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十六

十一

熊野拜神

一行人朝熊野出發,不一日便來到岩田川。據說渡過這條河,儘管只有一次,也可使一切罪過、煩惱、纏身的孽障,消除乾淨。維盛想到這裡心中感到很寬慰。當到達熊野神社本宮時,跪倒在證誠大師的殿前,念誦了一會兒經文,仰望那熊野山,巍峨莊嚴,無法形容。但見彩霞飄拂熊野,依稀慈悲濟世的佛光;垂跡音無川畔【1】,實乃靈驗無雙的神明。法華修行之岸,佛心感應,猶如明月無瑕;六根懺悔之庭【2】,妄念不生,恰似玉露全消。如此種種神跡,無不令人感奮。當夜深人靜,向神明祈禱時,想起父親重盛當年來此參拜之際,曾在神前禱告:「假我以年,濟我後世。」心裡感慨萬分。於是祈禱道:「顯跡本地的阿彌陀如來,請按您普渡眾生不舍一人的宏願,引導弟子前往極樂凈土吧。」同時還特別祈禱「保佑留在故鄉的妻子安然無事」。想要厭離塵世,皈依佛法,而世俗的情根未斷,真是讓人感到悲哀。

天亮之後,維盛從本宮登舟,順流直下,直抵新宮的速玉神社。參拜了神倉山,但見岩松高聳,山嵐驚破妄想之夢;急流水清,浪花滌凈塵垢之圬。參拜了飛鳥神社,穿過了佐野松林,便來到那智神社了。這裡瀑布高懸,三級重疊,共有好幾千丈。山岩之上,曾有觀音靈像顯現,宛如印度的補陀落山【3】;雲霞之下,傳來誦讀法華之聲,直似釋迦講經的靈鷲山村。自從佛陀在此山顯跡以來,我國朝野上下,無不來此膜拜,俯首合十,受惠浴恩。尤其是建造僧坊,鱗次櫛比,僧侶得以安居,世人亦得攜手前來參拜。寬和年間花山法皇辭去十善帝位【4】,嚮往九品凈土【5】,其修行庵室的遺址,至今老櫻猶放鮮葩,怎能不讓人緬懷神往呢!

在那智神社修行的僧侶中,有認識三位中將的,對同伴們說道:「你知道這行者是誰?此人就是小松內大臣的嫡子三位中將維盛。安元二年(1176)春天,當他還是四位少將的時候,在法住寺舉行祝賀後白河法皇五十大壽的盛典。那時,他父親小松公是內大臣兼左大將,伯父宗盛卿是大納言兼右大將,都坐於階下。此外,三位中將知盛,頭中將重衡,以及一門之中的很多人,個個身著盛裝,意氣揚揚,充作環立庭中的樂隊,這三位中將維盛從中走出,頭上戴著櫻花,足下跳著青海波舞,那朝花帶露般的風姿,隨風翻飛的舞袖,使得天地都增加了光輝。建春門院傳令關白大臣藤原基房獎賜錦袍一件,其父內大臣站起身來,受領之後置於維盛右肩,向法皇禮拜。這實在是無上的榮耀。在座的平輩沒有不羨慕的。宮中有些女官,說道:『這正象是深山樹叢中的楊梅呢!』。當時有望成為大臣、大將的人,如今落得這般可憐情狀,這是萬萬想不到的。雖說世道多變乃是常情,這畢竟是很可哀的。」說著,以袖掩面,潸潸淚下。那些在那智一道修行的僧侶也都濕了衣袖。

--------------------------

【1】熊野神社附近有岩田川、音無川、熊野川。垂跡是說這裡供奉的民族神素戔鳴尊乃是佛菩薩在這裡的顯跡。

【2】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這裡是說在神社庭前懺悔時,那些由於六種感官引起的罪過,一切不正當的念頭,便象露水一樣全都消除了。

【3】補陀落山是印度觀音菩薩所居之地。

【4】十善帝位,即修行十善之功。

【5】九品凈土,參見第三卷第十三節注二。

--------------------------

十二

維盛投海

平安無事地參拜了熊野三山之後,便由濱宮神社乘船,泛一葉扁舟,奔赴萬里滄海。在遙遠的海灣中有一處叫作山成島。把船駛向那裡,上得岸去,維盛便在一棵大樹上刻字留念:「祖父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法名凈海;父內大臣左大將重盛公,法名凈蓮;其子三位中將維盛,法名凈圓,生年二十七歲,壽永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那智海域投水自盡。」刻完再登上小舟,向深海處駛去。儘管早就下了決心,然而現在面臨最後時刻,心裡十分沮喪,不覺悲傷起來。時下正是三月二十八日,海上雲霧瀰漫,更加使人哀愁。雖是平常的春天,但長空暮色,怨愁交加,想到即將永訣,心裡不勝惆悵。遙見海灣深處似有漁船消失於浪濤之中,似這般終將沒於大海之情形,使維盛不禁想到自己的遭遇。如今恰如蘇武看到列隊成行鳴啼著飛向北國的歸雁,因而想要托書故鄉,抒發羈身胡國的憂憤。霎時間頓覺悲傷不已。「這是怎麼啦!這不正是俗根難斷嗎!」猛然想到這裡,便面朝西方,雙手合十念起佛來。一邊心中暗想:「如今我將在世上消失,京城中的親人哪裡知曉,她們還在等待我的音信。當她們知悉我永離人世的消息時,將是何等的悲痛呀!」想到這裡,便中斷了念佛,合十的手也撒開了,向著瀧口入道說道:「唉,做人本不該有妻子兒女。在世之時,道不盡的牽掛;去世之時,又是進入凈土的障礙。此時此刻,愈加留戀起來。心裡藏著這些念頭,罪孽夠深重了吧?我就此懺悔吧!」瀧口入道也感到悲傷,但他知道自己要堅強些,便強忍眼淚,裝出泰然自若的樣子說道:「這倒也是人之常情。人不分貴賤,男女之情是人之本能。特別是夫妻的情分,有所謂:共枕一夜乃是五百年前結下的緣分。總之,這是前世因緣,非同一般。生者必滅,會者定離,乃是人間常理。人生性命就象葉尖上的露珠,葉根上的水滴,或遲或早,必將消逝,生離死別,也在所難免。想那唐明皇,於七夕之夜在驪山宮與楊貴妃海誓山盟,到頭來不過是摧心裂肝之痛。漢武帝與李夫人在甘泉殿的生前之恩【1】,也終究是鏡花水月。赤松子與梅生也難免有終生之恨【2】。即使是等覺、十地那樣的菩薩【3】,也必須順應生死的定數。即使你能享長生之樂,歸天最終不可避免;即使你能享百歲高齡,也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稱為第六欲天的魔王占欲界六天【4】為已有,對生於欲界的芸芸眾生,唯恐其解脫生死之界,乃使之或為人妻,或為人夫,以阻止他們皈依佛法。但三世諸佛,愛護一切眾生猶如己子,欲使他們永進極樂凈土,乃一再告誡眾人,所謂妻子兒女不過是流轉於生死永劫的魔障。因此你千萬不可柔腸難斷,心存動搖。源氏先祖伊豫入道賴義【5】,奉敕誅討貞任、宗任【6】,十二年來殺人一萬六千;山野之獸,江河之魚,總共喪生者不下幾千萬。但當其臨終徘徊之際,頓起皈依菩薩之念,而終於實現其往生凈土的夙願。須知出家入道乃是極大的功德,生前的罪孽可因此而消除凈盡。佛經有云:即或有人興建七級寶塔,高達三十三天【7】,其所得到的功德,不如出家修行一日;即或有人供養一百羅漢達百年千年,其所得到的功德,不如出家修行一夜。罪孽深重的源賴義,因其信心堅定,卒能往生凈土,你罪孽不算深重,得進凈土是沒問題的。這熊野三王乃是阿彌陀如來在本地顯跡。從無三惡趣之願,到得三法忍之願【8】,四十八願的每一誓願,無一不是為了普渡眾生。其中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若能念佛十遍,一定可以往生凈土。只要虔誠信仰,這是毫無疑義的。若能一心專誠,念佛一遍也好,十遍也好,彌陀如來定會從多達六十萬億的恆河之沙,縮變其廣大無垠的身軀為一丈六尺的佛身,顯現到眼前。同時,還有觀音、勢至兩位菩薩以及無數聖徒,化佛菩薩,圍繞百重千重,和著鼓樂歌詠,在極樂界的東門前來迎接。即使你葬身於海底,也會飛升到紫雲之上,成佛得到解脫,穎悟頓開,再回到紅塵之上迎接妻子同歸凈土。正如佛經所云『還來穢國度人天』【9】,這是毫無疑問的。」瀧口入道說罷,便鳴鐘念佛。維盛知道此乃大徹大悟的最好時機,便排除俗念,朝西合十,高聲念佛百遍,終於與那「南無」之聲同沉海底。兵衛入道和石童丸也同樣高念佛號相繼投海自盡了。

--------------------------

【1】此處是說漢武帝追懷愛妃李夫人,命令在甘泉殿為之畫像存念的故事。

【2】赤松子與梅生,傳說是漢代的仙人。

【3】等覺是菩薩的一個等級。菩薩修行共分十二個階段,最高一級是妙覺,其次為等覺,十地是指等覺以下的十個等級。

【4】按佛教說法,欲界有六天。第六欲天為他化自在天,由自在天王管轄。

【5】源賴義任伊豫守時出家,故稱伊豫入道。

【6】貞任、宗任是陸奧國阿伊努酋長安倍賴時之子。賴時於永承六年(1051)倡亂,後為鎮守府大將源賴義所滅,宗任被捕,貞任於康平五年(1062)被殺,其間歷時十二年。

【7】三十三天即六欲天中的忉利天。

【8】佛陀有四十八願,第一願「無三惡趣」指杜絕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最後一願「得三法忍」指但願十方菩薩都得三種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