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鑒賞

《鐵漿》是一篇精彩傑作。作者以熟練的敘述方法,把我們帶到一個古老而遙遠的世界,借孟家三代興衰的故事影射時代的遞變。孟、沈兩家一直爭奪鎮上的官鹽包銷權,孟、沈兩家的上一代、孟昭有的老子曾輸給了沈家;如今又到了轉包的年頭,孟昭有下決心要報上一代的夙仇,和沈長發拼上了。

這種堅定的決心,為達目的死不罷休,可以用刀扎小腿,可以剁下手指,可以吞下紅通通的鐵漿,這已經不止是堅定,堅定過了頭,失去理性的堅定,就成為愚頑了。孟昭有身上體現的這種自我毀滅的愚頑逞傲精神是不足為訓的。孟沈兩家爭奪包鹽的同時,這個小鎮正在修築鐵路,而孟昭有慘死之剎那,火車汽笛正好發出第一聲長鳴,使人疑為他慘死的尖叫,這正是作者非常高明的象徵運用之一例。顯然,「鐵路」的意象象徵著近代工業文明,「風爐」的意象則象徵著古老的生活方式。

小說中的人物無疑置於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中,但作者在藝術處理上並沒有簡單地非此即彼的臧否,對於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作者棄惡取善——既解剖和鞭撻了古老文明的黑暗面及其衍化的罪孽,又把諸如「血氣」、「陽剛」、「漢子」這類物質性存在呈現在讀者面前,尤其是孟昭有之子孟憲貴變成鴉片鬼而將他父親用生命換取來的財富揮霍一盡而在雪夜中凍死於破廟,更表現了作者對古老的傳統懷著徒然的尊敬和些微的諷刺。總之,《鐵漿》的故事把中國傳統的保守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受外力猛烈衝擊之歷史時代現象,用明示及暗示方法,傳達得淋漓盡致。

值得一提的是,這篇作品沒有具體的時空感,故事發生在什麼時代的什麼地方呢?作者正是把故事安排在這個比較抽象的時空背景上,巧妙地安排了修築鐵路火車經過這個古老的小鎮,築路和通車的進程在故事情節中不斷出現,表面看來似乎是在製造時代氛圍,而實際上火車是作者選用的意象,通過它的運用和反覆出現,使孟沈兩家爭奪包鹽的古老故事賦予了更深更高的思想內涵,主題也因之深化了,傳統觀念和現代觀念也才得以在這裡撞擊,更富有歷史感和時代感。這也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解讀這樣的作品,讀者才能得到更高層次的藝術享受。(張葆莘)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