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作品相關

關於馬鐙、戰甲、箭鏃等一系列需要說明的問題

首先是馬鐙。西漢騎兵到底有沒有馬鐙,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尚在爭論中,並沒有形成定論。認為西漢時期沒有馬鞍的學者抱著的態度很明確:至今為止,沒有出土西漢年代或者西漢之前的馬鐙;觀點與之相反的學者則是站在歷史推論的角度,他們認為,戰馬沒有馬鐙,戰鬥力明顯只限於弓箭,這與歷史事實是不符的,所以他們猜測,至今沒有出土西漢或西漢之前的馬鐙的原因在於:剛開始的馬鐙可能是木質的,而非鐵質。關於這個問題,本書採用後一種觀點。

其次是馬鞍。在西漢時期,馬鞍存在的方式到底是高馬鞍還是低馬鞍,是硬質馬鞍還是軟質馬鞍,這個又有爭論。本書採用高角硬質馬鞍的觀點。

以上兩點都是考慮到如此選擇會讓騎兵戰爭描寫起來更加精彩,所以一些讀者要是所持觀點與本書相左,還望不要噴我。

再說戰馬。匈奴人的戰馬大多比較矮,一般稱為矮腳馬,與朝鮮的馬有些類似,不過當然還是要高一些,特點是耐力好,生存力強。與之相比的話,漢朝的馬就比較普通一些,也就是說要高一些,但是品質不一定比它好。直到漢朝從大腕引進汗血寶馬的品種,馬質量才得以有很大的改善。不過話說回來了,衛青霍去病多次大勝匈奴用的都是本地馬,品質一般。而馬種改良之後,輪到李廣利等人出征時,卻是敗多勝少。因此,要是想拿馬種的問題來噴我的話,還是免了吧。

其次是戰甲。在此只說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同兵種的戰甲配置。重步兵一般而言配置鐵甲,輕步兵配置皮甲,或者乾脆不配戰甲,車兵比較複雜,因為這關係到御手乘車兵和車屬步兵幾個兵種,一般而言御手的裝備很好,武裝比較全面,特別是手臂手腕,膝蓋等處,皆有鐵質防具,其他車兵,鐵甲皮甲配置不等。騎兵自然是皮甲,因為輕嘛!至於匈奴戰甲,一般皆為皮甲,少有鐵甲,甚至有些騎兵連戰甲都沒有。

箭鏃。西漢軍中所用箭鏃為鐵質箭頭,也有人說是用青銅箭頭。本書採用前者。匈奴因為鐵器很少,鐵質材料也不多,所以鐵質箭鏃很少,多為青銅箭鏃。這個威力就小很多了。不過匈奴人善射,騎兵整體騎射水平的高超,倒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箭鏃的劣勢,當然,只是一定程度。

漢軍兵種配置。豬腳穿越之初,漢武帝的軍事改革剛剛拉開序幕,因為之前他沒什麼兵權嘛!所以這個時候,邊郡的兵種配置仍循舊制,也就是說各兵種混雜編製,還沒有出現以騎兵為主力的情況。不過中央軍嘛,尤其是北軍這種中央軍精銳,此時也應該是有很多騎兵的了。

然後是軍制問題。漢朝軍隊的編製,據《後漢書·百官》記載,「大將軍營五部」,部由校尉統領,「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曲下有屯,屯長一人」。但據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和居延地區出土的漢簡,部分左、右部或前、後部,曲分左、右曲或前、後曲,部、曲之下還有官(分左、右官)、隊(分前、後隊)、什伍等。具體說來,最高為「軍」,不常設,只在戰時設置。其次為「部」一千人,下轄五「曲」。再次為「曲」,兩百人,下轄兩「屯」。再次為「屯一百人」,下轄兩「隊」。再次為「隊」五十人,下轄五「什」。再次為「什」,十人,下轄兩「伍」。最小為「伍」,以伍長為長,每伍五個人。

還有其他問題,一時想不起來,本身資料就多,一時間難以完全整理出來,關鍵是有時間都碼字去了。嘿嘿,姑且先說這麼多,以後碰到了會再加上去。

《將骨》人物誌一·秦城(偽文言文版)

秦城者,華夏鄂邊境一山民耳。值城生時,竟無哭聲,亦無呼吸。家人甚恐,遂砸壇摔碗,呼天喊地,大鬧一場,時過半刻,城方出聲。

城,苦之命。其父母乃自強之士,於城生後,艱苦卓絕,夙興夜寐,開荒墾地,如是三兩載,方得溫飽。屆時,其父遠走異鄉,謀生。城時不半歲,尤不能行走言語,由其母獨養。窮山惡水,貧瘠之地,其苦不可盡言。

待城記事,家已興新樓,為一鄉之地首。鄰居甚妒,乃合而攻之。如是數年,其父母失和。時城六歲,初小學,其母先走於幾百里外縣城,後一年,其父亦隨去。城幼,影隨其爺奶而已。

時城十歲,其奶仙去。母不忍其苦,乃徙城於縣城。然,母素無文化,辛苦月得不過半千。其父時運不濟,工酬不得,遂遠去外省,其後數年竟無音訊。

城幼,學於縣城小學,竟奮發圖強,學業拔萃,是時,以鄉下小民與縣城適齡者相處甚恰,頗有不同之處也。其母雖艱,見此亦慰。然,生計困頓,雖偶有雜果之類其母皆留於剎,城之營養亦不得而全。

城性自立,遇事有觀,畢竟不言。長於學業,友亦廣之。城性好武,常與無人處苦習,奈何無師,僅照影視而已,然其基礎,亦甚牢固。嘗試五同齡者相圍,竟須臾悉數放倒。

縣城數年,城亦長成。喜於文學,愛于軍事。嘗思生之何為久矣,以為情,以為義,以為王霸之圖,然,終不得矣。

雖然,及至高中前,無甚建樹。

城之高中,州之首也。及此,城之若雛鷹,始振翅而上。以為群秀之首,遍領風騷。學,藝,體,文,皆出於常人,不出數月,儼然風流人物。於此,城心漸高,其志終遠,其行事之明也顯,多年厚積,終得薄發。傲視群雄,唯吾一人而已。

當是時,因城之所受教者,久思之人之何處,終得其所,謂之曰「理想」。城之理想者,軍人而已。思國為民,不舍此生,以至其他,皆乃浮雲,一斜眼耳。

如是者三載,城之為人,已然雛雄。

然,命之多舛,不期而至。

一日,其母因工受辱,城不堪其恨,憶母曾因重工而暈厥,差幾無命,憤起為擊之,未料因剎數年習武,其力已鋼,數擊而對方喪。愕然收手,已不及也。無奈,城含淚別母,背井離鄉。是時,高考幾至也。

匆離鄉,城為避牢獄,狼狽不堪,路途幾近亡。後至邊界一城,終滯於此。奈何追捕在側,城生計堪憂。終不得已而入地下黑拳,以命搏食。

城久練而鋼,更有深怨,數度死搏,竟保得性命。於此,為黑拳所容,職業搏命。

城心不甘,又念其母,恨不能盡孝,唯保生存耳。遂沉浸武道,以不死耳。城之拳,主特種格鬥與八極,出擊狠絕,所求唯必殺,冰冷無情,如是數年,手下已亡十數人,雖差幾命喪,終成一方拳霸。

當是時,為一落魄黑道梟雄莫大方所識,欲攬為己用。城念其根基距鄉近,遂應之,是時,城方二十有二。

城領黑拳兄弟隨大方歸鄂,以一己雄戰之力,輔以其智,竟助大方滅宿敵,又苦戰奇年,終與大方重穩一方黑道霸業,成大方旗下第一大將。當此,城之雄才鐵血,竟在此展翅。

別母六載,風聲已過,城潛回縣城,得見其母,母子相擁而泣。然,其母聞城竟與黑道為伍,大悲之下,將城逐出家門。城心痛不已,含淚歸省城。

其時,城因緣結識市長之女某某,某某因城之英武陽剛,城因其淑美博學,兩不同道之人,竟然一拍即合,引為知音。

不出三載,大方因病故,臨終託大業與城。是時,黑道翻湧,大方先敵之殘餘及大方故將,聯合攻城,竟從縣城挾來城母,相與威脅。城盛怒之下,重組屬下,得十八黑拳猛將,又挑選暗組情報精英者十六。而後單刀赴會,牽制敵首,而十八黑拳猛將與十六情報精英終救其母,此次,城險喪命。

城因其前三載鑽研兵法,深得精髓,而後半載,城大定省城黑道。又三載,大定鄂之黑道,成無冕之王。是時,城方三十。

然,城母仍不受剎,拒之於門外。時至某某相訪,城母之色終緩,力撮兩人。城與某某與剎母前相視,尤覺尷尬。

時城大定鄂之黑道,成一方梟雄,奈何某某乃市長之女,雖兩人有意,卻遲遲不得成連理。日久,城深受母責。其時,城母因早年積勞,常病。城每日視之,不甚心痛。遂上拜市長。

市長見城日雄,儼然鄂之王,諸多政令,無城無以通行。市長深憂,遂與省長合謀,更用其女之與城修好之故,誘城於絕地,以諸多警力合圍。

是日,城深陷險境,苦戰不能出,而兄弟已死,己何獨生,遂破窗而出,一世終於此。

然後,城,穿越了……

淺說法家治國與儒家治國。

(這是我在書評區答iamdushe,毒蛇兄的書評,寫的有點長,且對書中一個重要問題有說明作用,所以就乾脆傳到這裡給大夥隨意看看。)

先說儒,我推崇《孔子》《孟子》,但貶低變成封建統治者思想武器的儒家思想,當儒家思想從江湖躋身於廟堂之後,他逐漸喪失了本來面貌,最終面目全非,淪為笑柄。

中國歷史上幾個鼎盛時期,一者為秦,二者為漢武,三者為隋唐,前兩者一者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