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5章 狗大戶們

送走周亞夫和公孫昆邪後,劉徹也忍不住笑了出來。

「真是個美麗的誤會啊……」劉徹莫名的就想起了後世的「曾母暗沙」。

這大夏與曾母暗沙,應該算是一時瑜亮了。

不過……

「大夏這個名字,究竟是誰翻譯的?」劉徹在心裡想著。

很顯然,無論是希臘-印度王國(巴克特里亞)的希臘語發言還是印度語發言或者古匈奴發音,大抵都不可能翻譯成大夏。

但,現在,距離太宗皇帝時期,漢室君臣第一次接觸到來自西方大夏逃亡而來的難民,已經過去了二三十年。

這樣的小事,早就已經被人遺忘。

所以,劉徹根本無從得知,最初是誰首先將那些逃難的難民的母國,翻譯成大夏的。

更加不清楚,為何要將它翻譯成大夏。

但劉徹能從另外一個事情上,推測得知「大夏」譯名的由來。

「嘿嘿……大秦……」劉徹在心裡笑的嘴都歪了。

當初,羅馬使者庫里提奧斯來到中國,然後,莫名其妙的,大鴻臚的官員,就將其所來之地稱為「大秦」。

劉徹以前並不覺得奇怪。

因為歷史上的漢人,也是這樣稱呼遙遠的西方世界的霸主羅馬的。

但,現在,劉徹回過神來了。

這根本不對!

雖然,大鴻臚的官員在奏疏中說是因為「據使者言:其國人民皆長大中平,有類中國,故曰:大秦」。

但問題是,為何是秦?

僅僅因為別人說其人民身高相貌和身體素質與中國類似,就叫他「大秦」?

大鴻臚的官員,難道就不怕被人噴死?

看看後世的史書,尤其是宋明的史書上,可曾再有過類似的將中國的古國名或者地名,強行施加給遠方異國的記錄的嗎?

換句話說——漢家的官員,為什麼會給遠方未知的異國,取一個極為中國化,甚至就是中國諸侯王國的國名?

任何政治行為,都必然有其政治訴求。

就像,現在的大漢帝國,高傲的稱呼所有不在長城範圍內的世界為「夷狄」一般。

到了唐朝,他們就是胡人了。

到了宋朝是韃虜。

在明朝是北虜。

而在滿清,最開始是西夷,然後是洋人,最後出現了具體的美利堅洋人、法蘭西洋人和英吉利洋人。

這種稱呼的變化,是隨著國勢的興衰而變的。

就像那個拿破崙的笑話。

科西嘉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陸……

吃人魔鬼向格拉斯前進……

篡位者進入格勒諾布爾……

波拿巴佔領里昂……

拿破崙接近楓丹白露……

皇帝陛下將於今日抵達自己忠實的巴黎……

政治家和統治者和國家,是不可能無的放矢的。

更何況在這麼多事情上無的放矢。

劉徹抬頭看向懸掛在他的寢宮牆壁上的世界地圖。

在世界的遠方,地圖之外,匈奴勢力範圍的邊緣,一個個國家的名字不斷的點亮起來。

這些都是兩漢的將軍和政治家給當地的王國留下的名字。

過了伊列河向西。

大宛、大夏、月氏、康居、條支、安息、大秦,排列而行。

而在尹列河以南。

漢書所載的西域三十六國國名,也被一一點亮。

高昌、姑師、車師、龜茲、休循……

現在看來,在劉徹眼裡,這些地名、國名甚至山川河流的名字,都有趣得緊!

高昌與龜茲,完全就是高陽和鳩茲的通假字或者同義字。

其他也或多或少的,在發言上接近「窮桑」「空桑」「虞氏」。

可能後人看了沒什麼印象,但在此時的漢人眼裡,下意識的就會去將他們和高陽、鳩茲這些古國和古地名聯繫起來。

就像後世的學生,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曾母暗沙一般。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自己是確信了幾千年前有祖先抵達那裡,並將之留給了子孫後代。

而在兩漢王朝認知的世界裡,可有的是類似的記載。

甚至還有更誇張的。

劉徹的眼睛,從月氏人現在佔據的阿姆河流域掠過。

在漢書和史記里,這條中亞的河流,有個很熟悉的名字——媯水。

翻開史書,你就會發現,在中國同樣有一條媯水。

有虞氏,就是發源自媯水。

舜帝的父親,就是媯姓。

一個相同是巧合,兩個相同是湊巧。

那三個四個,無數個古代諸夏王國國名和地名甚至河流山川的名字,遍及到了那個漢人剛剛睜眼認識的世界。

這還是巧合嗎?

「小豬啊小豬,好好看著哥哥,怎麼完成你終其一生也無法企及的野望吧!」劉徹將視線收回。

他已知道,在現在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血液和骨髓里,依然流淌著傳續自先王的開拓和冒險精神。

只要有可能,他們就會被動或者主動的去征服世界。

這樣的先進經驗和高超技術,劉徹當然要學習。

而且還要認真學習,爭取推陳出新,玩出更好的花樣來。

「來人,給朕在地圖上加上大夏居於媯水的記載……」想了想,劉徹又道:「西王母在大秦,再把這個也朕加上去……」

這樣,不管希臘人馬其頓人和羅馬人信不信。

反正劉徹和他的子孫後代應該是相信,西王母居住在大秦的神話。

……

翌日,劉徹親自在宣室殿設宴款待,跟隨薄世一起來到長安,朝覲他的外藩諸王。

與兩三年前相比。

韓王萁准和真番王劉忠漢以及滄海君金信,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劉徹現在都還記得,當初,他還是皇子時,真番王劉忠漢與韓王萁准,帶著一票小弟,來到長安,朝覲漢天子。

那個時候,他們就像一群鄉下來的土財主一樣,渾身上下都土裡土氣,甚至還有人留著一些夷狄生活的印記。

譬如文身,譬如在臉上塗得花里花俏的。

但在現在,這些人與他們的貴族臣子們,都是華服寬袍,冠帶齊整。

許多人的腰間,都已經繫上了寬大的綬帶,綬帶之上,裝飾著黃金美玉。

滄海君金信,甚至在自己的腰上的綬帶上,裝飾了一排的珍珠。

這些都是產自黑水河裡的寶貝,價值不菲。

在長安,一顆就要十金。

但金信一口氣在自己腰上別上了數十顆。

而且每一顆,都大如卵石,圓潤有澤,是東珠中的極品。

而韓王萁准,也不落下風。

他穿著一件產自蜀郡,用著最好的蜀錦和最好的工人,編織出來的寬大朝服。

冠琉之下的珠子,一顆顆亮閃閃的,全部是以白銀鑄造而成。

這可比黃金貴多了!

要知道,在中國,黃金雖然是上幣,是硬通貨,但白銀更加珍貴。

因為中國幾乎不產白銀!

自戰國至今,白銀的價格就一直倍於黃金。

更何況,他還在自己的腳上的步履上,鑲嵌了整整一排的海珠,渾身上下,都寫滿了「壕」。

而真番王劉忠漢,也不遑多讓。

比起韓王萁准和滄海君金信,他似乎更愛黃金。

他配著一柄黃金鑄造的長劍,手上也把玩著一個純金鑄造的玉龜器物,身上的朝服,更是用了金線。

而他們的臣子,也是盡顯「壕」之一面。

幾乎所有人都穿著名貴的蜀錦,用著美玉和寶珠做飾品。

與他們相比,哪怕是長安的列侯里最敗家的紈絝子,在壕這一項上,也是大大不如!

而包括這些國王和首領在內的貴族大臣,現在,人人都大腹便便。

尤其是滄海君金信,幾乎都成了一個大胖子。

那腰圍,連綬帶都有些束縛不住了……

劉徹看著這些傢伙,微微抿了一口酒。

今天的韓國、真番、濊人,就算漢朝拿著棒子往外趕,他們也會哭爹喊娘的要求留在中國,成為大漢臣妾。

沒有別的原因。

僅僅因為利益兩字。

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當漢室將勢力和軍隊,延伸到安東全境,並帶去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發達的社會制度以及文明後。

這些過去茹毛飲血,過著半原始半奴隸生活的部族和王國,一夜之間,跑步進入封建帝國主義。

這等於是開掛了。

這也就罷了。

畢竟,主義什麼的,又不能當飯吃。

問題的關鍵在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