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柏格森

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是本世紀最重要的法國哲學家。他影響了威廉詹姆士和懷特海,而且對法國思想也有相當大的影響。索萊爾是一個工團主義的熱烈倡導者,寫過一本叫《關於暴力之我見》(Re eleonViolence)的書,他利用柏格森哲學的非理性主義為沒有明確目標的革命勞工運動找根據。不過,到最後索萊爾離棄了工團主義,成為君主論者。柏格森哲學的主要影響是保守方面的,這種哲學和那個終於發展到維希政府的運動順利地取得了協調。但是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廣泛引起了人們完全與政治無關的興趣,例如引起了蕭伯訥的興趣,他的《千歲人》(BaethuseA lah)就是純粹柏格森主義。丟開政治不談,我們必須考察的是它的純哲學一面。我把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講得比較詳細,因為它是對理性反抗的一個極好的實例,這種反抗始於盧梭,一直在世人的生活和思想里逐漸支配了越來越廣大的領域。

給各派哲學進行分類,通常或者是按方法來分,或者是按結果來分:「經驗主義的」哲學和「先驗的」哲學是按照方法的分類,「實在論的」哲學和「觀念論的」哲學是按照結果的分類。可是,如果打算用這兩種分類法里任何一種給柏格森的哲學加以分類,看來難得有好結果,因為他的哲學貫通了所有公認的門類界線。

但是另外還有一個給各派哲學分類的方法,不那麼精確,然而對於非哲學界的人也許比較有用;這個方法中的劃分原則是按照促使哲學家作哲學思考的主要慾望來分。這樣就會分出來由愛好幸福而產生的感情哲學、由愛好知識而產生的理論哲學和由愛好行動而產生的實踐哲學。

感情哲學中包含一切基本上是樂觀主義的或悲觀主義的哲學,一切提出拯救方案或企圖證明不可能有拯救的哲學;宗教哲學大多都屬於這一類。理論哲學中包含大多數的大體系;

因為雖然知識欲是罕見的,卻向來是哲學裡大部分精華的源泉。另一方面,實踐哲學就是那些哲學:把行動看成最高的善、認為幸福是效果而知識僅僅是完成有效活動的手段。假使哲學家們是一些平常人,這種類型的哲學在西歐人中間本來應該很普遍;事實上,直到最近為止這種哲學一向不多見;

實際這種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實用主義者和柏格森。從這種類型的哲學的興起,我們可以像柏格森本人那樣,看出現代實行家對希臘的威信的反抗,特別是對柏拉圖的威信的反抗;或者,我們可以把這件事同帝國主義及汽車聯繫起來,席勒博士顯然是會這樣做的。現代世界需要這樣的哲學,因此它所取得的成功不是意料不到的。

柏格森的哲學和已往大多數哲學體系不同,是二元論的:

在他看來,世界分成兩個根本相異的部分,一方面是生命,另一方面是物質,或者不如說是被理智看成物質的某種無自動力的東西。整個宇宙是兩種反向的運動即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質的衝突矛盾。生命是自從世界開端便一舉而產生的一大力量、一個巨大的活力衝動,它遇到物質的阻礙,奮力在物質中間打開一條道路,逐漸學會通過組織化來利用物質;它像街頭拐角處的風一樣,被自己遭遇的障礙物分成方向不同的潮流;正是由於作出物質強要它作的適應,它一部分被物質制服了;然而它總是保持著自由活動能力,總是奮力要找到新的出路,總是在一些對立的物質障壁中間尋求更大的運動自由。

進化基本上不是用適應環境可以說明的;適應只能說明進化的紆迴曲折,那就好比是一條經過丘陵地通往城鎮的道路的紆曲。但是這個比喻並不十分適當;在進化所走的道路的盡頭沒有城鎮,沒有明確的目標。機械論和目的論有同樣的缺點:都以為世界上沒有根本新的事物。機械論把未來看成蘊含在過去當中,而目的論既然認為要達到的目的是事先能夠知道的,所以否定結果中包含著任何根本新的事物。

柏格森雖然對目的論比對機械論要同情,他的見解跟這兩種見解都相反,他主張進化如同藝術家的作品,是真正創造性的。一種行動衝動、一種不明確的要求是預先存在的,但是直到該要求得到滿足時為止,不可能知道那個會滿足要求的事物的性質。例如,我們不妨假定無視覺的動物有某種想在接觸到物體之前能夠知曉物體的模糊的慾望。由此產生的種種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創造了眼睛。視覺滿足了該慾望,然而視覺是事先不能想像的。因為這個道理,進化是無法預斷的,決定論駁不倒自由意志的提倡者。

柏格森敘述了地球上生物的實際發展來填充這個大綱。

生命潮流的初次劃分是分成植物和動物;植物的目的是要在儲藏庫里蓄積能力,動物的目的在於利用能力來作猛然的快速運動。但是在後期階段,動物中間出現了一種新的兩歧化:

本能與理智多少有有些分離開了。兩者決不彼此完全獨自存在,但是概言之理智是人類的不幸,而本能的最佳狀態則見於螞蟻、蜜蜂和柏格森。理智與本能的劃分在他的哲學中至關重要,他的哲學有一大部分像是散弗德與默頓,本能是好孩子,理智是壞孩子。

本能的最佳狀態稱作直覺。他說,「我所說的直覺是指那種已經成為無私的、自意識的、能夠靜思自己的對象並能將該對象無限制擴大的本能」。他對理智的活動的講法並不總是容易領會的,但是如果我們想要理解柏格森的哲學,必須盡最大努力把它弄懂。

智力或理智,「當離開自然的雙手時,就以無機固體作為它的主要對象」;它只能對不連續而不能運動的東西形成清晰觀念;它的諸概念和空間里的物體一樣,是彼此外在的,而且有同樣的穩定性。理智在空間方面起分離作用,在時間方面起固定作用;它不是來思考進化的,而是把生成表現為一連串的狀態。「理智的特徵是天生來沒有能力理解生命」;幾何學與邏輯學是理智的典型產物,嚴格適用於固體,但是在其它場合,推理必須經過常識的核驗,而常識,柏格森說得對,是和推理大不相同的事。看來彷彿是,固體是精神特意創造出來、以便把理智應用於其上的東西,正像精神創造了棋盤好在上面下棋一樣。據他說,理智的起源和物質物體的起源是彼此相關的;兩者都是通過交互適應而發展起來的。

「必定是同一過程從一種包含著物質和理智的素材中同時把二者割離了出來」。

這種物質和理智同時成長的想法很巧妙,有了解的價值。

我以為,大體上說所指的意思是這樣:理智是看出各個物件彼此分離的能力,而物質就是分離成不同物件的那種東西。實際上,並沒有分離的固態物件,只有一個不盡的生成之流,在這個生成之流中,無物生成,而且這個無物所生成的物也是無有的。但是生成可能是向上運動也可能是向下運動:如果是向上運動,叫作生命,如果是向下運動,就是被理智誤認為的所謂物質。我設想宇宙呈圓錐形,「絕對」位於頂點處,因為向上運動使事物合在一起,而向下運動則把事物分離開,或者至少說好像把事物分離開。為了使精神的向上運動能夠在紛紛落到精神上的降落物體的向下運動當中穿過,精神必須會在各降落物體之間開闢路徑;因而,智力形成時便出現了輪廓和路徑,原始的流注被切割成分離的物體。理智不妨比作是一個在餐桌上切分肉的人,但是它有一個特性就是想像雞自來就是用切肉刀把雞切成的散塊。

柏格森說,「理智的活動狀況總是好像它被觀照無自動力的物質這件事迷惑住似的。理智是生命向外觀望、把自身放在自身之外、為了事實上支配無組織的自然的作法,在原則上採取這種作法」。假如在藉以說明柏格森哲學的許多比喻說法之外可以容許我們再添上一個比喻說法,不妨說宇宙是一條巨大的登山鐵道,生命是向上開行的列車,物質是向下開行的列車。理智就是當下降列車從我們乘坐的上升列車旁經過時我們注視下降列車。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自己的列車上的那種顯然較高尚的能力是本能或直覺。從一個列車跳到另一個列車上也是可能的;當我們成為自動習慣的犧牲者時便發生這種事,這是喜劇要素的本質。或者,我們能夠把自己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上升,一部分下降;那麼只有下降的部分是喜劇性的。但理智本身並不是下降運動,僅是上升運動對下降運動的觀察。

按照柏格森的意見,使事物分離的理智是一種幻夢;我們的整個生命本應該是能動的,理智卻不是能動的,而純粹是觀照的。他說,我們作夢時,我們的自我分散開,我們的過去破裂成斷片,實際彼此滲透著的事物被看作是一些分離的固體單元:超空間者退化成空間性,所謂空間性無非是分離性。因之,全部理智既然起分離作用,都有幾何學的傾向;

而討論彼此完全外在的概念的邏輯學,實在是按照物質性的指引從幾何學產生的結果。在演繹和歸納的背後都需要有空間直覺;「在終點有空間性的那個運動,沿著自己的途程不僅設置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