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單槍匹馬破密電 二、物色人才,擴大隊伍

日本外交密電碼破譯成功,為進一步破譯日軍密電碼張本。軍政部調兵遣將,把兩個半人的無名電台加以擴充,並命名為「軍用無線電總台第四十三台」,任池步洲為主任。不久又改稱「軍政部研譯室」,直屬於何應欽。

事情既然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他也不得不依依不捨地辭去了中央廣播電台的日語廣播工作,專門從事這一他自己開闢的、更富於戰鬥意義的工作:密電的破譯和研究。

四十三台建台以後,經過調整擴充,不久就有了四十三個人,電台和報務員都增加了不少,每天收到的日方密電,數量大增,其中不但有能夠破譯的外務省密電,也有其他種類的密電。但是台中能夠破譯外務省密電的,還只有池步洲一個人;而能夠進一步研究其他密電碼的,更只有他一人。工作之忙,每每通宵達旦。但他因為有了用武之地,抗日壯志可酬,感到自己成就巨大、責任巨大,竟不知疲倦為何物也。

這種人員不成比例的局面,當然不能長此繼續下去,不然,就是鐵打的金剛,身體也要弄垮的,何況池步洲終究是個文弱的書生。

但是這種研譯日方密電的工作,可不是任何人都能擔任的。第一,古人說: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如果弄進兩個渾蛋或「攪屎棍兒」來,不但減輕不了池步洲的負擔,反而會增加他的負擔,這可就得不償失了。第二,從事這種「高、精、尖」的絕密工作,除了需要精通日語這一大前提之外,更主要的,還需要具有較高的智商,以便於獨立研究;而最最重要的,則是必須具有堅定不移的愛國心。要不然,如果為了個人利益,把中方已經破譯了日方外務省密電碼這一情報出賣給日本特務機關,那麼不但所有的成果前功盡棄,連池步洲等人的生命都會有危險。因此,「物色適當人選」,這可不是一件區區小事,不能兒戲!

事情說巧也真叫巧:池步洲一家,住在觀音岩下面「藹廬」的二樓,三樓住著舅甥二人,舅名賈秉文,甥名吳玉良,河北省人。兩人的輩分雖然是舅甥,其實年齡並不相差多少,而且兩人都是留日的學生。他們本在東京工業大學讀書,都是愛國青年,因盧溝橋事起,同時輟學歸國,參加抗戰,在軍令部工作。池步洲與他們倆年齡相若,經歷近似,又住在同一所樓房裡,進進出出,經常打招呼,樓上樓下,也偶有往還。時間一長,發覺這兩個人談吐不俗,抱負不凡,不但智商相當高,日語相當好,各方面的知識也相當淵博。池步洲覺得他們倒是很合適的研究破譯密電碼人選,就有意進行試探。

一談之下,他們倆對密電碼雖然從來沒有接觸過,卻都表示很感興趣,何況有池步洲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現身說法,「內行與否」可以不成問題,日本外務省的密電又是已經破譯了的,只要學會翻譯,再學破譯也就有了基礎。再說,他們在軍令部的薪水很低,只要肯到軍政部來,薪水可以加倍。有這樣幾個有利條件,經過幾次試探、勸說,舅甥二人,果然都答應到四十三台來了。

賈、吳二人上班不久,又介紹朱少先、張傳德兩個留日學生到四十三台來共事。這四個人的智商都相當高,經池步洲指點,進步很快,沒幾天就學會了翻譯外務省的密電,不久就開始分工合作研究起另外幾種密電碼來。

從此,他們五個就成了四十三台破譯日方密電的核心力量。

池步洲考慮到第一次破譯外務省密電成功,統計方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繼續研究別的密電,估計統計資料仍然相當重要,就成立一個三人統計組,專門積累各種統計數據。

經過改組,研譯室由四十三台的四十三個人擴大到五十多個人。大家在池步洲的率領下,都認識到破譯日軍的密電,等於在前方增加了十萬大軍,也等於消滅了敵人的十萬大軍,於是全體成員同心同德,團結一致,相處得十分融洽。特別是核心小組的四個留日學生,更是意氣風發,晝夜苦幹,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等到四十三台合併到軍政部技術研究室,他們都已經各有建樹,成績斐然了。

如今事隔六十多年,那四個留日學生,當年大都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如今天各一方,即便尚未作古,也已經是耄耋老翁;當年的往事,如今也成了歷史。據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消息,吳玉良先生在台灣擔任亞東協會理事長,其餘幾人,則不知下落。如今時間又過去了十年,吳先生是否仍健在,都不知道了。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