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實——長江滾滾向東流 四、投資——放眼天下,全球投資

李嘉誠如是說:投資的法則,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里。

做跨國生意的大商人,一般眼界開闊,動作驚人,規模宏大,他們是真正的財富巨人。李嘉誠即為其一,他總是能站在全球的角度去給自己定位,去選擇經營方式,給世人帶來震驚。這種強烈的震撼力源於他的這樣一個經商觀念——真正的世界級大商人必定是以全球化經營戰略為方案的。

全球化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經濟的大趨勢,李嘉誠抓住機遇,搭上世界潮流的順風車。李嘉誠認為,面臨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只有通過跨國投資迅速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才能加入到世界經濟的大家庭中去。跨國投資可以迅速擴張自己的經濟勢力,加入到世界經濟的大家庭來。舞台大了,機會就會更多。跨國投資,使自己的企業王國可以遙相呼應,互相支援爭取利益。在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因「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原理規避風險。

經過多年的發展,李嘉誠已經在香港積累了龐大的家業,他需要為手頭的巨額資金尋找出路。香港畢竟只是個彈丸之地,對於全球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來說,未免太小,這個舞台不能充分展示他的才能。他要將長實建為跨國集團,加入到更廣闊的經濟大舞台中去。他開始跨國投資的行動。跨國投資,可以增強大公司的風險規避能力,正如李嘉誠所說,「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里。」

跨國投資,李嘉誠的首選目標是加拿大。李嘉誠花費了巨資,購併赫斯基石油公司95%的股權,為進行跨國投資建立了一個鞏固的根據地。李嘉誠以加拿大為根據地,從此搭上世界潮流的順風車,為其全球化發展、創立國際化特大企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通過向合營公司Union Faith投資32億港元,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

李嘉誠一直十分看好石油工業,加上當時世界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期,使赫斯基石油公司資金周轉困難,同時石油股票也處於低迷狀態。這正符合逢低吸納的原則。李嘉誠看準時機,做了一筆很划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流入加拿大的最大一筆港資,消息一傳來,不但轟動加國,亦引起香港工商界不小的震動。

其後,李嘉誠不斷增購赫斯基石油股權。到1991年,股權增至95%。其中,李嘉誠個人擁有46%,和黃與嘉宏共擁有49%,總投資額為80億港元,從而徹底控有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

接下來,他開始採取了更大規模的行動。

這個時候,李嘉誠看好了加拿大世博會的舊址。而李嘉誠的大公子李澤鉅,以土木專業的眼光看好這塊地皮,也積極向父親建議買下這塊地皮加以開發。他經過仔細分析,向父親提出了一些理由。他認為世博會舊址附近都已開發,社區設施、交通等已有良好基礎;溫哥華城市環境,和一般大都市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美觀;舊址位於市區邊緣,有市郊的便利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區和郊區,同樣便利;同時,舊址的位置臨海,景色宜人,海濱住宅當然矜貴。更重要的一點是,香港移民源源不斷開赴楓葉國,對飽受市區嘈雜擁擠之苦而又嫌郊區偏遠冷寂的港人來說,這樣的海濱住宅有相當的吸引力。

李澤鉅長期居住加拿大,對加拿大的土木有相當的了解,同他父親一樣,也具有極遠的商業眼光。他這個開發世博會舊址的想法還確實是一個「狂想」。世博會舊址的整塊地皮,大致相當於香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如此浩大的綜合物產,如果李嘉誠能首次開發成功,將會轟動整個加拿大建築史。

1988年,以李嘉誠為首的新財團(李兆基、鄭裕彤,以及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以32億港元巨資投得世博會的發展權。決定在這塊市區邊緣黃金地段的地皮上,建築加拿大規模最為宏偉的商業中心及豪華住宅,預計10~15年完成。

一時間,李嘉誠成了加拿大的投資英雄。僅他一人,就為經濟面臨衰退的加國,帶來一百多億港元巨資。

加拿大的商務官員和商人,為了便於與李嘉誠接觸,把辦公室也搬進了華人行。

傳媒報道:一位加拿大商務官對李嘉誠簡直是著了迷。他有一幅李氏的肖像(雜誌封面),掛在辦事室內,此人提到李嘉誠便讚不絕口,說道:「那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這位商務官很想李嘉誠投資魁北克省,哪怕是買下皇家山一座房子、一間紙廠還是一些餐廳連鎖店,都十分歡迎。只要李氏肯投資,魁北克省便可列入李的商業帝國版圖,而且還可以吸引其他香港富商仿效。

李嘉誠的兩個兒子都加入了加拿大國籍。他本人於1987年應邀加入香港加拿大會所,成為會員。每每李嘉誠出現在加拿大會所,駐港的加國官員及商人,便把他眾星捧月般地圍住。一名了解中國文化的官員,把李嘉誠稱為「我們加拿大的趙公菩薩」。在阿伯達省省府赫斯基大廈,當地商會和政要為李嘉誠一行舉行盛大酒會。加國殷商和政要,熱情洋溢稱讚李嘉誠的投資偉業,殷切希望彼此間繼續愉快合作。

創業感悟:一個商人重要的是眼光,眼光長遠了,才會有更大的發展,而不應該局限於一省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眼光有多遠,就能走多遠。全球化在當今世界已成為一股銳不可當的潮流,每一位真正成功的企業家都不可能不具有胸懷天下,包舉宇內的氣魄。只有這樣,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才能高瞻遠矚,為企業制定出全球戰略。使企業走上快速發展之路。真正的世界級大商人必定是以全球化經營戰略為方案的。

李嘉誠如是說: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地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

李嘉誠投資當然不會只局限於一個地方,要賺錢,還是要放眼全球。他的跨國投資,在加拿大的同時,還在英國進行投資。

英國皮爾遜公司擁有世界著名的《金融時報》等產業,並在倫敦、巴黎、紐約的拉扎德投資銀行擁有權益。李嘉誠喜歡挑戰,在英國的第一個目標就是皮爾遜公司。1986年,李嘉誠持資6億港元購入英國皮爾遜公司近5%的股權。

該公司股東們對李嘉誠大舉收購英資的行動早有耳聞,因此他們對李嘉誠懷有戒心,擔心他進一步控得皮爾遜,不甘讓華人做他們的大班,於是便組織反收購。李嘉誠見勢不妙,便隨機退卻,半年後拋出股票,盈利1.2億港元。

接著,到了1987年,李嘉誠與馬世民協商後,以閃電般的速度投資3.72億美元,買進英國電報無線電公司5%股權。該公司掌握大權的管理層,同樣提防這位在香港打敗英國巨富凱瑟克家族的華人大亨。所以,儘管李嘉誠成為這家公眾公司的大股東,卻進不了董事局。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賺錢為目的了。於是在1990年,李嘉誠趁高拋股,凈賺近1億美元。

而在英國的最大收穫就是,1989年李嘉誠、馬世民成功收購了英國Q1 Jadrant集團的蜂窩式流動電話業務,使其成為和黃通訊拓展歐美市場的據點。

李嘉誠的下一個目標是美國。

1990年,他試圖購買「哥倫比亞儲蓄與貸款銀行」的30億美元有價證券的50%,這次行動涉及資金近100億港元。然而,因為這家銀行是加州遇到麻煩的問題銀行,捲入了一系列複雜的法律訴訟中,結果,李嘉誠的投資計畫擱淺。

但是,李嘉誠並不是在美國一無所獲,他與北美地產大王李察明建立了友誼。當時,李察明陷入了財務危機,急需一位有足夠經濟實力的大亨為他解除危機,並願與其結為長期合作夥伴。於是,李察明找到了李嘉誠,他說:「我相信李嘉誠的為人。」為表誠意,李察明將紐約曼哈頓一座大廈49%的股權,以4億多港元的「縮水」價,拱手讓給李嘉誠。可以看出,李嘉誠的誠實和商業上的信譽給他帶來很大的利潤。

接下來,李嘉誠的眼睛又回到亞洲,目標就是亞洲經濟巨龍——日本。

1992年3月,李嘉誠、郭鶴年兩位香港商界巨頭,通過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團主席和田一夫的牽線搭橋,攜60億港元巨資,赴日本札幌發展地產。李嘉誠的舉動,引起日本商界的不小震動。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嘉誠說:「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地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根據投資的法則,『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這話其實也就說明了李嘉誠跨國投資的原因。

李嘉誠投資海外的幾次大行動,有成功也有不利,收購成功,就控得該公司,如果收購難度太大,則見好就收。例如在英國的皮爾遜公司和電報無線電公司,他只賺到了錢,然後走人。而在美國收購哥倫比亞儲蓄與貸款銀行失敗後,他並沒有誓死以爭,而是把眼光轉換到了日本。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