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萬仞指峰能擔否 第四十八節 鬥志

這次出征西南前,黃石經過一番慎重考慮,決定還是由自己來直轄救火營,磐石和選鋒兩營他交給賀定遠和賈明河指揮,如果沒有什麼意外情況的話,這兩人將一直作為這兩個營的營官直到這次遠徵結束。

隨著軍隊的徹底整編完成,選鋒營早已經徹底喪失了所有的獨立性,賈明河也已經是黃石體系下很普通的一員將領了。可是黃石並不打算因此而虧待賈明河、蒲觀水這樣的選鋒營老人,因為他覺得「過河拆橋」實在是一個很難聽的名聲,再說為自己的集團吸收一些新人進來,也有益於沖淡老部下的固有勢力。

鎧甲和火炮黃石都下令運向南昌,然後通過長江航運送往貴州。但是士兵全都隨身攜帶頭盔和武器,黃石覺得既然是軍隊,那這些基本裝備還是應該和士兵寸步不離的。這個月福寧鎮還能生產一部分盔甲,這些新生產出來的裝備也會以最高優先順序運向西南前線。加上這批物資,黃石覺得鐵甲的差額就差不多能補上了。

但長江航運能力是有限的,黃石能夠從其中分到的運力就更珍貴了。據黃石得到的情報分析來看,在幾個月里他能得到的運力除了運輸物資外,只夠再運輸一個營左右的兵力。最終黃石決定把這份力量用來運輸選鋒營和軍情司、參謀司的輔助人員。

東南沿海的海運也可以分擔一部分,通過海路把部隊從福建運輸到廣州,然後再沿廣東官道北上前往貴州。不過這條路上的運力也是有限度的,最近閩海的海盜越來越活躍,牽制了閩省水師的主要注意力,所以運力無法支持一個營的兵力。

不過雖說海盜的活動日漸猖獗,但黃石估計海盜們遇到裝滿官兵的運兵船時,他們還是沒有跳上來打劫的膽量的,所以既然有一定的運力,黃石就還是要利用。他就讓磐石營把大部分輜重都轉給長江航線,派賀定遠領著人坐船去廣州,然後走陸路到貴州。

掘盡了海路和長江的運力後,剩下的最後一營兵馬也就只有唯一的一條路了,那就是取道江西、湖廣走陸路去貴州。這條路毫無疑問是最長、也是最辛苦的一條路,路上可能出現的麻煩可能會很多,黃石決定親自帶隊走這條路。

不過辛苦也算是有了回報,救火營雖然要付出最大的努力,但他們聽說是黃石親自帶隊後,全營的官兵反倒士氣高漲。救火營作為追隨了黃石六年的老資格部隊,裡面的士兵也都有了很強的自豪感。

「關鍵時刻還是要看我們救火營。」

「我們救火營既是最能打仗的,也是最能吃苦的。」

「我們救火營就是大帥老營中的老營。」

……

據張再弟的報告,救火營官兵都信心十足,也沒有出現什麼怨言,就連新近補充進去的士兵也都躍躍欲試。

軍心問題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後勤和速度問題了。這一路行軍除了艱苦以外,還有一個輜重的拖累,雖然黃石可以不帶盔甲、大炮,但糧食卻是每天都要大量消耗的。

「我們或許可以從地方官府那裡得到一些,這樣部隊就可以少攜帶一些糧食。反正我軍是奉命行軍,有權從地方獲得補給的。」當初計算糧食運輸的消耗時,楊致遠心疼得直咬牙。要是這兩千五百里路的糧食都要從福寧鎮組織人力運輸的話,那為了保證這五千人吃飽,福寧鎮就得出動十萬輔助兵、並沿途大量僱傭車輛和民夫,全鎮肯定會被徹底拖垮吃窮。

金求德當時就對此表示反對:「不過,如果從地方官府那裡補給的話,第一就是損耗,這個倒不是大問題,大不了就給他們一些好了,但末將恐怕會對軍隊的行軍速度有影響。」

賀定遠在這種問題上一向是一言不發,如果不是黃石把他拉來旁聽,他本來更有興趣去幹些別的工作。賈明河和趙慢熊也都沒有意見,一個是初來乍到不願意多說話,另一個是還沒有把其中的利害衝突全都權衡過一遍。

從大明中葉武官地位大大下降以後,文官集團就覺得一定要加強對軍隊調動的控制,衛所制度導致各個武將自身的後勤能力非常有限,就連現在的黃石也幾乎組織不起千里運糧,更不要說一般的軍鎮了。所以文官認為,只要能控制住沿途的糧食補給,那麼就能進一步強化對武將的控制。

所以在崇禎朝綱紀廢弛以前,大明地方官府一般不肯直接把糧食交給帶隊的武將,而是由他們做好食物,然後派遣地方兵丁衙役按人口供給。文官聲稱這樣做武將就沒有什麼機會貪污了,但是,黃石認為這樣文官就更容易貪污了。

如果僅僅是這樣做,那麼也還可以過得去。但隨後大明的文官又考慮到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有沒有必要給行軍的軍隊吃得太飽呢?文官集團普遍認為如果士兵吃得過飽,就很容易造成行動不便,這對於行軍顯然是不太有利的,所以文官集團後來規定一天只給過境的客軍提供吃兩頓飯。

如果只是這樣那還是可以忍受的,可是大明的文官集團很快又發現了一個潛在的漏洞,那就是如果軍隊行軍過快,一天能經過兩個縣、甚至三個縣,那麼士兵們就能吃到四頓甚至六頓飯了,這豈不是被那幫丘八白白佔了便宜?所以大明的文官集團就又追加了一條規定:當天到達的軍隊不給飯吃,只有在本地停留了一天以後才可以讓士兵吃飯,如此就徹底堵死了軍人「多吃多佔」的最後一條路。

大明軍隊裡面的成員都是人而不是騾子,不能靠吃草為生,士兵們當然也希望儘可能地提高吃飯的頻率,所以即使是緊急的情況下,大明軍隊在調動時也會走一天、停一天,以便保證士兵每兩天能有一天吃上飯。

實際上在大多數情況下,明軍的調動速度比這個更慢,因為士兵們也知道,一旦拔營今天就不會有機會吃飯了,所以開拔時士氣都會變得非常之低下,甚至會嘩變,有些時候急於趕路的將領甚至不得不拿出賞錢來誘惑士兵們拔營出發。

如果情況不是很緊急的話,士兵當然希望多停留、少走路,而將領也明白餓著肚子的士兵就算走也走不快。士氣低落的軍隊不但行軍速度慢、還容易產生大量的逃亡和偷盜行為,所以明軍將領一般都不肯自找麻煩堅持急行軍,而是響應士兵的呼聲,慢慢地沿著道路磨蹭著走。

金求德提出的行軍問題,就是說的這個情況。現在既然是在內地行軍,那黃石就得遵守這套遊戲規則。如果黃石走一天停一天的話,他就要自己攜帶足夠行軍那天食用的糧食,也就是自己掏一半;如果黃石走一天休息兩天,那糧食似乎可以少帶一些,在地方官府那裡多吃一些,在路上少吃一點,忍忍也就過去了;如果和其它明軍一樣慢慢蹭的話,那每天都讓士兵攢一些食物出來,隔上三天走一天還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這麼乾的話,黃石不走上一年半載是休想到貴州了,所以黃石選擇了第三條路——撒錢。

……

「大人打算花錢買出五千大軍的糧食來?」

當黃石說出這個設想時,他手下的軍官都感到很震動:「這得花多少錢啊?」

黃石認為這個辦法最方便,因為地方百姓總是有餘糧的,只要軍隊能拿出銀子,百姓們即使自己的糧食不夠也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買,這樣就等於多了大批一次性的後勤人員,「總比自己運量便宜,而且運銀子也比運糧食輕不少。」

眾人雖然都贊同黃石的話,不過楊致遠顯然還沒有繞過這個圈子來:「可我們是官軍,我們是去幫西南邊軍的忙,為啥還要我們福寧鎮出錢呢?」

黃石到是覺得沒有什麼,雖說邊防軍奉旨平叛還要將軍出錢有些古怪,不過這不是在大明么?封建王朝總是有其歷史局限性的:「我們最需要的是時間,多花一些錢不是問題。」

金求德奇怪地掃了黃石一眼:「大帥,我們時間很緊么?末將倒是覺得不用太著急,慢慢打也可以節省些銀子。」

「那要多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何況戰爭中的第一擊是威力最大的一擊,我們三個月內就要把三個營都拉到雲貴前線,然後發動雷霆一擊,迅速平定叛亂才是最省錢的辦法。」黃石說完後又看了看金求德,跟著又補充了一句:「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我們福寧鎮都是一樣。」

「三個月從霞浦走到貴陽……」金求德輕聲念著這個數字,低頭翻開了眼前的一份資料,過了一會兒又抬頭說道:「大帥,這一路大約要走兩千四百里路,那就是每天要三十里路,連續走九十天。」

「嗯,差不多。」黃石點了點頭,這個數字他心裡有數。

以前在遼南丘陵地區的時候,長生島條例的日行軍速度是四十里,如果採用強行軍的話,每天可以達到六十里,但強行軍不能持續五天以上。金求德試探著問道:「大帥,從霞浦到貴州,這兩千多里路幾乎都是山路,我們是不是把時間打得再寬裕一些為好?如果把行軍速度降低到日二十里,末將認為是毫無問題的。」

李雲睿也大聲附和道:「大帥,末將也贊同金游擊的建議。以往大明軍隊在這條路上的日行軍速度是十里,雖說他們遠不能和我們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