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十

高僧賴豪

白河天皇在位時,立關白藤原師實的女兒為皇后,稱為賢子中宮,極受寵幸。天皇盼她能生下皇子。因聽說三井寺有個極靈驗的僧人,叫賴豪阿闍梨,便將他召來,命令道:「你去祈禱讓皇后生一皇子,若能應驗,獎賞盡可由你說,無不應允。」賴豪答道:「這事不難。」他回到三井寺,便一心一意地祈禱了一百天,後來中宮果然懷了孕,承保元年(1074)十二月十六日平安分娩,生下一個皇子。天皇欣喜異常,便召來三井寺的賴豪阿闍梨問道:「你希望得到什麼?」賴豪說希望在三井寺建立一個戒壇。天皇道:「你這願望出乎我意料之外,我以為你會要求升為僧正哩。本來皇子誕生,繼承皇祚,只盼望平平安安。如果答應了你的願望,山門一定會不滿,世上便不能平靜了。如果兩方寺院打起來,天台的佛法就會滅亡了。」因而沒有答應他的要求。

賴豪覺得十分遺憾,回到三井寺後,準備絕食而死。天皇聽說這個消息後,大為吃驚,便召來當時任美作守的大江匡房說道:「聽說你和賴豪有師檀【1】之誼,去勸勸他。」美作守領命而去,打算向賴豪傳達天皇旨意,但賴豪只是躲在香煙繚繞的佛堂里,用獰厲的聲音說道:「所謂『天子無戲言』,『綸言如汗』【2】,這一點要求都不能滿足,那麼由我祈禱而生的皇子,還是讓我帶走,帶到魔道里去吧。」始終未肯見面。美作守只好回去,奏聞了經過。不久之後賴豪就餓死了。天皇聞知,大為驚異。接著皇子就生了病,雖然做了種種祈禱,但毫無效驗。天皇經常夢見一白髮老僧,手執禪杖,站在皇子枕邊,這景象也常在他的幻覺中出現。不用說實在是可怕之至了。

承曆元年(1077)八月六日,皇子剛剛四歲,便死去了,謚號敦文親王。天皇非常悲傷。西京的天台座主良真大僧正當時還是圓融坊僧都,也是有效驗的高僧,天皇將他召進宮中,問他道:「你看怎麼辦呢?」僧都說:「這樣的祈願,我們比睿山不論什麼時候都是可以成就的。九條右丞相【3】因為與慈惠大僧正【4】有誼,因而冷泉天皇的皇子得以誕生。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回到比睿山,在山王大師面前披肝瀝膽地祈禱了一百天,中宮果然在此期間懷了孕,並於承歷三年七月九日平安分娩,產下一個皇子,即堀河天皇。怨靈從來就是十分可怕的,這次皇子誕生,頒行大赦,唯獨不赦免俊寬僧都一人,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同年十二月八日,皇子被立為東宮。小松內大臣重盛公任東宮傅【5】,東宮大夫是池中納言賴盛卿。

--------------------------

【1】即講經說法的師範與聽講的檀越,猶言師徒關係。

【2】「天子無戲言」見於《史記·晉世家》。綸言是指天子說的話,《禮記·緇衣篇》有:「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又《漢書·劉向傳》有:「出令如出汗,汗出無反者。」

【3】即右大臣藤原師輔,是冷泉天皇的外祖父。

【4】是第十八代天台座主,名良源,謚號慈惠,為比睿山中興之祖,很受後世的崇敬。

【5】東宮傅的職責是輔導東宮,一般是由大臣兼任;東宮大夫是東宮職(主管東宮事務的機構)的長官。據史家考證,這時的東宮傅實為藤原經宗,東宮大夫實為平宗盛。

--------------------------

少將還都

第二年治承三年(1179)正月下旬,丹波少將成經自肥前國鹿瀨庄動身,急匆匆趕往京城。其時余寒尚烈,海上波濤也很猛,經過一個港灣又一個港灣,過了一個島嶼又一個島嶼,直到二月十日才到了備前國的兒島。又在這裡尋訪到父親大納言過去的住所,在那裡的竹柱和陳舊的紙門上面看到了父親寫下的自慰文句,說道:「人能留念於後輩的,莫過於手跡了,若不是寫在這裡,我們怎麼能看得到呢!」於是與康賴入道兩人,讀了又哭,哭了又讀。那上面寫的是:「安元三年(1177)七月二十日出家,同月二十六日信俊從京城來此地。」於是得知源左衛門尉信俊曾來過這裡。在旁邊牆壁上寫著:「三尊來迎【1】有確息,九品往生定無疑。」成經看到這個筆跡,說道:「原來父親也有渴求凈土的心愿呀!」無限感嘆之中略覺寬慰。

接著去尋訪父親的墳墓,但見一片松林之中並未築什麼墳丘,只是那地方的土稍微高一點而已。少將攏著兩隻衣袖,象對著活人一樣哭訴道:「您屈死在這偏遠的地方,兒在島上也已聞知。只因身不由己,不能立即前來。成經被流放在那島上,如朝露一般的性命,幸未消殞,苦熬兩年,現在終於奉召回京,誠然可喜,但若得見父親在世,兒的微命得以苟延也算有意義了。我是匆匆趕到這裡來的,從此以後,就用不著那麼著急了。」就這樣邊說邊哭。假如大納言在世,他必定會說:「沒有什麼,我很平安呢!」但是世上可悲的事情莫過於生死之隔。斑斑蒼苔之下無人作答,只有松風在那裡呼嘯而已。夜裡,他同康賴入道一起通宵環繞墳墓誦經念佛。天亮後,重新築了墳墓,圍起柵欄,在墳前搭起臨時茅舍。一連七天七夜,念佛寫經。滿願那天又建起一個大木塔,上寫「已故聖靈,脫離生死,證大菩提」,在年月日之後寫上「孝子成經」。連那些不重感情的山野樵子見了,都說沒有比兒子更可寶貴的了,流下的眼淚濕透了衣袖。春秋幾易,難忘從前的撫育之恩;如夢似幻,不盡今日相思之淚。三世十方【2】的菩薩垂憐,亡父陰魂也應感欣慰吧。少將又說道:「本應在此多積些念佛的功德,只因怕京里的人等得焦急,只好下次再來了。」於是向死者告別,哭著出發了。想那草蔭之下的人應該也是依依不捨的吧。

三月十六日,在夜幕未降之時,少將來到了鳥羽。這裡有已故大納言的一座叫洲濱殿的山莊,已多年無人居住,唯有牆垣尚在,屋頂早已坍塌了,門框猶存,門扇也已沒有了。走進院里一看,杳無人跡,生著厚厚的苔蘚,向池塘中望去,只見池水迎著春風,頻頻翻起白浪,紫鴛白鷗在裡面逍遙遊盪。少將想,此地風光曾使亡父賞心悅目,如今自己只有流不盡的淚水了。屋宇雖存,雕花已破,吊窗和拉門都已不知去向了。成經指點著對康賴入道說:「這裡是大納言起居之地,這小門是這麼開著出入的,這樹是他親手種下的。」無不引起對父親的思念。那時是三月十六日,櫻花尚未凋盡,楊梅桃李的枝頭正是鬧春之時,各種顏色的花朵競相開放,少將身處花樹之中,吟誦著古人的詩歌:

桃李不言春將暮,

煙霞無跡誰曾棲。【3】

又云:

故鄉之花如解語,

多少往事欲問君? 【4】

康賴入道也頗有感觸,法衣袖子都濕透了。本來說等日落後便啟程前去京城,因為流連不舍,竟逗留了一夜。隨著夜色越來越深,便從枯朽的檐隙漏下縷縷月光,這是廢棄的屋宇常見的景象。直到雞籠山出現曙光,仍不肯歸家上路。但滯留不歸也不是辦法,再說家中已派車來接,叫他們久等,也於心不安,少將便灑淚別了洲濱殿,往京城去了。這時候的心情一定是悲喜交集吧。康賴入道家中也有車子來接,但他並沒有坐上去,只說:「到了此時,更難離別了。」說著便坐到了少將車子的後面,一起來到七條河原。按說在這裡應該分手了,但兩人更加難捨難分。即便是在一起賞過花的遊客,同在月下度過一夜的旅伴,同在一棵樹下避過雨的路人,在分手時尚且依依難捨;何況兩人在島上共患難,在船中海上共甘苦,這樣兩個宿孽相似,報應相同的人,自然緣分不淺。

少將進京後直奔岳父平宰相的府邸。少將的母親原在靈鷲山【5】,昨日才趕來等候,一見少將進來便說:「沒想到你還活著……」活沒說完,便以衣衫蒙頭俯身痛哭起來。宰相府內的女官和武士們全都聚攏而來,也歡喜得流下淚來。少將夫人及其乳母六條的心裡,更別提是多麼高興了。六條因為過分憂心,黑髮已經變白;少將夫人從前的花容月貌,現在也大見憔悴,似乎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少將流放時,剛剛三歲的兒子,現在已經到了結髮的年齡。少將見旁邊還有一個三歲左右的幼兒,問道:「這是誰?」六條答道:「這就是……」話未說完,便以袖掩面泣不成聲。少將想起,臨行時,曾見夫人身體不適,原來是懷孕了,並且竟把孩子撫育成長起來了。想到這裡,不禁悲從中來。少將象原來一樣,仍在法皇那裡供職,並晉陞為宰相中將。

康賴入道在東山雙林寺有一處山莊,就在那裡住下,有歌詠道:

舊居檐板已生苔,

不見月光落地來。

後來就一直住在這裡,一邊追憶那辛酸的往事,一邊撰寫他的《寶物集》【6】。

--------------------------

【1】據佛家言,信佛的人死後,有阿彌陀如來、觀音菩薩和勢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