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八十六章 以退為進

鬧得沸沸揚揚的香港收購戰終於在世紀末的春節前全部完成,蕭逸臣並沒有急著回美國,他得留下來和父母一起過完春節。而在這段期間,無線正式宣布聘請邵逸夫擔任TVB的名譽主席。外界的評論紛紛猜測蕭逸臣此舉的意圖在於穩定人心,接下來無線可能就會有一次大的改革。

而蕭逸臣下一步的舉措也驗證了媒體的預測。繼放寬合約對藝人的約束之後,一種全新的合約模式進而取代了原有的「賣身契」式的合約模式,在充分尊重藝人個人發展的情況下給與了藝人更多自由的選擇。

無線推出的這種新的藝人合約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在短期內會造成合約公司既得利益的流失,但在長遠卻將藝人的個人發展和公司的長遠發展捆綁在了一起。無線的這一舉措一經出台就在娛樂圈引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所有的藝人都對這種新的合約模式表示歡迎,但大部分的娛樂公司都對此舉存有很大的異議,甚至有娛樂公司的負責人站出來指責無線正在破壞香港娛樂界的穩定秩序。

對於部分娛樂公司管理層提出的抗議,無線的高層沒有作出任何的回應,而將無線推到風口浪尖上的蕭逸臣對於那些反對的聲音也基本上置之不理,他知道娛樂公司經營的主體是藝人,只要藝人們能夠接受這樣的合約,那麼管理層的聲音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在娛樂圈,雖然有一些強勢的經紀人可以凌駕於藝人之上,但很多的經紀人在娛樂圈裡扮演的都只是一個代理的角色。

其實蕭逸臣推出這樣的合約更多是站在合作雙贏的角度來考慮,現階段娛樂公司與藝人間簽署的合約沒有對藝人的長期發展形成有效的激勵,在這種合作模式下藝人和簽約公司因為利益問題經常會發生糾紛,在香港的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某某藝人在報紙上和演藝公司打口水戰的新聞,跳槽、解約的事情也時有發生,爭鬥的結果往往是雙方都沒有得到好處。

儘管內外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但無線推行的「藝人新約制度」的腳步卻沒有半分的遲緩,無線高層的人事變動已經給了所有人一個明確的信號,蕭逸臣這次是下定決心要挑戰香港娛樂圈的現有格局。作為試驗田的不僅是剛剛收入麾下的TVB,亞洲FL唱片公司也同步進行了合約改革。這兩家都是香港娛樂圈舉足輕重的公司,聯合推行新的合約制度在香港娛樂圈引起了很大的震動。

在一些娛樂界大佬的號召下,全港超過六成的娛樂公司都聯合起來集體向無線施加壓力,他們看準了無線剛剛經歷人事調整,內部還不完全穩定,所以想要通過行業壓力來阻撓蕭逸臣提出的「藝人新約制度」,但蕭逸臣一開始並不買賬,雙方局勢一度非常緊張。

為了避免矛盾激化,幾家老牌的娛樂公司不得不出面調解,因為邵氏在這次爭鬥中態度一直保持中立,所以說服蕭逸臣的重任也就落在了德高望重的「六叔」身上。

「蕭主席真的不打算退讓?」邵逸夫親自登門拜訪蕭逸臣,儘管知道這個說客不好當,但他還是硬著頭皮來了,蕭逸臣算不上香港娛樂圈裡的人,所以邵逸夫那些名望在他這裡並不好使。但在收購無線這件事上,邵逸夫給了蕭逸臣不小的幫助,後來還幫助他穩定人心,蕭逸臣的這份人情倒是實實在在的欠下了。

「現在無線所有的高層都在看著我,合約改革勢在必行,您認為我還有得退嗎?」蕭逸臣的語氣倒是很客氣,對於邵逸夫這位90多歲的長者,蕭逸臣還是心存了幾分敬意。

「不得不承認藝人和娛樂公司之間的短期的利益合作和長期的利益衝突在香港娛樂圈的用人制度中一直是一個硬傷,能力較強的藝人最後都喜歡自己成立一家公司,擺脫原公司的控制。這種利益格局在香港娛樂圈裡已經成為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蕭主席現在要打破這種利益格局談何容易?」上了年紀的人說話都很慢,但這也有一個好處就是他們的每句話都經過了認真的考慮。別看邵逸夫說話慢騰騰的,卻一語中的,道出了矛盾衝突的癥結所在。

「香港娛樂圈裡的規矩,對我來說沒用!」蕭逸臣搖搖頭。

「維亞康姆在香港立足未穩,強龍不壓地頭蛇,蕭主席難道不明白這個道理?」邵逸夫緩緩的問。

「當年邵氏公司打壓剛剛成立的嘉禾,用的也是這個道理?」蕭逸臣很不客氣的訪問了一句,弄得邵逸夫有些下不來台。「想當年邵氏出品的電影是何等的風光,但卻被一個小小的嘉禾打敗,邵老先生難道就沒有反思過邵氏失敗的原因嗎?」

「不知道蕭主席有何高見?」邵逸夫也沒有生氣,到了他這個年紀,早就已經是榮辱不驚,又怎麼會在意蕭逸臣這番另有深意的諷刺。

「鄒文懷當年是您手上的得力幹將,可是他最後為什麼要離開邵氏,自創嘉禾?」蕭逸臣不動聲色的問道。鄒文懷在邵氏時期被廣為流傳的事迹不少,其中最為成功的兩件事大概就是協助邵逸夫購買下清水灣大片空地建立起攝影棚以及挖來導演張徹。前者使得邵氏公司迅即成為香港最大的製片廠,可以同時開拍多部影片,年產量也達到30多部;後者則開啟了「新派武俠」的時代,影片票房也開始朝著100萬港元看齊。

「他想要『獨立製片』,我沒有同意,然後他就離開了!」邵逸夫苦笑著說道,這對於他來說顯然不是一段太美好的記憶。邵氏公司基本上是實行垂直整合型的經營模式,邵逸夫也習慣於自己獨資幹事業,所以,當六十年代後期好萊塢逐漸流行起獨立製片人制度,而鄒文懷也與周杜文聯名提出「分紅」後,邵逸夫與鄒文懷之間的分歧也越來越大。隨後,總經理周杜文辭職離開,邵逸夫聘請了凌思聰繼任總經理職位,隨後又聘請方逸華女士負責「採購」,但實際上方逸華在逐漸的接替著鄒文懷的工作——這也無形中促進了鄒文懷的「出走」。

「嘉禾的成功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發掘了李小龍、程龍這樣的巨星,但真正決定嘉禾成功的還是『獨立製片』制度!」當時,許多獨立製片的小公司出品的第一目標是嘉禾,要排不上嘉禾線才轉其它院線;反過來,很多大牌明星在嘉禾的獨立製片人制度下,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逐漸形成各自的風格。許冠文的諷刺性動作喜劇、成龍的高難驚險諧趣打鬥、洪金寶的功夫、喜劇、鬼怪混合片種都成了他們賣座的金字招牌。同時,在嘉禾他們都可以成為集制、編、導、演於一身的多面手,洪金寶還有自己的寶禾,成龍也有屬於自己的威禾。在蕭逸臣看來,嘉禾的成功,還是源於制度的創新。

邵逸夫知道蕭逸臣提「獨立製片制度」,是想要和現在他所提出的「藝人新約制度」做比較。細細想來,這兩者確實在指導思想上如出一轍,都是將更多的權力下放到個人手中,同樣都是對現有利益格局提出挑戰,唯一有所區別的在於前者是促成嘉禾在80年代稱霸香港影壇的重要因素,後者則是蕭逸臣布局香港最重要的一步棋。邵逸夫自己是來做說客的,還沒說服蕭逸臣,自己卻被蕭逸臣先說服了。

蕭逸臣原本是不打算退讓,但邵逸夫最後勸他「退一步海闊天空」。考慮到目前的自己在香港立足未穩,蕭逸臣最終採納了邵逸夫「以退為進」的建議,最後在邵氏等老牌娛樂公司的出面斡旋下,爭執雙方各退一步。聯合起來的娛樂公司承認無線的合約模式,但無線也被迫承諾兩年內不得向其他娛樂公司挖人。

表面上看,聯合起來的香港娛樂公司在這次交鋒中成功的壓制了蕭逸臣。但兩年之後,香港的娛樂公司是否還有和蕭逸臣叫板的實力,所有的人心裡都沒有底。

儘管蕭逸臣這次看起來是退讓了一步,但新的合約受到了香港絕大多數藝人的歡迎和支持,在人心得失上,蕭逸臣佔盡了優勢。2年的時間根本束縛不住無線的發展,相反會讓兩種新舊合約制度出現一個明顯的比對,到時候孰優孰劣事實會證明一切。所以在這次紛爭結束之後,香港的娛樂公司考慮最多還是儘快拿出應對性的改革方案,以避免今後將會面臨的人才流失問題。

發生在香港娛樂圈的這輪利益之爭在除夕夜的爆竹聲中塵埃落定,以前在美國,春節只是華人中的一個傳統的節日,所以也很難感受到那種節日的氣氛。但是在香港,熱熱鬧鬧的除夕夜終於讓蕭逸臣重新找回了那種回家過年的感覺。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