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磨礪——自古英雄多磨難 3、貧困家境 上進好學

李嘉誠如是說:我認為勤奮是個人成功的要素,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個人所獲得的報酬和成果,與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極大的關係。運氣只是一個小因素,個人的努力才是創造事業的最基本條件。

逃難到香港去的李嘉誠一家,生活過得的確是拮据之極。當時他父親的工作只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靠李雲經那樣的收入是難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改變對兒子的教育模式之後的李雲經面對事實,他要求李嘉誠首先「學做香港人」。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立根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李嘉誠遵秉父旨,勤學苦練。在學廣州話的時候,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練不輟,很快就學會了一口流利標準的廣州話。但是學習英語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本來在潮州是學校驕子的李嘉誠在英語課堂上簡直就覺得自己是在聽天書。而其他的同學,自小就開始了英語的學習,所以聽起講來毫無困難。李嘉誠產生了從沒有過的自卑感。但是李嘉誠看到自己家庭的困境,還有父親的殷切希望,他不會知難而退。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攻破英語難關。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經過一年多的刻苦學習,他終於逾越了英語難關,能夠較熟練運用英語書寫與會話。

後來,李嘉誠面對了人生第一大悲事,在他14歲時,父親李雲經病逝。李雲經臨終前,哽咽著對李嘉誠說了兩句話:「阿誠,這個家從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阿誠,阿爸對不起你……」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給李嘉誠遺下一副家庭的重擔。14歲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呵護疼愛、充滿夢幻的年代。父親辭世,弟妹尚幼,母親儒善,加上時局動蕩,世態炎涼,這一切都促使李嘉誠早熟。李嘉誠依然輟學,勇敢地挑起了這個重擔。在這期間他堅持不收舅父的錢供他繼續上學,而是獨立的外出找工作。那種艱辛對一個只有14歲的孩子來說簡直是難以承受。但是李嘉誠還是堅強的撐下來了。

李嘉誠認識到,在那個社會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有足夠的知識。學習應該是一輩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沒有學歷,但不可沒有學識。因此,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李嘉誠還是沒有放棄一絲一毫學習的機會。少年輟學的李嘉誠比別人更能體會到學習機會的難得,他處處留心,搶時間學知識,做人處事儼然是一個成年人。

在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鐘錶公司當學徒期間,每天十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他也從不間斷堅持業餘學習廣州話和英語。同時還在打工的期間不停地學習經商和做人的訣竅。

在茶館當跑堂,他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課。一是時時處處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讓顧客在高興之餘掏腰包。茶樓也是一個傳播生意信息的場所,李嘉誠從茶客的談話中暗自學到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在鐘錶廠當學徒時他經常偷偷地向師傅學藝。李嘉誠利用自己所學,時刻關注著鐘錶業的市場信息。經過半年的觀察分析,他逐漸形成了自己對鐘錶業現狀和未來的成熟看法。

李嘉誠年少位卑,骨子裡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像茶樓遇到的「大粒佬」,干一番大事業。雖是在戰時,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裡,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聯繫。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在工作期間,他給自己定下目標——利用工余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生活的艱辛已經使李嘉誠的意志逐漸堅強起來,尤其在學知識方面,他更是有著頑強的毅力。他咬緊牙關,堅持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既然定下了目標,一旦有了目標,他就義無反顧地去實現它。他把工余時間幾乎全用在了學習上。

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最重要的還是勤奮,是後天不懈的努力。在艱苦環境中磨鍊出來的堅強性格,以及他永不服輸的精神,使他在後天的學習中表現出超常的能力。後來李嘉誠在創業中奇招百出,就是他善於觀察善於學習的結果。

創業感悟:「不磨難不成佛」,出身寒微的人在貧困的家境中更容易感受學習的重要性,從而上進好學,「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且還要學會在艱苦的環境中怎麼樣去奮鬥,才能融進身邊的大環境中,給自己闖出一條出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