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六十七章 海選出來的小巫師

呂克·貝松並不是蕭逸臣記憶中影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導演,但是蕭逸臣既然已經決定提前拍攝這部影片,那麼他就不比循序原來的歷史發展軌跡。影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在後世的大獲成功在蕭逸臣看來是原著小說的成功。原來的導演克里斯·哥倫布很聰明,他抓住了影片最大的觀眾來自原著小說的讀者,但這一點也局限了整部影片的表現力,克里斯·哥倫布並不是一個充滿大膽想像力的導演,而蕭逸臣現在需要的是一部與眾不同的電影。

呂克·貝松這段時間一直呆在法國,《第五元素》很成功,但是成功之後呂克·貝松遭遇的是更多的爭議,他感到很苦悶,因為在法國沒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的想法,他常常要飄洋過海去好萊塢尋覓知音。《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小說在歐洲賣得火熱,他自己也看過這部小說,他被其中新奇的創意所牢牢吸引,他腦子裡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覺得這部小說可以拍成一部電影。

就在這個時候,派拉蒙宣布了拍攝這部電影的想法,但是他聽說導演的人選已經初步敲定,所以他放棄了最初的想法。後來從好萊塢有傳出導演的人選再次空缺,很多導演都在努力爭取。製片方展開了一次導演大選拔,踢掉了諸如蒂姆·羅賓斯、沃夫岡·彼特森等多位知名導演,最後卻一無所獲。這些被踢掉的導演都準備將原著改編成美式風格的電影,但這樣的想法在原著作者JK·羅琳那裡遭到了否決。

隨後派拉蒙主席蕭逸臣在公開場合明確了製片方的態度,他們需要一位熟悉歐洲電影拍攝風格,並能夠保持原著本土特色的導演,這樣的要求將大多數的好萊塢導演都拒之門外。但對於呂克·貝松而言,這卻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是他毛遂自薦的想法還沒有付諸實踐,蕭逸臣的電話就直接打到了他的所住的公寓中。

蕭逸臣在電話里也沒和他饒彎子,他直接向呂克·貝松說明了自己的想法,派拉蒙準備邀請其擔任影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導演蕭逸臣讓呂克·貝松喜出望外,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但蕭逸臣告訴他,要想成為影片的導演,光製片方點頭還不行,呂克·貝松必須得取得《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原著作者JK·羅琳的認可。

原本蕭逸臣認為呂克·貝松在JK·羅琳那裡會遇到一點小小的麻煩,但事實證明他完全是多慮了,JK·羅琳和呂克·貝松聊得很投機,呂克·貝松歐洲導演的身份和他提出的很多新奇的構想吸引了這位魔法媽媽。為了表示對於《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一片的拍攝的支持,JK·羅琳還在最近的媒體採訪中向讀者們透露:她為影片的劇本加寫了一些關於哈利·波特身世的情節,這些情節是她早就想出來但沒有寫進第一部書中的。這個消息顯然是幫影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賣了一個大關子,足夠調起哈利·波特迷們的胃口的了。

4月初,蕭逸臣和呂克·貝鬆開始了影片的前期準備工作,本著忠於原著的想法,呂克·貝松決定在影片中清一色的取用英國的演員,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主角哈利·波特的人選。在面試了所有選角導演推薦的人選之後,呂克·貝松決定在整個英國進行一次海選。

即便是擁有後世的記憶,但是在選角的問題上蕭逸臣也幫不了呂克·貝松,原著中的哈利·波特是一個11歲的小男孩,而丹尼爾·雷德克里弗出演這部電影的時候也剛好11歲,但那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了,提前了2年,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這時候的丹尼爾·雷德克里弗還僅僅只是一個9歲的小男孩,而他的小夥伴,影片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這時候才剛剛8歲。蕭逸臣很懷疑這時候的他們是否真的適合出演這部電影。

就這樣,一場熱鬧的巫師爭奪戰在英國倫敦拉開了序幕,呂克·貝松的劇組規定,凡是年齡、外貌與小說中三位主角的相符的少年,無論之前是否有演藝經歷,都可以參與到這次海選中。為了找到最合適的人選,呂克·貝松還放寬了選角的範圍,不再強調演員一定要出自英國。

倫敦一下子變得了熱鬧了起來,所有懷揣著明星夢的適齡兒童都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了這裡,劇組每天要進行上百場面試,選角導演每天忙得不可開交。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後三位主角都只剩下了10為候選人。劇組最後討論決定採用公眾投票外加評委打分的方式來選定最終的主角。作為評審之一,這三十個孩子的照片和資料出現在了蕭逸臣的辦公桌上。

在主角哈利·波特的候選人名單上,蕭逸臣並沒有見到他所熟悉的名字,但是在翻看照片的時候,他卻發現了一張熟悉的面孔。在主角哈利·波特的候選人中,一個長得酷似丹尼爾·雷德克里弗的男孩吸引了蕭逸臣的注意,很湊巧,這個男孩也是姓雷德克里弗,但他名字卻叫克里夫。

由於姓氏的相同,蕭逸臣本能的想到了這個男孩是不是與丹尼爾·雷德克里弗有著某種聯繫,而翻開這個名叫克里夫·雷德克里弗的男孩的資料,蕭逸臣頹然的發現,兩人除了姓氏相同之外,之間沒有任何的聯繫。在把中意的演員名字圈出來的時候,蕭逸臣還是本能的猶豫了一下,他知道從此以後,談起哈利波特,人們就只會認識克里夫·雷德克里弗,而不是丹尼爾·雷德克里弗。

但蕭逸臣感到意外的是另一位主角羅恩的候選人名單中,他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魯珀特·格林特,這位1988年出生的小演員現在剛好10歲。在BBC電視台節目《全球新聞》上看到了《哈利·波特》的選角啟事之後,魯伯特便參加了角色羅恩·韋斯萊的選角面試。當數以萬計的英國男孩競爭哈利波特的角色的時候,他以一段為羅恩·韋斯萊量身定做的rap征服了評委。而在此之前,他僅僅參加過一次學校舞台劇演出,但他還是勇敢地參加了這部他非常喜歡的電影的試鏡,最後他脫穎而出。

魯珀特·格林特的年齡剛好合適,而且從相片上看,他發育得要比同齡人早一些,臉上有幾個明顯的雀斑,整個給人的形象,就是小說中活生生的羅恩。能夠見到這樣一個熟悉的演員,蕭逸臣感到歷史還沒有在他的手中偏離的太遠,在魯珀特·格林特的名字上,他重重的畫了一個圈。

蕭逸臣最後翻開的是赫敏·格蘭傑的候選人名單,儘管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中,赫敏·格蘭傑一直都只是哈利·波特的好朋友而非女友,但這並不影響在影片中她作為女主角的地位。從這份名單資料中,蕭逸臣明顯的看出了呂克·貝松的私心,因為在這份名單中,候選人幾乎都是法國籍的女孩。

英國的媒體對這份名單提出了質疑,但呂克·貝松為自己的做法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他宣稱這麼做完全是忠於原著的行為。因為在小說里,赫敏·格蘭傑確實是一位來自法國的女孩。拿出來原著作為擋箭牌,媒體對呂克·貝松的這種做法也不好再說什麼。

對於赫敏·格蘭傑的人選,蕭逸臣並沒有太明確的意見,因為在他看來幾位候選人都很合適,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呂克·貝松找的這幾個女孩都過於漂亮了許多,小說中的赫敏·格蘭傑是一個尖子生,但樣貌卻只是平平。在這一點上,呂克·貝松顯然沒有很好的忠於原著,但沒有任何的人會抓住這一點不放。相比於小說,電影的表現更為直接,出現在電影的面孔,除非是那種刻意的丑角,女演員當然是越漂亮越好。電影嘛,賞心悅目才是關鍵。

雖然是海選,但蕭逸臣作為製片方的態度對影片主演名單的最終敲定依舊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他特意勾選出來的克里夫·雷德克里弗和魯珀特·格林特獲得了評審一致的通過。

最後的媒體投票結果也印證了蕭逸臣的判斷,不久之後羅琳收到了克里夫的照片,她隨後在媒體上公開表示:「看到他的照片。我感覺和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重逢了!」顯然克里夫·雷德克里弗也得到了這位魔法媽媽的認同。

赫敏·格蘭傑最後由一個名為凱蒂·奈特爾的法國女孩出演,這個女孩出生在法國,之後更隨父母移居英國,或許正是她法國籍的出身讓導演呂克·貝松對她青睞有加。

影片中其他的角色,都是由英國演藝界一流表演藝術家,製片方還邀請曾經創作了《My Heart Will Go On》的詹姆斯·霍納和威爾·傑寧兩位大師製作影片的主題曲。

派拉蒙最後公布了該片的預算成本為1.5億美元,業內人士預測該片的總票房至少會和《星球大戰》一樣,達到3億至4億美元,而這已經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