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卷

女院出家【1】

建禮門院隱居在東山之麓,賀茂川東岸的吉田附近;住在奈良高僧中納言法印慶惠的一所僧房裡。房舍年久失修,庭院雜草叢生,檐下萱草繁茂;簾帷殘破,閨房敞露,難避風雨。儘管繁花爭芳斗妍,可惜花開無主;明月夜夜生輝,可嘆賞月無人。從前晏居於雕欄玉砌、綾羅綿綉之中,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如今離開一切親人,棲身於隳朽陋室,心中的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了。這正如失巢之鳥,離淵之魚,緬懷昔日漂泊海上、困居舟中的生活,反覺令人想念。想往日蒼波路遠,寄思於西海千里之雲;看今朝茅屋苔深,淚落於東山一庭之月;凄凄慘慘,何等悲切!

女院於文治元年(1185)五月一日削髮出家。據說授戒法師是長樂寺的阿證坊上人印誓。女院將先帝【2】的長袍賜給他作為布施。本來這是先帝臨終時的遺物,香澤至今尚存,隨時撫覽以為紀念。從西國攜至京都,原想永遠留在身邊,只因沒有可以布施之物,又兼為先帝祈求冥福,便強忍著眼淚送給上人了。上人收下,默無一言,淚濕了袈裟衣袖,哀泣著退了出去。據說後來上人把這袍子縫成布幔,懸掛於長樂寺的佛尊前面。

女院十五歲時詔封為女御,十六歲晉為后妃之位,常侍於君王之側,晨起襄理朝政,夜晚陪侍酒宴。二十二歲時皇子降生,立為太子;踐祚之後,賜封院號,命名建禮門院。即是入道相國之女,又是天皇母后,為天下崇敬,非止一端。今年二十九歲,依然是貌勝桃李花失色,艷似芙蓉色不衰。瑩光墨玉一般的黑髮,現已剪落無存。棄絕塵世,遁入空門,豈不可悲!一門親人戰敗自殉投身海底的情形,以及先帝、二品夫人【3】的音容,都是永世難忘的。自己朝露一般的性命雖然苟延至今,但每當想到遭際之悲慘,便禁不住淚流不止。五月間儘管夜短,猶覺延宕難明;夜色沉沉難以成寐,夢尋往事猶且不能。真箇是孤燈殘影背壁冷,闇雨敲窗徹夜愁【4】。上陽宮中的宮人,其哀怨之情形也不過如此吧。原來的僧房主人為寄託思念往事之情而移植此處的柑桔,隨著檐下微風飄來熟稔的花香,同時也傳來二三聲山中子規鳥的鳴囀。女院因而想起古歌,於是在硯蓋上寫道:

為憐桔香子規啼,

我為故人淚沾衣【5】。

女眷們都顯得頗有豪氣,二品夫人、越前三位的夫人,都英勇地投海自盡了。被武士生俘送歸故里的人們,無論老少,全都出家,形容憔悴,雖生猶死,朝夕在難以想像的山岩谷底度日。舊宅均已化為煙塵,廢墟遺址業已變為野草叢生之地,自然無人過問。如今的心情猶如劉阮從仙界回到人間,遇見七代玄孫【6】一般,不勝凄涼感慨!

七月九日發生大地震,四處房倒屋塌,女院隱居之所也牆頹屋毀,無法居住。此處自然沒有嚴守宮門的綠衣羽林,唯有應時的秋蟲,從粗陋的籬牆和茂密的田野中傳來啁啁叫聲,令人更覺凄愴。難以入寐的黑夜越來越長,更難熬到天明了。無盡的哀愁,當此悲涼的秋季越發令人難以忍受。世態炎涼,就連那些故舊也全都遠離而去,無一人肯來光顧了。

---------------------------

【1】灌頂卷專講安德天皇的母親平德子,在劫難後出家隱居的生活。對於這一卷的由來,有人說是後半各卷抽集來的。有人說是原來書成之日即有此卷,如此結束才得與開卷的《祇園精舍》相呼應。

【2】先帝指安德天皇。

【3】二品夫人即建禮門院的母親,參見第一卷第十節注三。

【4】白居易詩《上陽白髮人》有云:「耿耿殘燈照背影,蕭蕭闇雨打窗聲。」

【5】原歌見《新古今集》。

【6】據《續齊諧記》,劉晨與阮肇赴天台山採藥,迷路,遇仙女,過半年回家,人世上已是第七代玄孫了。

--------------------------

入居大原

然而,冷泉大納言藤原隆房的夫人、七條修理大夫藤原信隆的夫人【1】卻避開世人耳目,悄悄前來慰問。「靠她們來照顧,是從前萬萬沒想到的。」女院流淚道。身邊服侍的人也都淚濕了衣袖。

住在此地,離京都不遠,過路人耳目甚多,朝露一般的性命被風吹息之前總希望找個不聞世事的地方,寧願住到深山裡去,只可惜沒有機緣。有一女官曾說過:「大原山中有一處叫寂光院的,很是清靜。」「山中雖然冷清,但聽不見世間的噩耗,倒是個不錯的地方。」女院就這樣決定了。肩輿之類,全由隆房卿的夫人準備。文治元年九月末移居寂光院,沿途觀看了各處色彩繽紛的秋葉,抵達山坳時已是日暮時分了。野寺晚鐘之聲如泣如訴,沿途青草葉上的露珠密而又濃,女院的衣袖更加濕透了。俄爾山風大作,樹葉亂飛,空中陰霾密布,秋暮冷雨霏霏。呦呦鹿鳴,歷歷在耳;秋蟲唧唧,如絲不絕;所見所聞,倍增惆悵。從前輾轉於港灣海島之時,那心緒還不至於如此,每念及此更覺哀愁難禁;如今在這滿岩青苔的寂寥之所,竟然要從此定居下去,庭院中承露的胡枝子已為秋霜所敗,東籬下傲霜的菊花也已凋萎色衰,女院對此反顧自身,不能不喟然興嘆。當拜倒佛前,祈禱「天子聖靈早成正覺,一族亡魂均得佛果」之時,先帝的面影越發不離眼前,真是幾生幾世也不能忘懷。於是,在這寂光院的近旁結成一個大僅方丈的庵室,一間供自己寢處,一間供奉佛尊。晝夜朝夕勤謹膜拜,不分晨昏念誦佛號,度日遣月從不稍怠。

十月十五日黃昏,忽然聽見散落在庭院的枹葉發出被踏碎的響聲。女院心想:「這遁世避俗之處,有誰前來踏訪呢?讓我看一下,若是必須迴避之人就趕緊躲起來。」於是朝院里望去,原來是一隻牡鹿走了過去。女院問道:「這是怎麼回事?」大納言典侍【2】拭淚道:

隱居在懸岩,何人肯顧憐;

忽聞枯葉響,小鹿穿竹垣。

女院頗覺凄惻,當時便把這首歌寫在窗紙上。

在如此無聊的生活中,常常以身邊事物比喻佛跡,聊以寄託愁緒。檐前並列的樹木,比喻為七重寶樹【3】;岩間淤留的雨水,比喻為八功德水【4】;春花隨風飄散,喻之為人世無常;秋月被雲遮掩,喻之為浮生有限。這正是昭陽宮裡清晨賞花,花香隨風飄散;長秋宮【5】中夜晚賞月,月影為烏雲掩遮。從前在瓊樓金殿中,坐鋪錦褥,何等榮華;如今在柴庵草舍內,路人見之亦感悲涼。

---------------------------

【1】這兩夫人均系平清盛女,建禮門院之妹。

【2】大納言典侍,參見第十卷第二節注二及第十一卷第十九節注二。

【3】七重寶樹,據佛家傳說,極樂凈土種有七行樹木。

【4】八功德水,據佛家的說法,極樂世界有一種水具有八種優點:澄涼、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解渴、養生。

【5】昭陽宮、長秋官,據漢制前者為太后所居,後者為皇后所居。此處比喻建禮門院所居後宮。

--------------------------

臨幸大原

卻說到了文治二年(1186)春天,後白河法皇得悉建禮門院隱居大原寂光院,欲前往看視;只因二三月間春風透骨,余寒料峭,山巔白雪未消,谷間寒冰依舊,直至春盡夏來,賀茂神社大祭完畢之後,法皇才在某天凌晨起身臨幸大原山坳。雖說悄悄巡幸,但也帶了德大寺藤原實定、花山院藤原兼雅、土御門源通親等公卿六人,殿上人八名,還有幾個侍衛。經過鞍馬大街的時候,巡視了清原深養父的補陀落寺、小野的皇太后宮舊址。遠山白雲,飄浮如花花留念;樹梢綠葉,惜春有意意更濃。此時正值四月二十幾日,撥開繁茂的夏草走進了寺院,因是初次臨幸,所見景物俱感新鮮,且屬人跡罕至之處,因而頗有興緻。

西山腳下有一所佛堂,那就是寂光院。那泉水和林木古香古色,真箇是頗有來歷的所在。正是所謂「屋瓦破處霧迷離,香煙不斷;戶樞落處月色明,燈火常存。」庭院中嫩草離離,綠柳如煙。池塘上浮萍飄逐,疑是綠錦鋪地;小島上藤攀松枝,花開奼紫;那遲開的櫻花與綠葉交相輝映,比初綻之花更為艷麗。岸上棣棠盛開,雲巔高處傳來杜鵑鳴聲,這一切都似在迎候君王駕臨。法皇見了這般美景,不禁吟出一首歌道:

岸邊櫻已落,池上花盛開。

從殘岩斷縫傾瀉而下的水聲,也似乎非同尋常。綠蔓纏樹的籬垣,綠黛含煙的山色,都是筆墨無法形容的。

法皇看見女院的庵室,只見屋檐下爬滿牽牛花,萱草和勿忘草交錯其間,真象是「顏淵居陋巷,簟瓢常空;原憲住蓬戶,藜藿遍地。」【1】杉皮覆葺的屋頂疏疏落落,冷雨寒霜繁露,與月光爭相瀉地,無法區分。這情景顯然是風雨不避,難以棲身。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