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單槍匹馬破密電 三、從易到難,更進一步

日本外務省的外交密電,第一是經常更改編碼,需要探索其改碼的規律;第二是種類繁多,繁簡不一,往往破了一種又出來一種,簡直就像雙方在鬥法一般。

為了說明這種「鬥法」是怎麼「斗」的,有必要進一步說說日本外務省外交密電碼的編製情況。密電碼是一門專門的學問,詳細介紹起來,可以寫一本專著。簡單說說,也難免要講到一些專門的術語。下面我盡量說得通俗些,讓具有初中程度的讀者都看得懂,希望讀者能夠耐心地看下去。至於提到的日文字母,認識固然更好,即便不認得,只要知道它代表一個音節,也就行了。

先說密電的變換。

任何一種密電,使用時間一長,都有失密的可能,因此每隔一定時期,就要更換。不過密電的更換,一般都不作系統性更改,而是技術性更改。因為從一種密碼改為另一種密碼,不但工程浩大,所有的密電碼本都要更換,甚至連譯電人員也要從頭學習,難度相當大。如果原系統不變,僅僅作一些技術性變換,只要事先規定好,或在最後一次的電文後面用暗語附告新密碼如何更改,就一切都省事得多。

密電一改,對池步洲他們來說,當然是要費一番大週摺的。好在一方是「改頭換面」,一方是「駕輕就熟」,根據積累的經驗,來一個你變我也變,問題就可以解決。即便一方是「脫胎換骨」,連繫統都換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大框框總還是原來的。另一方就可以根據積累的經驗和規律進行探索,不管他怎麼變,就像孫悟空的那條尾巴一樣,總有痕迹,破譯起來,總比從頭做起要容易得多。——所謂容易,當然是比較而言之,每逢對方改換密碼,池步洲等人就要打一場大仗,那可真像打仗一樣,三五天之內廢寢忘食,不分晝夜,群策群力,不取得勝利決不下火線,是經常有的事情。當時大家都年輕,身體頂得住。而一旦再次破譯成功,那種勝利感、輕鬆感,就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了。

再說說密電的種類。

日本外務省的密電,一共有五種。第一種比較低級,編碼也比較簡單。其特點是以兩個英文字母代表一個假名字母,有時候代表一個漢字,極少情況下,也用來表示兩個漢字以上的詞或片語。這種密電,通常都以LA開頭,池步洲他們習慣上即稱之為「LA碼」。

這種「LA碼密電」電文極短,但是數量卻很大,幾乎占每天收到的各種密電總數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內容大都是通知某大使館或領事館:已經派出某某為「傳書使」(即傳遞書信的外交信使,一般是攜帶書面情報出國或回國),定於某月某日起程,大約某月某日可到,等等。

第二種密電,也就是池步洲一九三九年三月在重慶兩路口破譯的那一種,是用兩個字母代替一個、兩個、三個甚至四個漢字(例如行動、出擊、師團長、木端微塵等等)為主的,這種密碼結構複雜,破譯的難度也大。要破譯這一類密電,需要大量的電文,先把四十幾個日文字母一一破譯出來,然後根據已經掌握的單詞去一個個推測另外的單詞。

平心而論,這種破譯方法既不先進,也不科學。池先生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完全靠他的高智商。他的破譯過程相當繁難,我今天要加以解釋,也很不容易。下面盡量簡單地舉例說明。

讀者應該還記得,池步洲是怎樣從密電中找出「返電ヲ乞ウ」這一句詞語的。「返電ヲ乞ウ」的日語發音,是ヘンチンヲコゥ。據此,比如密電中有六組字母組合,轉換成日文字母,是:

コウギヲ零セリ

其中零是暫時不明碼;ギヲセリ則比較好推敲:ヲ是賓格助詞,セリ用在動名詞後面表示過去式,ギ用在コウ後面構成コウギ,因為後面還有一個賓格助詞ヲ,所以コウ一詞必定是名詞,而不可能再是「乞ゥ」。日語中,コウ的同音詞,有「巧技、廣義、交誼、抗議」等等——這時候,如果有一台電子計算機,就可以用極快的速度將每一個同音詞都作一次試驗,正確的結論很容易地就能得出,但是那時候電子計算機還沒有在世界上出現,池步洲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根據上下文和日語語法來主觀地選擇,實際上也就是「猜」了。破譯密碼的難處,也正在這裡。誰的智商高,猜得准,破譯的命中率就高。——根據上下文和語法要求,這裡以選「抗議」為比較合適。如果「抗議」的選擇是正確的,那麼暫時不明碼的涵義,就可以選擇為「提出」。這樣,整句話「コウギヲ零セリ」的意思,就是「抗議已提出」。再用「提出」一詞反推,別的暫時不明碼,也就不難一一變成「明碼」了。

日本外務省的第三種密電,是一種層次較高的密電,編碼方法和前面講的兩種密碼是一樣的,但是電文中的關鍵語句採用「顛倒詞序」的手法來故意製造混亂,以達到「即便密電碼被破譯,所譯出的電文也無法理解」這樣的目的。

但是世上萬物,無不相生相剋:你有加密的辦法,我就有解密的辦法,這就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因為「顛倒詞序」絕不能無規律地亂來,不然,收電一方豈不是也無法解讀了?只要它是有規律的,就有可能找到這種規律。再說:詞序顛倒規律的使用也是有限制、有規則的,不能每一句話都顛倒,不然,發一份電報、譯一份電報都非常麻煩。只要電文中有大部份字句可讀,就不難用「株連九族」的辦法把它的六親九眷全「揪」出來。

前面講過:日本外務省的密電碼,是用英文字母每兩個一組構成的。為了給密電碼增加「密度」,第四種外務省密電,每隔若干個字母增加一個或幾個沒有任何意義的英文字母,目的也是故意製造混亂:本來是奇偶數相配的一組組字母組合,由於插進一個字母,就滿篇皆變,如果仍用「老規矩」去劃分,等於把所有的組合全都拆開,根本無法解讀。

碰到這種密電,解讀的辦法也還是有的。前面講過,由於日文語法中有「格助詞」,使用頻率又特別高,密電看得多了,用眼睛一掃,就可以發現哪些是格助詞。例如以ガ、ヲ這兩個格助詞為目標,ガ表示主語,一定在前面,ヲ表示賓語,往往在後面。找到這兩個格助詞以後,數一數這兩個格助詞之間的英文字母,如果是單數,其中必定有一個「混帳東西」;如果是雙數,大致可以肯定沒有「搗亂分子」。

但是要從兩個格助詞之間找出那個搗亂的渾蛋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首先要把兩個格助詞之間的字母按次序抽掉一個,進行多種可能的劃分,然後找來多份同一類型的密電,進行認真細緻的比較,從多份密電中找出相同的字母組合(還是那句話:如果有電子計算機,這樣的工作並不難),最後肯定哪個字母是「姦細」,確定其位置,再找出規律,用來破譯其他同類密電,自然迎刃而解。

日本外務省的第五種密電,是用打亂行序的辦法來增加其「密度」的。發報的時候,先發一、三、五、七行,後發二、四、六、八行,或先發一、四、七行,再發二、五、八行,最後發三、六、九行,等等。發報的時候多少字一行,非己方收報人並不知道,只能按發報的字序重新排行。這就造成了混亂,無法理解電文的內容了。

要解讀這一類密電,只有一兩份電文,也許是很難甚至無法破譯的;但當時這一類電文很多,有時候一天就能收到十幾份、幾十份。把許多同類的電文互相比較,往往會發現某一成串的電文在某一份電文中被變位了,而在另一份電文中卻沒有變位。只要細心觀察,就可能發現這份電文上的某段加上某段,正好等於另一份電文上的某一段。這樣,如何分段、如何打亂行序的規律,也就逐漸掌握了。

以上五種密電,當然不是同時使用的。其中只有第一種使用的時間最早也最長最長。溫毓慶他們破譯的,就是這一種。而第二種則是池步洲最早破譯的。其餘三種,陸續出現於一九四一年以後。第五種使用的時候,已經是抗日戰爭的後期了。

我在前面幾次提到:如果有電子計算機,破譯密電碼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這不是我的猜測和估計,而是歷史上確實有這樣的先例。還可以這樣說: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破譯密電碼的需要而發明出來的。

這本身也是一樁秘密。

一般人都以為:世界上的第一台點子計算機,名叫「埃尼亞克」(ENIAC),是美國人摩徹利和埃卡特基在一九四六年發明的。事實卻並非如此!

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者不是美國人,而是英國人,時間也不是戰後的一九四六年,而是大戰中的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零年,戰爭狂人希特勒命令他的空軍元帥戈林實施「海獅」行動,限期於九月十七日以前,務必摧毀英國的空軍。

從此,歷史上最為激烈的不列顛空戰開始了。

英國空軍在道丁元帥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極少的代價,戰勝了三倍於自己的敵人,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粉碎了希特勒妄圖侵略全世界的狼子野心。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