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和組織 第九章 工業組織(續前)。分工。機械的影響

第一節熟能生巧。

有效的工業組織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它應使每個被僱用的人擔任他的能力和教育使他勝任的工作,並且應當為他備有最好的機械和他的工作上所需的其他工具。一方面是做生產細節工作的人,另一方面是管理生產一般工作並擔當風險的人,關於他們之間的分工問題,我們暫不研究;

而只研究不同等級的工人之間的分工問題,特別是關於機械的影響。在下一章中,我們將考慮分工與決定工業地點之間的相互影響;再下一章中,我們將研究,分工的好處依靠大量資本集中於個人或個別企業的手中——即通常所說的大規模生產——到怎樣程度;最後,我們將研究企業管理工作的專門化的發達。

人人都熟悉這樣的事實:「熟能生巧」,它使起初似乎是困難的工作,不久之後做起來就能比較省力,而且比以前好得多。生理學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這個事實。因為,生理學舉出理由使人相信:這種變化是因為多少是有「反射的」或自動的作用的新習慣之逐漸的發展而引起的,與被認為是存在於大腦中的思考力的最高中央機關毫無關係。但是,一切有意識的舉動,都要主要的中央機關加以注意:它從神經中樞或局部機關——在某些情況下也許直接從感覺神經——收到消息後,就對地方機關,或在某些情況下直接對筋肉神經,發回詳細複雜的指示,它們的行動非常調和,因此就能實現所要求的結果。

純粹腦力工作的生理學的根據,還沒有被很好地了解;但是,我們所確實知道的關於頭腦構造發展的很少的知識,似乎說明了以下一點:任何種類的思考的練習,發展了頭腦各部分之間的新的關係。無論如何,我們確實知道:練習能使一個人迅速解決在不久之前即以最大的努力他也應付得很不好的問題,而不費什麼很大的力氣。商人、律師、醫師和科學家的心中,逐漸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直覺的能力,除了以一個強有力的思想家接連許多年對多少是狹隘的一類問題不斷地作最大的努力外,是無法獲得這種知識和能力的。當然,人的精神在一天的許多小時中不能在某一方面過度使用:一個勤勞的人有時對不屬於他的業務的工作會感到樂趣,但是終日必須做這種工作,就足以使人疲勞。

誠然,有些社會改良家曾經主張:做最重要的腦力工作的人,也可適當地做一些手工工作,而不會減少他們獲得知識和解決困難問題的能力。但是,經驗似乎表明:減輕過度疲勞的最好辦法,在於從事情緒一來就開始、情緒過去就停止的工作,就是做普遍的本能當作「消遣」一類的事情。任何工作如果如此具有營業性質,以致一個人有時必須以意志的力量迫使自己繼續去做,則這種工作就要消耗他的神經力,而不是完全消遣了:所以,從社會的觀點來看,它是不經濟的,除非它的價值足以補償他的主要工作所受到的很大的損害而有餘。

第二節在低級工作上,極端專門化能增大效率,而在高級工作上,則不盡然。

在最高級的工作部門中應當實行專門化到怎樣程度,是一個困難而未解決的問題。在科學研究中以下一點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法則:研究的範圍在青年時代應當廣泛,而隨著年事日增,就應當逐漸縮小。比如一個醫師總是專門研究某一種疾病,而另一個醫師靠了較廣的經驗來研究這種疾病與一般健康的關係,然後逐漸越來越多地集中於這種疾病的研究,因而積累了豐富的專門經驗和精細的本能,在這種情況下,前者即使對他的專門問題的意見,恐怕會不及後者那樣高明。但是,在光是對手工技能有很大需要的職業中,效率能因分工而大大提高,是毫無疑問的。

亞當·斯密曾經指出:一生中不做別的事情而只制釘的少年,在制釘的速度上,能比只是偶爾制釘的第一流鐵匠快兩倍。任何人如對形狀完全相同的東西,必須一天一天地做一類完全相同的工作,靠了差不多是自動的行動,並且具有比每一行動要等待意志的有意識的指示所能達到的更大的速度,他就逐漸學會對手指完全運用自如了。一個人所共知的例子,就是紗廠中童工所做的繞線工作。又如在一個衣服廠或制靴廠中,一個工人每日每時對一塊大小完全相同的皮或布,用手工或機械縫完全相同的接縫,他做這種工作比一個眼光和手工敏捷得多、而且具有高得多的一般技能、慣於製成一件完全的衣服或一雙完全的皮靴的工人,能遠為省力、迅速。

其次,在木材業和金屬業中,如果一個人對同一塊材料必須反覆地做完全同樣的工作,則他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拿住材料正如它所需要的那樣,把工具及其他要用的東西放在適當地位,便於取用,而時間和他自己身體運動的力氣的損失都是最少的。他的雙手習慣於在同一位置、並按照同一次序取用這些東西,因而就能互相和諧地工作,差不多變成自動了:經過不斷的練習,他的神經力的消耗,比體力的消耗甚至更為迅速減少。

但是,當動作因此已成為例行的工作時,它就幾乎已達到能由機械來代替的階段了。所要克服的主要困難,就是使機械能把材料牢牢地固定在適當的位置,恰使機械工具能順利地對它操作,而在緊握這材料上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對這種機械花費一些勞動和費用是值得的話,則這種困難一般是能設法解決的;然後全部工作就往往能由一個工人來管理了,他坐在機器前面,用左手從一堆材料中取出一塊木材或金屬,將它放在機器上的凹進的地方,同時用右手拉下開關或以其他方法開動機械工具,最後,用左手把恰好按照一定式樣切好或鑿好、鑽好或刨好的材料投放到另一堆材料中去。特別是在這些工業中,我們看到近代工會的報告中有很多這樣的怨言:過去需要訓練有素的技師的技能和判斷才能做的工作,已經因為機械的改良和再分工的精細程度的不斷提高而變為單純的例行工作了,因此,不熟練的勞動者,甚至他們的妻子和孩子都被用來做這種工作。

第三節機械對人類生活的品質所發生的影響,一部分是好的,而一部分是壞的。

因此,我們就得出一個一般的法則,其作用在某些工業部門比另些工業部門更為顯著,但它對一切工業部門都是適用的。這法則就是:任何工業上的操作如能變為一律,因而完全同樣的事情必須一再地以同一方法來做,則這種操作遲早一定要為機械所代替。耽擱和困難是會有的;但是,如果要由機械來做的工作具有足夠規模的話,則金錢和發明的能力將被毫不吝惜地用於這種任務,直到成功為止。

這樣,機械的改良與分工的日益精細這兩個運動,是同時並進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是關聯的。但這種關係並不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密切。引起進一步再分工的原因是:市場的擴大,以及對於同一種類的大量物品——在有些情況下是對於製造極其精密的東西——的需要之增加;機械改良的主要結果,在於使得無論如何是要進一步分工的工作價錢便宜和更為精密。例如,「波爾頓和瓦特在沙河設立工廠時,覺得分工必須達到所能實行的最大限度。那時還沒有像現在那樣使構造上機械的精密成為差不多沒有問題的滑動車床、刨床或鑽孔工具。那時一切都依靠個別技師的眼和手的精確;但那時的技師一般是遠不及現在的技師那樣熟練。波爾頓和瓦特設法部分地克服這種困難的方法,就是限定工人做特殊種類的工作,使他們儘可能成為這種工作的能手。由於在使用同一工具和製造同樣東西上不斷的練習,他們因此獲得很大的個人熟練。」這樣,機械就不斷地代替那種完全手工的技能,並使它變為不需要了;即到亞當·斯密的時代,分工的主要利益,就是在於獲得這種完全手工的技能。但是,機械使工業規模擴大、並使工業更為複雜因而增加各種分工——

尤其是企業經營上的分工——的機會之傾向,已抵消上述的影響而有餘。

第四節用機器製造機械開闢了零件配換制度的新時代。

需要很大精密性的工作不能用手工來做,而機械做這種工作的能力,在零件配換制度迅速發展的金屬工業的某些部門中,恐怕是最清楚的。只有經過長期訓練,並以很大的細心和勞動,手工才能把一片金屬做成與另一片金屬精密地相似或互相適合,但這種精密畢竟是不完美的。但是,這正是優良的機械能最容易和最完美地來做的工作。例如,如果播種機和收割機必須用手工來做的話,則它們的最初費用就會很高;當它們的任何部分發生損壞時,只有把機器送回製造廠,或是請來高度熟練的技師花了很大費用才能調換修好。但是,實際上,製造廠備有許多由同一機械製成的、與損壞的部分相同的機械,因而就能配換上去使用。美國西北部的農民,離開優良的機械商店也許有百哩之遙,但能放心使用複雜的機械;因為他知道,用電報通知機械的號碼,和他所損壞的機械上任何部分的號碼,下一班火車就可帶來一件新的機械,他自己就能裝上。這種零件配換原理的重要性,只到最近才被了解;可是,有許多跡象表明:在把機器製造的機械的使用推廣到各生產部門,甚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