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幕後英雄亮相了 二、二次大戰,怎麼爆發

為了說出我要講的這個歷史故事,下面不得不先說一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歷史故事。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當地時間十二月七日),日軍突然不宣而戰,偷襲了珍珠港美軍的海空軍基地,迫使美國眾參兩院迅速通過了對日宣戰,從此拉開了太平洋戰爭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帷幕,並從此決定了日軍必定覆沒的歷史命運。

這件事情,當然是盡人皆知的。「二戰」結束以後,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大都聽到過這樣一種傳說:有關日本海空軍偷襲珍珠港的行動,羅斯福總統事先是知道的。因為國民黨的特工機關破譯了日方密電,得知日軍將於十二月八日對珍珠港有所行動,特地通知了美國總統羅斯福。但是羅斯福不相信中國的特工有如此高明的本事,甚至懷疑是中國人為了促使美國參戰而故意製造這一聳人聽聞的謠言,因此未作任何防範,以致讓這座經營了幾十年之久的珍珠港海空軍基地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云云。

從常情推測,這種解釋很不合乎道理,是很難令人信服的。任何一種絕密的情報,都有可能在偶然間獲得。作為一個國家的總統,密電都已經放到了他的面前,居然不信,居然不作任何防範,豈不成了白痴?

但是,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關於珍珠港事件的來龍去脈,日本方面的史料,包括如何策劃、如何搜集情報、如何發動突然襲擊,等等,不論正史、野史,都已經說得清清楚楚,至少是能夠令人信服的了;美國方面呢?「野史」的說法固然很多,但所有官方正式公布的史料,都沒有提到中方曾經把情報通知了羅斯福這件事情,至於羅斯福為什麼不相信等等,就更不用提了。

因此,珍珠港事件,一直來仍是個「謎」。

這個「謎」,直到九十年代初,才有人從羅斯福的日記中發現:他當年將此情報「留中不發」,是有其不得已的苦衷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際關係相當複雜:德、意、日三「軸心國」採取「遠交近攻」政策,希特勒先與斯大林就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達成瓜分的默契,正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接著趁蘇聯不備發動閃電戰,在一夜之間向蘇聯邊境發動了全面、全線的進攻。斯大林倉促應戰,實力不足,生怕腹背受敵;而日本的第一步計畫與目標,是侵略東南亞,也無暇北顧,因此日、蘇雙方在考慮到各自利益的前提下,也簽訂了一份「互不侵犯條約」。日、蘇兩國的默契,對中國的抗戰極為不利,人們都把希望寄托在美國對日宣戰上。但當時日軍還沒有進犯美國本土,儘管國內外呼聲甚高,美國國會卻遲遲不能通過羅斯福總統的這一提案。

美國國會之所以不同意捲入這一場戰爭的原因,第一是他不像老牌帝國主義英、法兩國那樣,有許多海外殖民地被德、意、日三國所掠奪;美國與三國之間的利害衝突,還不到白熱化的程度;第二是權衡利弊,根據歷史經驗,美國不參戰比參戰更加有利: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保持中立,交戰雙方都向美國購買軍火,結果交戰雙方兩敗俱傷,人財兩空,而保持獨立的美國卻因賣軍火而發了大財。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了,美國國會中多數人想重抄當年的老譜兒,繼續保持中立,繼續販賣軍火,再次發更大的財。

羅斯福總統得到日軍將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以後,當機立斷,忍痛作出犧牲:只要日軍一出兵,珍珠港遭受到了重大損失,他就師出有名,可以迫使國會通過對日宣戰的提案了。

此說雖然只見諸報刊,不是由國家發布,而且這種做法所付出的代價似乎也太沉重、太殘酷了些,但卻比較合乎情理。——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嘛,何況「三軍統帥」乎!

但是此說也不排斥「弄虛作假」的可能性。不論從哪一方面著眼,一個國家的重要海空軍軍港在一個早晨被敵方夷為平地,總是一樁極大的失責。羅斯福身後的親信們為掩蓋這種失責,是不難造出一本日記之類的證據來,用以證明自己的總統並不是一名沒有頭腦的白痴,而是一位深思熟慮、英明果敢的統帥。——一個人,只要把他做錯了事情都說成是對的,那麼失誤越大功勞也就越大,永遠不犯錯誤的英明領袖之類,不都是這樣塑造起來的么?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見於報刊上的:羅斯福總統得到日本海軍要偷襲珍珠港的情報以後,已經在十二月七日早晨通知了參謀總長馬歇爾。本來,馬歇爾只要用桌子上的直線電話通知夏威夷司令官肖特將軍就可以了。但是馬歇爾有一個不愛打電話的老毛病——也許是因為打電話容易泄密的緣故吧。他讓通信中心用電報發出這一消息。不巧,軍用無線電發生了故障,只好改由民用電報局向檀香山的西聯電報公司發報。結果耽擱了時間,等電報送到了肖特的手上,已經是十二月八日中午,日本海軍航空兵偷襲珍珠港成功都已經好幾個小時了。

這一說更富有傳奇色彩,但卻過於把軍事行動當兒戲了。如果此說當真,事後羅斯福總統應該撤馬歇爾的職,而不應該撤肖特的職才是。

此外,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上海《解放日報》第四版有一篇報道,提到了日寇企圖偷襲珍珠港的密電,英國方面也早就破譯,只是故意不告訴美方,一次迫使美國參戰,全文如下:

澳報披露珍珠港事件內幕

英國早知有關情報 有意扣留逼美參戰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供本報專電 悉尼《先驅報》九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英國情報官透露,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之前,英國已破譯出日本海軍的密電碼。

九十歲的埃里克·內夫現在是澳大利亞人,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是英國海軍軍官,負責破譯日本的海軍密電碼。他在和另一位前英國軍官合寫的回憶錄中說:英國在一九三九年已破譯了日本的新密電碼。到一九四一年十一月,英國已掌握了日本襲擊珍珠港的全部細節。內夫認為邱吉爾有意扣留關於襲擊珍珠港的情報是希望美國在參戰時能站在英國一邊。

報道說,英國國防部認為這部回憶錄有損英國安全,並要求作者將手稿送交國防部。

從報道看,這部回憶錄似乎還只是手稿,並未出版。而且報道也過於簡單,無法認定真假。從常識判斷,既然英國在一九三九年就已經破譯了日本海軍的新密電碼,這個情報官員總不可能僅知道日軍將要偷襲珍珠港這一件事情,回憶錄中至少也應該舉出三五件事例來作為旁證。退一步說,日軍的密電發出,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能收到,重慶可以破譯,倫敦當然也可以破譯。這是一件事情的兩個方面。互相之間,並不矛盾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