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品相關

周昌

周昌(?-前192)西漢大臣,劉邦同鄉,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時為泗水卒史。秦末農民戰爭中,隨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為御史大夫,封汾陰侯。耿直敢言。劉邦欲廢太子,他直言諫止。後為趙王劉如意相,如意為呂后所殺,他託病不朝。

「期期」見於《史記·張丞相列傳》:「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不奉詔。」「艾艾」見於《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語稱『艾……艾』。」

據《史記》記載:漢初有個將軍叫周昌,沛縣(今屬江蘇)人。秦末,為泗水卒史,農民戰爭中歸劉邦,並從劉邦入關破秦,任中尉,後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周昌為人正直,敢於直言。他口吃,說起話來很費勁。當時,漢高祖劉邦想廢掉太子劉盈,另立如意為太子。周昌對此堅決反對,並向劉邦提出勸諫,說:「我不善言辭,但知此事不能這麼辦,如陛下想廢太子,我就不服從您的命令了。」因為周昌口吃,在說上述話時,把本不需重疊的「期」字說成了「期期」。而成語期期艾艾也典出於此。

任敖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縣人,初為沛縣獄史,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謚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勛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松揪。

王陵

王陵(?-前181)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沛縣西)人,秦末農民戰爭中,

聚眾敷千人據南陽(今河南南陽)。後歸劉邦。從定天下。以功封安國侯,

官至右丞相。因反對呂后封請呂為王,罷相,改任太傅,病死。

一說以賓客從劉邦起兵,並隨劉邦入武關,又隨入漢中。楚漢戰爭中,

守豐,後封雍侯。漢朝建立,改封安國侯。

雍齒

雍齒(?——前一九二年)

沛入(今江蘇沛縣東),出身豪強。秦二世二年(前二零八年),隨劉邦起兵反秦。秦軍圍攻劉邦於豐鄉(沛縣西)。邦打敗秦軍後,命雍具駐守豐鄉。雍經魏國人周市(音拂)誘反,遂行背叛;幾經反覆後,再次歸向劉邦,邦以其立過許多戰功,故未殺他。

漢高祖六(前二零一年)。劉邦聽從張良的意見,封雍齒為什邡肅侯,食邑二千五百戶,位次居五十七。

漢惠帝三年(前一九二年)雍齒卒,葬於什邡治西郊(元石公社箭台大隊)。他的第三代(曾)孫雍桓,襲爵終侯。漢武旁元鼎五年(前一一二年)九月,發夜郎兵,下牂牁,會番禹。終倨不肯從軍擊南越;又因所籌酎(音宙,醇酒)金和獻祭事不合要求。被削掉侯位,計其後代先後在什邡世襲共八十九軍。

屠睢

秦朝武將。公元前214年,他率50萬軍隊對嶺南進行大規模征戰,經過3年苦戰,終於征服了這些地區。督修從道州到封陽、廣信的這段水陸古道,歷時兩年,動用湘、桂、粵三地戍民四十多萬人,其中因病、餓、工傷、殺伐有二十萬多人遺屍工地。由此可見修建古道的兇險和艱難。

程邈

生平簡介

程邈,秦代書術家。字元岑,下杜人;一作下邳人。相傳他首行先將篆書改革為隸書。蔡邕稱其「刪古立隸文」。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稱善,釋其罪而用為御史,以其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名曰『隸』。」

獻字贖罪的程邈(1)

程邈,字元岑,生卒年不詳,秦下杜(今陝西省西安市南)人。他是秦朝的一個小官,曾當過縣獄吏,負責文書一類的差事。因他性情耿直,得罪了秦始皇,被關進了雲陽獄中。他在獄中度日如年,無事可做,白白浪費時光覺得實在可惜,心想,何不幹出一番事業來,以求赦免罪過?

可是,在獄中能幹什麼事業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程邈。當時正值秦始皇推行「書同文」政策,以小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其時政務多端,文書日繁,用小篆寫公文固然比以前方便許多,但小篆不便於速寫,還是費時費事,影響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以前身為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若能創造出一種容易辨認又書寫快速的新書體,不是更好嗎?腦子裡有了這個想法,程邈便絞盡腦汁地琢磨,於是乎,他在監獄中一心鑽研字體結構,做起文字學問來。

程邈把流傳在民間的各種書體搜集在一起,潛心研究,一個一個加以改進,把大小篆的圓轉改變為方折,同時刪繁就簡,去粗取精,經過加工整理,十年後,終於創造出書寫便利、又易於辨認的三千個隸字來。他把這一成果呈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在年輕時,工作便非常認真,是一個非常講究工作效率的人,統一天下後,要推動的政治、文化、經濟上的改革又那麼多,他更是日夜不停、廢寢忘食的工作著。《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記載說:「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換句話說,秦始皇每次批示的文書,是以石(一百二十斤)為單位,不批完一石,便不休息。當時紙尚未發明,公文都刻於竹簡上,一百二十斤的竹簡碼起來大約有一個人的高度,而且自我要求,不批示完,即使已到深夜也不能休息,可見秦始皇的確是在夜以繼日的工作。

秦始皇看了程邈整理的文字,非常高興,不僅免了程邈的罪,還讓他出來做官,提升為御史。由於程邈的官職很小,屬於「隸」,所以人們就把他編纂整理的文字叫隸書。同時,「隸人」也指「胥吏」,即掌管文書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隸書也被叫做「佐書」。這種隸書的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畫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後來為了和漢朝的隸書區別開來,就稱之為秦隸。

秦隸的出現,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書體。從此,我國文字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則從表形、表意到形聲,字體結構也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但秦朝初創的隸書,結體和用筆都帶有篆書的意味,長扁不一,波磔也不明顯,可以說只是篆書的潦草寫法。到了東漢,隸書才有了大的變化,結構向扁平發展,筆畫出現了雄健的波磔,更趨於工整精巧,從而形成了漢朝隸書的獨特字體。漢隸結體用筆富於變化的特點,又影響和促進了楷書和其他書體的形成及風格的多樣。直到如今,隸書仍然是一種常用的字體,並作為一種書法藝術而存在。

獻字贖罪的程邈(2)

程邈創造隸字說便是書史上有關隸書起源的頗具影響力的經典話語,這一傳說在我國流傳了兩千多年。《說文解字·序》說:「秦燒滅經典,滌除舊典,大發吏卒興戍役,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秦始皇使下邽人程邈所造也。」唐張懷瓘在《書斷》中也說:「程貌,隸書之祖也。相傳邈善大篆,初為縣之獄吏,得罪始皇,系雲陽獄中,覃思十年,損益大、小篆方圓之筆法,成隸書三千字。始皇善之,用為御史,以其書便於官獄隸人佐書,故曰隸書。」

秦隸出現後,雖然為工作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卻沒有真跡遺留下來。1975年底在湖北省雲夢縣城西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出土了一千一百餘枚竹簡,字徑很小,最大的不過二分,字型工整端秀,筆畫渾厚。它的筆畫肥、瘦、剛柔、縱橫奔放,渾厚凝重,變化多姿,其點畫有明顯的起伏變化,特別是其中的「波勢」已初具規模。這就是秦隸的墨跡。另外從上世紀初起,在西北和山東等地陸續出土了多批竹木簡,戰國、秦、漢、晉都有,湮沒了兩千多年的秦隸墨跡,終於重現於世。

這些出土文物不僅讓我們得以見到秦隸的廬山真面目,而且也對程邈創造隸字的說法有了新的更準確的認識。也就是說,程邈創造的所謂新書體,其實早在戰國時就在各國民間流行使用。從考古發掘的一些先秦金文、帛書和簡冊遺物看,隸書的萌芽期當在周朝。如西周孝王時代的《小克鼎銘》等作品,在其筆法上就已初露隸書的端倪。到戰國時期,中國的文字開始了由篆向隸的轉變。這一點,從一些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帛書和木簡文字上,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如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城郊郝家坪發掘了一處戰國土坑墓葬群,在眾多的出土遺物中有兩件木牘,一件殘損嚴重,另一件卻較完好,字跡清晰可辨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