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實——長江滾滾向東流 三、收購——巧妙收購,善意始終

李嘉誠如是說: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地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

和記黃埔、太古集團、會德豐和怡和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而怡和為四大洋行之首。九龍倉和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的「兩翼」。九龍倉是1886年由怡和集團創始人保羅·遮打牽頭設立的,怡和洋行持有九龍倉最大的股份。它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九龍倉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其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及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以及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天星小輪。經過近百年的發展,九龍倉資產極其雄厚,可以說,誰擁有九龍倉,誰就等於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

自從李嘉誠以超越置地為目標後,一直以置地為競爭對手,九龍倉並未引起他過多的注意。隨著九龍經濟的發展,與港島中區隔海相望的九龍尖沙咀日益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火車總站東遷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涌和半島西,騰出了大塊地皮,準備用來發展商業大廈。九龍倉的這番大動作引起了李嘉誠的注意,他開始關注起九龍倉來。

李嘉誠開始研究九龍倉。他十分企羨九龍倉的這塊風水寶地。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鄭李嘉誠研究發現,九龍倉在經營方式上存在缺陷。九龍倉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只租不售,造成資金迴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九龍倉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但是,李嘉誠還是相信,九龍倉具有巨大的潛力。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由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致陷於如此困境。

自從長江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氣樓價偏低,就留作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迴流,便加快建房速度,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分析九龍倉股票貶值股價偏低的原因是由於經營不善造成的,因此,他十分看好九龍倉股票。於是他算了一筆賬。1977年末和1978年初,九龍倉股票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說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髮展,價值更是不菲。因此,九龍倉的股票市值大大低於其實際價值,可謂是一塊大肥肉。

如此具有誘惑力,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倉股也是合算的。李嘉誠決定打一場大仗,全面收購九龍倉。

方略已定,那麼下一步就要思索戰術問題了。李嘉誠知道,怡和的實力不可小覷,況且九龍這塊寶地怡和也不會輕易就讓給別人。於是,李嘉誠就制定了一個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暗度陳倉,而不是大張旗鼓地收購,使對方始終蒙在鼓裡,沒有覺察。收購九龍倉股票決然不能聲張,否則,假如怡和系發現有人企圖收購九龍倉,那麼,以怡和系的實力,奮起自衛,甚至反收購,李嘉誠就將功虧一簣。後來,李嘉誠在部署收購和黃之時,重演九龍倉舊法。1978年,李嘉誠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達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購至40%,順理成章地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全面收購青洲英泥,是考慮水泥是重要的建築材料,能獲得經常性的合理利潤。更重要的是,李嘉誠看重青洲英泥擁有大量平價地皮可供日後發展。倘若出售該平價地皮,也可獲得更加豐厚的利潤。李嘉誠在市場悄悄地吸納英資青洲英泥(水泥)公司的股票,再次採用這種不動聲色的偷襲收購。這是後話了。

於是,李嘉誠不動聲色開始了他的秘密收購過程。李嘉誠從不打無準備仗,他先通過智囊了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與其姐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其關係為,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龍倉,置地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20%,就是2000萬股。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極為敏感而關鍵的界限。現在李嘉誠吸納的九龍倉股,已快要達到2000萬股了。這意味著,如果再加一把勁,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了。購得九龍倉,無疑將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斷臂折翼。

以上還只是李嘉誠收購九龍的前哨戰,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精明。首先,李嘉誠通過九龍倉遷址捕捉到了千載難逢的信息和機遇,顯示了李嘉誠異常敏感的商業嗅覺。繼而,李嘉誠通過形勢分析和仔細推算,認定九龍倉是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公司,大有用武之地,大有潛力可挖,大有賺頭。接著,李嘉誠知己知彼地衡量雙方的實力,知道自己遠不如怡和系,因此聰明地採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暗度陳倉,而不是大張旗鼓地收購,使對方始終蒙在鼓裡,沒有覺察,使計畫得以順利推進。

但是,李嘉誠心裡很清楚,自己的秘密行動最終必然會曝光,因為戰場是公開的。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時,雖是採取分散戶頭,採用暗購的方式進行的,由於數額巨大,九龍倉股成交額與日俱增,漸漸引起了證券分析員的關注。

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感到其中有戲,立即介入,九倉股被炒高。甚至各大華資財團、英資財團和一些外資財團,也紛紛出馬加入,來分一杯羹。九倉股水漲船高,只升不降。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急竄到每股46港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按照公司法,股東必須持有股份總額的50%以上才能對公司取得絕對控制權。否則被收購方將實施反收購,從而使收購方的計畫前功盡棄。而這時,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現在九龍倉股價已被炒高,要想購到51%的水平,已遠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了。他不得不等待股價回落,以便在稍低的價位上將九龍倉股增至20%的水平。李嘉誠決定暫緩吸納。

這時候,九龍倉集團方始察覺是李嘉誠挑起戰火。地鐵車站上蓋發展權的爭奪,李嘉誠已經讓怡和系丟盡了面子。九龍倉無論如何不能落到李嘉誠手中。九龍倉的老闆馬上布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但是,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近幾年來,怡和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而在海外因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使得怡和背上了沉重的財政包袱。現在又想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以保「家業完整」,一時卻拿不出這麼多錢來。怡和為保江山不失,只好打出最後一張王牌,求助於英資財團的大靠山——滙豐銀行。

李嘉誠不願意樹立怡和、滙豐兩個敵人,況且他以後需要滙豐的時候還會很多。於是他鳴金收兵,不再收購。同時,又把自己擁有九龍的股票轉讓給了船王包玉剛。

在這場收購戰中,李嘉誠雖然並沒有得到九龍倉,但是他的獲利遠遠比獲得九龍倉多。

創業感悟:制定目標之後,重要的是如何向目標邁進,這就是商業決策。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本身就應該是一個成功的決策者。李嘉誠吸納九龍倉股時,採取分散戶頭,採用暗購的方式進行的,暗度陳倉,以免引起怡和的注意,從而可以不動聲色的達到目標。

李嘉誠如是說: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在對九龍倉的收購中,李嘉誠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是在這場大戰中李嘉誠順水推舟,贏得了商場上難得的朋友,一石三鳥,是這場戰役中的最大贏家,成為商戰的上乘典範。

其一,李嘉誠低進高出九龍倉股票,凈賺數千萬港元。其二,與包玉剛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和良好的合作關係。並藉助包玉剛之手得到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為下一步順利吞併英資和黃、成為「入主英資洋行第一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包玉剛入主九龍倉之後,便與李嘉誠合作發展西環的貨倉大廈。李嘉誠只需要投入建築費,而無須付出占發展總成本的70%~80%的地價,日後利潤,兩家對半分。其三,李嘉誠對滙豐的介入,順水推舟,賣給滙豐一個人情,鞏固了與滙豐的關係。滙豐因為欠李嘉誠這筆情,於是力助李嘉誠吞併和黃,使李嘉誠獲得了比九龍倉更大的利益。入主和黃,是李嘉誠一生最輝煌的作品。

怡和發現李嘉誠不動聲色已經收購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