到時候正可與他盤桓。」

陸議絕不會輕易開啟話頭,但每每荀衍發問,他回答的都非常得體,很詳細。

兩人就這麼一問一答,時間過的飛快。

隨後,陸議準備了酒宴,荀衍在酒席上,見一旁曹朋默然無聲,一下子想起來了一樁事情。

「賢侄。」

「喏。」

「還想向你打聽一人……不知你陸氏族人中,可有一人,名叫陸遜?」

這原本是極為普通的一句問候,讓陸議呆愣住了。

半晌後,他面色古怪的點頭,「回叔父,確有此人。」

曹朋驀地睜大眼睛,豎起耳朵。

陸遜,果然是這華亭陸家的子弟……

不過陸議後面的一句話,卻讓曹朋傻了。

「陸遜,就是小侄。」

荀衍也愣住了,「你就是陸遜?」

「年初時,小侄行了及冠之禮,而後便定下了婚期。當時小侄……叔父既然出使江東,當知陸家的狀況。陸家和顧家,都是吳郡百年望族,如今又結下了親事……小侄覺得,日後必會步履維艱。小侄如今綱紀門戶,更覺責任重大,所以便改了名字,為『陸遜』。」

遜,有退讓,隱忍,和光同塵之意。

同時也代表了陸家目前的狀況,必須要和光同塵,必須要去退讓,必須要去隱忍……

陸議把自己的名字改為陸遜,大致上也就是這個意思。

聽陸議這番話,荀衍不由得感慨萬千。別看陸議年紀小,可是這處世求生之道,已爐火純青。

他沒有說的太明白,但這一個『遜』字,卻將他的困境,形容的無比透徹。

陸議說:「叔父為何突然問及此事?小侄改名之事,並無太多人知道。除了伯父之外,就連家裡人也不清楚。我原準備大婚之後,再公之於眾人……叔父又是從何處得知此名呢?」

「這個……」

荀衍猶豫了一下,「難道江東,再無第二個陸遜?」

「據我所知,吳縣陸姓子弟,沒有人叫陸遜。」

荀衍扭頭,向曹朋看去。

曹朋眼珠子一轉,連忙道:「先生,學生也是在偶然間,從坊市中聽說。

人言陸遜才學過人,乃江東俊傑。但具體是哪裡人?學生不太清楚,故而途中有此一問。」

曹朋這一席話,把問題一下子含糊過去。

坊市中聽聞?

那自然無從考究……

陸遜臉色有些不太自然,輕聲道:「敢問,那人是什麼模樣?」

「方士,是個方士。」

陸遜玉面微微一沉,透出凝重之色。

許久之後,他苦澀一笑,長嘆一聲道:「樹欲靜,風不止。」

這句話,是春秋時皋魚所言,出自《韓詩外傳》。濮陽闓精研韓詩,所以曹朋倒也不陌生。

原話就是後世極有名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陸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已經努力的隱忍退讓,可是看起來,還是有人想把我推到風口浪尖。

荀衍沉默了。

「賢侄。」

「喏。」

「有一句話,我不知道當不當說。」

「請叔父明言。」

荀衍猶豫了片刻後,輕聲道:「若江東不可留,不妨前往潁川。」

陸遜苦澀一笑,「非是小侄不願,是家業於此,恐難離去……不過,叔父此言,小侄銘記心中。」

曹朋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隨口編造出來的一句話,居然讓陸遜生出離開江東的念頭。

如果,如果陸遜不在江東,他日誰能抵禦劉備呢?

曹朋也不禁心中叫苦,只是他也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看得出,陸遜其實對孫氏,頗有怨念,甚至是仇恨。否則,他也不會說出那樣的話語來。一切早在廬江時,便有了一個定論。

只是,既然陸家和孫氏之間有如此仇怨,為何陸遜後來……

這其中的機巧,曹朋是百思不得其解。

※※※

酒宴過後,陸遜安排荀衍等人歇息。

陸家的門楣似已破敗,但是其產業依舊存在。陸康死後,陸纖和陸康兩支後人,便合而為一。

兩家部曲也隨之合併起來,倒也有自保之力。

陸家北跨院,是陸康的子弟居住;南跨院,則歸於陸遜一家人。

近兩頃大的宅院里,居住有大約千人。其中部曲約八百,而陸氏子弟,不足兩百。荀衍說,當初陸家子弟近五百餘,再加上旁支遠支,足足有兩千之多。雖算不得吳縣第一望族,但絕對能排進前十。只是,自陸康死後,嫡支損失慘重,只剩下這不足兩百人,而且老的老,小的小……而遠支旁支,則流離的流離,逃亡的逃亡,使得陸家再也不復當年的聲勢。

有時候,一步錯,步步錯。

陸家就是這種狀況。

不曉得日後,陸家能否重新崛起?

曹朋很想告訴荀衍,陸家一定能夠崛起。

不僅僅是崛起,而且會是極為強大。依稀記得,孫吳後期的時候,整個江東的水軍,都控制住陸家的手裡。陸遜以下三代豪傑,把陸家打造成為江東第一世家,其實力甚至超過荀氏……

許是見老友家道破敗,荀衍的心情並不好。

在安定下來後,他早早便回房歇息。

而曹朋和夏侯蘭,依舊是住在荀衍卧室的旁邊。

夏侯蘭趕了一天的車,也有些乏了。所以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