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長實——長江滾滾向東流 二、股市——股海浮沉,不忘穩健

李嘉誠如是說: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90%(時間)考慮失敗。

香港的各大財團,一般都會藉助股票市場向社會籌集資金,擴大再生產,並通過股票上市,使該財團與社會各階層人士發生廣泛的、密切的聯繫。這幾乎是每個財團走向成功的「捷徑」之一。李嘉誠從塑膠業轉入地產後,最初,一直堅持穩健的作風,只租不售,待獲得租金後,又繼續投入興建樓宇,在地產界很快站穩了腳跟。儘管如此,李嘉誠仍然覺得發展太慢,深感資金不足。他認識到,快捷而有效的籌資途徑,只能是將公司上市,使之成為公眾持股公司,從而利用股市大規模籌集社會資本。這樣一來,李嘉誠就開始在股市飛黃騰達,他以實業為基礎,在股市發展實業,從而在股市大賺特賺。

香港正式的股票市場活動早在1891年就已經開始。在1969年以前,香港股市中,華人企業投資入市比較難。這以前,香港所有股票買賣活動都通過香港證券交易所(俗稱香港會)進行,當時香港會的會員大部分為外籍人士,或通曉英語的華人,上市公司則主要為外資大銀行,香港會只使用英語,在無形中就把香港人口佔大多數的華人投資者排斥在了股市之外。股市並沒有發揮為香港本地工商企業集資的功能。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投資者入市難,股市蕭條。一直到1969年12月17日,以李福兆為首的華人財經人士組成的「遠東交易所」開始營業,從此打破了香港會一所壟斷的地位。遠東會放寬了公司上市條件,交易允許使用廣東話,開闢了香港證券業的新紀元。時值內地政治形勢趨於安定,香港經濟復甦後開始起飛,亟待籌資的企業紛紛產生了上市的需求。1970年,遠東會的成交額高達29億元,占當時香港股市總成交額的49%以上。隨後不久,由華人財經界組建的金銀證券交易所(金銀會)、九龍證券交易所(九龍會)相繼成立。發展也極為迅速,很快就與原有的香港會、遠東會形成了香港股市「四會」共存的格局。這樣一來,上市公司有了更多的集資場所,上市也變得容易,大大刺激了投資者投資股票的興趣。股市成交空前活躍,恒生指數到1971年底收市時一直高攀到341點。

香港股市出現大牛,空前活躍。1972年7月31日,李嘉誠將長江地產正式改為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10月,向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申請股票上市。11月1日,獲准正式掛牌。長實法定股本2億元,實收資本8400萬元,每股2元,溢價1元,即以每股3元的價格公開發售。

公司一上市,長實的經營狀況將完全暴露在公眾面前。這樣一來,對於身為長實領導人的李嘉誠,如果不希望被殘酷無情的市場競爭所拋棄的話,就必須在做出每一項經營決策之前,充分考慮和顧及到廣大股東的利益,要對社會上眾多的投資者負責,真可謂責任重大。但李嘉誠必須勇敢承受壓力的挑戰。

長實掛牌上市後,公眾反應極為熱烈,上市不到24小時,股票就升值1倍多,認購額竟然超過發行額的65.41倍。長實股票包銷商寶源財務公司和獲多利財務公司不得不採取抽籤的方法,來決定誰是長實的公眾股東。股票升值1倍多,就意味著長實公司市值增加了1倍多。李嘉誠心裡清楚,公司股價飆升,並不是其本身有多高的信譽,而是受興旺大市推動使然。他接著又乘勝出擊,積極爭取海外的第二上市地位。

1973年初,由新鴻基證券投資公司代表與英國股票公司牽線搭橋,達成了協議,長實股票開始在倫敦掛牌。1974年5月,長實又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了「加拿大怡東財務有限公司」,實收資本為港幣5000萬元,雙方各付出現金資本2500萬元,即各佔了50%的權益,積極地在港拓展業務。這一聯營公司的建立,對長實有重大意義,從此它可以引來大量加拿大外資,因而實力大增。同年6月,長江實業在加拿大溫哥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此舉首開香港股票在加拿大上市的先例,標誌著長實在加入國際金融市場中又跨進了一大步。長實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地與加拿大銀行界建立夥伴關係,得益於當初李嘉誠從事塑膠花產銷時,與北美貿易公司建立起來的良好信譽。加拿大帝國銀行,正是這家公司的主要關係銀行。李嘉誠全方位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資,為長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實的資金基礎,為長實發展成為龐大的集團公司拓開了一條寬廣之路,這也是他跨入超級富豪行列的關鍵一步。

將公司上市,是壯大自身實力的一條快捷而有效的途徑。立志趕超置地的李嘉誠,及時躋身股市。後來的事實證明,李嘉誠在股市比他辦實業更具天賦。他找到了發揮專長的最佳舞台。

長實上市不久,香港掀起一股「要股票,不要鈔票」的炒股熱,致使1973年3月9日,恒生指數飈升到1774.96的歷史高峰,一年間,升幅5.3倍。初入股市的李嘉誠絲毫不為炒股的暴利所動,他深知證券市場變幻急速且無常,他堅持穩健發展的原則,顯出了高人一籌的心理素質。果然,1974年12月10日,恒生指數跌破1970年以來的新低點——150.11點。

除極少數極快捷抽身脫市者,絕大部分投資者均鎩羽而歸,有的還傾家蕩產。香港股市一片愁雲慘霧,哀聲慟地。結果,李嘉誠成為這次大股災的「幸運兒」。長實的實際資產沒有受損,相反,李嘉誠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實績。李嘉誠的穩健作風又一次保證了長實平穩前航。

其實這個時候,李嘉誠的眼光再次投向了他的老本行地產業。李嘉誠把從股市上吸納的資金,投放於大量物業的低價收購上。這是因為,李嘉誠對香港經濟之興衰規律有較深的認識。他認為,股市地產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時機,此時地盤價格偏低,物業市值亦偏低。低潮過後,新一輪**又會到來。

因此,李嘉誠在股市的瘋狂潮中依然能穩健發展,趁機發展實業。實業發展了,在股市迴轉的時候再次介入股市,以實業奠基,收益會更大。

假如我們選擇風險極大的投機,就應該冷靜地分析自身是否具備那般高超的本事。同時,還應有充分的失敗的心理準備。在準備暴賺大利之前,首先要想到血本無歸。作為投資者,我們應該確定自己開拓發展的原則方略,堅持獨行,而不應只顧眼前利益,為暴利所動,炒一把再說而偏離航道。三心二意,也許會賺一兩次,但長此以往,沒有自己的原則,終不是成大器之所為。

創業感悟:就做生意的通常規律來說,當大家一窩蜂地擁向某個行業,或者潮水般退出某個行業時,獲利的是幾個在前面領跑、或善於操縱的人,大部分人會倒霉。所以,在別人後面跟風,是缺乏生意頭腦的表現。這時比較好的作法是,逆潮流而動,找准能賺錢的「生意點」,朝大家相反的方向跑,必有大利。股市是企業籌集資金的一個途徑,在這個風險巨大的行業,很多企業家和股民都抱著謀暴利的心理,因此有些人就完全失去理智,把資金全部投入股市,常常賠光了本錢。其實,在如此風險大的行業,最重要的是掂量自己的實力,實業奠基才是最明智的。

李嘉誠如是說:精明的商人只有嗅覺敏銳才能將商業情報作用發揮到極致,那種感覺遲鈍、閉門自鎖的公司老闆常常會無所作為。

1973年的大股災,造成了地產低潮。李嘉誠深諳香港經濟的興衰規律。他認定,低潮過後,又是新一輪**。因此,股市地產低潮,正是拓展的有利時機。拓展物業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對上市公司來說,發行新股就是最好的辦法了。於是,李嘉誠決定發行新股。

1974年度,長實發行1700萬股新股票,用以購買「都市地產投資有限公司」50%的股權。實際上,是以1700萬股長實新股,換取都市地產的勵精大廈和環球大廈。這兩座商業大廈,租金收入每年達800~900萬港元。

由於處於地產低潮期,再加上都市地產公司發生了財政危機,李嘉誠才得以如此輕易得手。另外,李嘉誠此舉又在客觀上幫助了都市地產。李嘉誠既撿了便宜,又做了好人。真可謂一箭雙鵰。

1974年5月,長實與實力雄厚、信譽卓著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合作,成立怡東財務有限公司,李嘉誠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同年6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力促下,長實股票在加拿大溫哥華上市。這為今後長實引進外資和拓展海外業務,打下了基礎。1974年到1975年間,李嘉誠兩次發行新股共籌得資金約1.8億港元。另外,李嘉誠從個人持有的長實股份中,撥出2000萬股,售予獲多利公司,套取了6800萬港元現金。經過這一系列活動,李嘉誠積聚了充裕的資金,使他得以在地產低潮地價偏低時,大量購入地盤。

此一時彼一時。李嘉誠又能夠根據形勢的變化,及時卒策略。隨著形勢的卒,李嘉誠一反過去只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