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磨礪——自古英雄多磨難 1、家教家傳 志存高遠

李嘉誠如是說:人的志向是由兒時的幻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兩個環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就是你無法抗拒的,他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礪你意志的過程。

李嘉誠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從曾祖父開始到李嘉誠的父親,都是以教學治學為生涯。在書香世家裡長大,李嘉誠具有許多成功人士具備的良好的品質和素養。在傳統文化下成長,李嘉誠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從而鑄就了他的成功品質。

據李氏族譜載,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為避戰亂,舉家由福建莆田遷至潮州府海陽縣(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從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傳至李嘉誠這一輩,正好第10世。1928年7月29日(農曆6月13日),李嘉誠出生在廣東潮汕地區韓江之畔的祖屋裡。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是清朝甄選的文官八貢之一。在李家門前還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貢旗,以記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學治學,聞名鄉里,深得四野鄉村人崇敬。李嘉誠的祖父李曉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飽學之士,無奈未能求得功名,只好在村中做一個教書先生。20世紀初,懦弱無能的清政府飽受西方列強欺凌,人民痛苦不堪。同時,西方的先進文明成果也逐漸滲透進來。飽讀四書五經的李曉帆夢想教育救國,他毅然送兒子李雲章、李雲梯東渡扶桑留學,一個學商科,一個念師範,他們學成回國後,分別在潮州、汕頭從事教育工作。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從小聰穎好學,1912年(15歲)以優異成績考入省立金山中學,中學畢業後,由於家境貧寒,無緣繼續求學,他便受蓮陽懋德學校之聘,開始了執教生涯。他學識淵博,教學有方,深得上司的賞識及當地群眾的好評,在鄉鄰四野頗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請為庵埠宏安小學校長。

李嘉誠早期接受的教育就來自於父親李雲經的傳統文化教導。深厚的家學培養了李嘉誠許多優秀品德。不可否認,這些優秀品德對他後來的發展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時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時的確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李嘉誠3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等。李嘉誠正是在這些童蒙讀物中,最早接受了傳統文化的熏陶。5歲的時候,李嘉誠在父親的引導下,祭拜孔聖人,進了潮州北門街觀海寺小學念書。當時新文化運動已經歷了10多年的風風雨雨,上海、廣州等大城市正在經受工業革命的洗禮。而這個學堂儼然還是以「之乎者也」為內容的傳統教學。在這樣的古舊學堂里,李嘉誠不僅不滿於老師所講的詩文,反而還對陌生的詩文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對那些千古流傳的愛國詩篇,他雖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就是在這所學堂里,李嘉誠初步接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當時學堂里課堂的牆壁上,貼著一副醒目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天天看,天天念,這對聯早已爛熟於心。對於一個5、6歲的孩子來說,雖然根本不懂得何謂「國事」,但是這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後來,李嘉誠在課外的書籍里逐漸接觸很多愛國教育的詩文。李氏家族古宅里的藏書閣,給小小年紀的李嘉誠開闢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每日放學回家,李嘉誠便泡在藏書閣,孜孜不倦地閱讀詩文。他涉獵甚廣:《詩經》、《論語》、《離騷》、唐詩、宋詞、元曲……他尤其喜歡文天祥、陸遊、岳飛、辛棄疾等人的詩詞,漸漸地,他也能體味出其間的豪情與憂憤。在書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誠常做著狀元及第、衣錦還鄉的美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之士尤其敬佩不已。 他還經常纏著父親給他講解不懂的詩文、歷史背景、人文故事等。

李嘉誠的父親雖居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潮汕,但是時刻不忘著為國效忠。他重義輕利,熱衷於教育事業,希望能通過教育振興中華。他在李嘉誠小的時候,就經常給他灌輸愛國思想。李嘉誠從小就聰明好學,不僅悟性極高,而且還勤勉刻苦,深得父親的喜歡。到了1935年,李雲經受聘擔任宏安小學校長不久,李嘉誠便轉入宏安小學就讀,從此父子倆有機會天天相聚。父親時常向他講起日本侵佔東三省的暴行。隨著父親娓娓的話語和憂鬱的神色,李嘉誠彷彿看到憂國憂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壯懷激烈的岳飛,仰天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還有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對著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父親的這種愛國精神時不時地激勵著少年時的李嘉誠。年少的他,將父親奉為自己的楷模。李嘉誠父親的許多優秀品質就這樣慢慢地滲透到李嘉誠的內心。深受其影響的李嘉誠就暗地裡立志:勤勉苦讀,出人頭地,報國為民。

可以看到,李嘉誠後來在商業道路上許多做人的品質,都來自他兒時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父親的影響。父親教給李嘉誠豐富而珍貴的做人道理。比如「貧窮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等等。父親的熏陶和遺訓,李嘉誠永世不忘,並延展為從商的準則。

比如他的自立自強,寧願在茶樓當堂倌,也不願意依賴舅父。這就來自他父親的影響。又比如李嘉誠在經營他的產業時得到許多有情有義的「客卿」相助,就來自他父親給他講的孟嘗君的故事,孟嘗君深明大義,崇尚賢能,李嘉誠就能任人唯賢。他後來雖然沒有遵循兒時的志向,走求學治學之路,但小時候所受國學家傳的熏陶,卻培育了李嘉誠「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大志向。在以後的歲月中,李嘉誠雖歷經坎坷,飽嘗貧窮之苦,但他自強不息,不甘沉淪,可以說完全得益於他早年立下的志向。

一個人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就必須有遠大的志向。立志對於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有著重要的作用。立志就是制定人生的大方向,有了方向,在人生的奮鬥之中才不至於迷失。這個大志向跟家庭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繫。而且,立志宜高遠,這樣,在任何時候都能保持自尊自愛;即使身處貧賤也不會自輕自賤,而力求改善不利處境,以獲得受人承認的成就和受人尊重的地位。

有記者問李嘉誠,你今天的成功說明你是一個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認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誠回答說,以哲學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發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兒時的幻想到以後成長中的實際情況,也是一個縱向發展的過程,這其中就涉及兩個環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現實生活所給你的。這兩個環境就是你無法抗拒的,他們相互鬥爭的過程,也是磨礪你意志的過程。就拿我自己來說,童年的時候,父親教育我要學習禮儀或遵守諾言,而我呢,也受到父親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歡念書,而且很有上進心。那時候,我就暗暗地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名桃李滿天下的博學多知的教師。但是後來環境一改變,貧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為強烈的鬥志,就是要賺錢。可以說,我拚命創業的原動力就是隨著環境的變遷而來。當我14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我要肩負家庭的重擔,因為我是長子,而父親並沒有留下什麼給我們,所以讀書是絕對不可能了。賺錢是迫在眉睫的必須,這樣志向就有了改變。而且,在接下來進入社會開始工作的日子裡,我有韌性,能吃苦,因為我不計較個人得失,只是勤奮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誠可靠,反而一路進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創業感悟:追究一個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處,家庭背景往往是一個重要的考察因素。中國人歷來都重視家傳,很多家庭都有「耕讀傳家」的訓條。家庭是一個人的啟蒙學校,一個人的性格、人格素養,以及做人準則,都是在這所特殊的學校里培養的。雖然說家庭背景並不能決定一個人日後的人生道路,但是家庭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來說,還是舉足輕重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