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載:介紹姜貴的

這本書被文學評論家稱作五○年代台灣「反共文學」的代表。帽子雖大,命運卻坎坷,出版過程很不順利——原稿被退了幾十次,最後作者自己花錢印製,出版後又讓作者常覺得「寫了這本書真是倒楣」,因為他的生活因此很不安定、官司纏身。姜貴在一九八○年去世時,這本書早已絕版多年,可以想見它的寂寞。

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根據作者的序言,山東籍的他原本是軍人,年紀輕輕就加入國民黨軍隊,參與北伐、抗日。一九四八年退役之後來到台灣,經商了兩年,沒想到生意失敗,妻子又臥病。他有「國破家亡」之痛,加上年輕時已有寫作經驗,所以當他想到這些年在大陸的親身經歷時,便興起「我想我應當知道共產黨是什麼」的念頭,於是從一九五一年九月開始動筆,每天清晨四點起身,寫兩、三個鐘頭,到隔年元月終於寫完四十萬字的《旋風》。

姜貴在初版的扉頁上親手題了一句話,既表達寫作動機,也呈現書的主題:「蒼苔黃葉地,日暮多旋風。」書名叫「旋風」,有兩層意思:首先,這本書描述「中國共產黨何以會得勢」,何以能在中國充分發展的經過。小說中以作者家鄉山東濟南一個大姓家族的衰微和沒落為背景,披露當時的社會問題與病態。軍閥、土匪、妓女、日軍浪人、流氓土豪劣紳等人物偷雞摸狗,為害社會,形成「蒼苔黃葉地」,正好是共產主義在當地興起的溫床。總之,這部書裡極少有正派人物,彷彿故意寫一大堆「雞鳴狗盜之徒」,所以他再三強調這是本「紀惡為戒」的小說,其次,「旋風」的意象或「象徵」表示它「來得急去得快」;雖然看起來很強大、橫掃一切,但總是短暫、不能持久。姜貴在五百多頁長篇小說的最後一頁,忍不住寫了一段「中心思想」,把他想說的結論,透過男主角「方祥千」表達出來:「他們(共產黨)雖然蓬勃一時,然而終必轉瞬即逝,消滅得無蹤影,變成歷史的陳跡。……走著相反的方向,永遠沒有可能達到目的,他們萬萬沒有成功的道理。」

《旋風》雖寫於台灣,故事背景卻是三○年代的山東,也就是描寫今天共產黨的前身,從山東「共產主義研究會」的草創時代寫起,一直寫到中國的抗日時期。小說藉由各色人物的活動,把共產黨在中國竄起的來龍去脈交代得一清二楚,難怪學者夏志清說它是一部「能發人深省的研究共產主義的專書」。

小說在絕版了將近四十年之後,一九九九年終於「重現江湖」,由九歌出版社重新排版印刷,讓它以嶄新面貌與世人見面。隨著這次新版的誕生,這部小說也增添兩項新的身分:其一,封面加了「台灣文學經典」,其二,被冠以「現代水滸傳」的頭銜。也許以新世紀的兩岸實況,「反共小說」並不符合讀者的心理需求,所以不再被強調;然而「反共」卻可說是道道地地上世紀五○年代的「台灣觀點」,因為大陸作家不可能,也寫不出反共文學,或許這才是《旋風》躍入「台灣文學經典」的原因吧。

——原刊《國語日報》二○○一年七月七日

◇ ◇

本文作者應鳳凰女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著有《筆耕的人》等,編有《姜貴小說集》、《姜貴中短篇小說集》等。

上一章目錄+書簽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