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教會的三位博士

聖安布洛斯、聖傑羅姆、聖奧古斯丁和教皇大格雷高里等四人被稱為西方教會的博士。其中前三人屬於同一時代;最後一人則屬於較後的時代。我在本章中先概述前三人的生涯和他們所處的時代;然後再在下一章中敘述聖奧古斯丁的學說,因為對我們來講他是三個人中最重要的一位。

安布洛斯、傑羅姆和奧古斯丁等三人是當天主教會在羅馬帝國取得勝利和蠻族入侵一段短時期中非常活躍的人物。在叛教者朱利安統治時期,他們三人都還年輕;傑羅姆在羅馬被阿拉里克王率領下的哥特族劫掠後還活了十年;奧古斯丁活到凡達爾族入侵非洲,並在凡達爾族圍攻他的主教管區希平時才去世。在他們所處時代之後不久,義大利、西班牙和非洲的統治者不僅都是蠻族;而且還都是阿利烏斯教派的異端者。文明連續衰退了數世紀之久,將近一千年以後,基督教世界才誕生了與他們三位在學術與文化方面相匹敵的人物。在黑暗時代和中世紀全期,他們的權威受到尊敬;他們塑造了使教會成形的楷模,這是為其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廣泛地說,聖安布洛斯確立了教會與國家關係之間屬於教會方面的觀點;聖傑羅姆給西方教會提供了拉丁語譯本的聖經,和促進修道院制度實現的大部分動力。同時,聖奧古斯丁固定了一直到宗教改革為止的教會神學,以及以後路德與加爾文的大部分教義。在給予歷史過程的影響方面,幾乎沒有人能超過他們三位。教會應脫離世俗國家而獨立,聖安布洛斯這一貫徹成功的主張,是一種新的革命的教義,它一直流傳到宗教改革時期為止。十七世紀時,霍布士對這種教義進行了鬥爭,他所駁斥的主要對象即是聖安布洛斯。聖奧古斯丁在十六、十七世紀神學論爭中處於前列地位,新教徒和冉森派支持他;但正統天主教徒卻反對他。

公元四世紀末,西羅馬帝國首都米蘭的主教是安布洛斯。他的職務,使他經常與皇帝有接觸的機會。他與皇帝交談時習慣以平等者自居,或有時並以長上自居。他對宮廷的往來說明了當代特徵的一般對比:國家衰弱無能,為一些毫無原則的利己者所統治,他們除了權宜之計以外,再沒有其他政策可言。然而教會則方興未艾,被一班為教會利益,而準備犧牲一切個人利益的人們所領導。他們具有長遠的政策,因此為後世帶來了一千年間的勝利。這些豐功偉績雖確為狂熱和迷信有所抵銷,但假如當時沒有這些事,任何革新運動都是難以成功的。

聖安布洛斯在為國家服務方面有過各種成名的機會,他父親也叫安布洛斯,曾任政府高官----高盧人的總督。聖安布洛斯可能生在托萊福,一個國境邊防鎮。為了防止日耳曼人入侵,這裡駐屯著羅馬軍隊。聖安布洛斯十三歲時被人帶到羅馬,並在那裡受到良好的教育----包括徹底打下了希臘語的基礎。及至成年以後他專攻法律,並在這方面獲得很大成就;三十歲時他被任命為列古里亞和以米里亞兩個地方的總督。儘管如此,四年後他竟擺脫了世俗政治,戰勝了一個阿利烏斯派的候選人,在群眾的歡呼下就任了米蘭市的主教。他把自己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時而冒著人身攻擊的危險,把餘生全部精力獻給教會事業。這選擇確實不出於屬世的動機,然而即便如此,這選擇也還是明智的。即便他在國中當了皇帝,這也不可能象他作為一個主教處理教務那樣,得以充分施展他的行政才能。

在聖安布洛斯任主教的最初九年間,西羅馬帝國的皇帝是格雷善,他是個善良粗心的天主教徒。因沉溺於畋獵而忽視政事,並於最後遭到暗害。他的繼承者是擁有西羅馬帝國大部分疆土的篡位者馬克西姆斯,但繼承義大利王位的則是格雷善未成年的弟弟瓦林提尼安二世。最初由他的母后查士丁娜,也就是先皇帝瓦林提尼安一世的皇后,攝政。但她是個阿利烏斯教派的信徒,因此她與聖安布洛斯之間的紛爭乃是不可避免的。

本章所敘述的三位聖徒都寫過無數的書信,其中有許多封被保存到今天。這樣一來我們對於他們比對中世紀任何異教哲學家,或中世紀所有僧侶----除去少數例外----了解得更為詳盡。聖奧古斯丁寫給各方面人士的信主要是關於教義和教會的戒律問題;聖傑羅姆的書信多半寫給婦女們,信中勸告她們如何保持童貞;但聖安布洛斯最重要而最有趣的書信卻是寫給皇帝們的,這些信指出他們在哪些方面玩忽了為君的義務;或有時並祝賀他們克盡了皇帝的職責。

聖安布洛斯所必須解決的最初的公共問題就是在羅馬的勝利女神祭壇與塑像的問題。首都的元老家族中比其他任何地方更長久地保存著異教信仰,官方的宗教被掌握在貴族的僧侶階級手中,並與世界征服者的帝國驕傲結合在一起。元老院內的勝利女神塑像被君士坦丁的兒子,君士坦底烏斯撤掉;但又為叛教者朱利安恢複了。格雷善皇帝重新把它撤掉;於是以羅馬市市長西馬庫斯為首的元老院代表們,重新提出了恢複的要求。

在奧古斯丁的生涯里也曾扮演過一個腳色的西馬庫斯是名門望族中的傑出人物。他是個富有的、貴族的和有文化的異教徒。公元382年曾為反對撤除勝利女神塑像,而為格雷善皇帝逐出羅馬,但為時不久復於384年被任命為羅馬市長。他是在狄奧都利克治下那個傑出官員同名者西馬庫斯的祖父。而這個同名的西馬庫斯又是鮑依修斯的岳父。

基督徒元老院議員們起而反對,他們的願望借著聖安布洛斯和教皇達馬蘇斯的支持獲得了皇帝的批准。格雷善皇帝死後,西馬庫斯和異教徒的元老院議員們於公元384年又向新即位的皇帝瓦林提尼安二世提出了同樣要求。為了阻止他們這一試圖,安布洛斯在給皇帝的上疏中指明,正如所有羅馬人對皇帝有服兵役的義務那樣,他(皇帝)對全能之神同樣有服役的責任。他寫道「別讓任何人利用陛下年幼;提出這樣要求的人如果是個異教徒,那末他是想以自己的迷信來束縛陛下的精神,而這是極不正當的;但他應該用他的熱情啟發並激勵陛下如何熱心於真正的信仰,因他竟用了全副真理的激情為虛妄的事而辯護。」他又說,強制基督徒向偶像的祭壇宣誓,是一種迫害。「如系民事案件,可以把答辯權留給反對派;然而這是個宗教案件,因此本主教要求……倘陛下當真別有裁可,我等主教對此絕不能長期忍受,或置若罔聞;陛下固可走進教會中來,但那時陛下必將找不到一個祭司,縱或找到一個,也必定是個反對陛下的。」

他於其次的一封書信中指出,教會的基金一向用於其它異教神廟從未支付的用場。「教會的財產是用於維持貧民生計的。讓他們計算一下,神廟贖過多少俘虜,他們對窮人供應過什麼食品,他們對哪些流亡者提供過生活費用。」這是個有說服力的論證,同時也是一個為基督徒的實踐所充分證實了的論證。

聖安布洛斯的論點取得了勝利。但以後期偏袒異教徒的篡位者,尤金尼烏斯卻又恢複了該祭壇極其塑像。一直到公元394年狄奧多修斯戰勝尤金尼烏斯之後,這問題才按基督徒的意願獲得了最後解決。

安布洛斯主教最初與皇室很是友好。在人們唯恐馬克西姆斯進犯義大利的時代,他曾作過被派往篡位者馬克西姆斯外交使節團中的一員。但不久便發生了以下的一場嚴重的糾紛。阿利烏斯派的皇太后查士丁娜要求把米蘭的一個教會讓給阿利烏斯教派,而安布洛斯拒絕了這項要求。群眾支持安布洛斯,在巴錫里卡里擠滿了群眾。阿利烏斯教派的哥特人隊伍被派往該處強行佔據,但他們卻與群眾親如手足。安布洛斯在給他姐妹的一封情緒激昂的信中說:「伯爵們和護民官們來了,他們強迫我趕快移交巴錫里卡,並聲稱這是執行皇帝的職權,因為一切都在皇帝的許可權範圍之內。我回答說,如果皇帝所要的是屬於我的東西,例如我的地畝、金錢或諸如此類的私有物,雖然我所有的一切早已屬於窮人,但我絕不拒絕,然而凡是屬於上帝的卻不隸屬於皇權之下,』假如需要我的世襲財產,那麼就請沒收;如果要我的身體,我立刻就去。你們要把我投入縲紲呢,還是把我處死呢?我都將欣然承受。我既不想借著群眾來保護自己,也不想抱住祭壇哀求性命;我寧願為祭壇喪掉生命。『當我聽說武裝部隊被派往巴錫里卡進行強佔的時候,我當真極為振駭,深恐民眾在保衛巴錫里卡時會引起一場屠殺,那就會為全城帶來危害。我祈禱上帝別讓我活著見到這樣一座大城,或整個義大利,遭到毀滅。」

這種恐怖並非言過其實,因為哥特人軍隊很有逞凶蠻幹起來的可能。正如二十年後他們在劫掠羅馬時所乾的那樣。安布洛斯的強硬有賴於群眾的支持。有人斥責他煽動群眾,但他回答說:「不去激動他們是我許可權以內之事,但使他們平靜下來卻在於上帝的掌握。」據安布洛斯說,因為市民中間沒有一個阿利烏斯教派,所以阿利烏斯教派中誰也不敢挺身而出。當局正式命令他交出巴錫里卡,軍隊也接到命令在必要時使用武力。然而他們終於拒絕使用武力,於是皇帝只好被迫作出讓步。在爭取教會獨立的鬥爭中取得了一次偉大的勝利;安布洛斯證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