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彌亞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
創業者:熊泉
熊泉個子不高,但卻是個精力旺盛的人,不管和誰說話他總是一副誠懇的樣子,他是彌亞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長。
我們是因採訪與被採訪的關係而聯繫起來的,在他的辦公室里,他先把他要做的事業用簡單通俗的話語解釋給我聽。說實話,熊泉要做的事情,我聽完之後仍然沒有搞得特別清楚,但這並沒有妨礙我們之間的交流,至少我明白了他要做的事情會對中國工業的節能降耗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還會影響到中國老百姓未來的生活質量。
我想這些能使工業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高科技產品,正是中國目前和未來幾年所需要的,所以熊泉對他的公司前景這種樂觀的態度,在談話的時候總是明顯地「寫」到了臉上,他堅信這個產業和他的公司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這正是激勵創業者前進的激情。
熊泉198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來考上了中美聯合招生的李政道項目。雖然熊泉當時學的是微電子方面的專業,但當時美國的李政道項目只招收數理化專業,所以他考了物理專業。到了美國之後又開始學微電子,包括最後到mit讀博士後都是學的微電子。後來他進入了美國amd公司的通訊部門工作,主要是負責射頻的研發方面的工作。
正是長期從事通訊行業的工作,讓他十分了解這個行業的發展,也因為這個行業的發展,熊泉開始和中國發生了越來越密切的聯繫。「在美國,我們這樣的人已經比較穩定了,但是我還是在思考自己的發展怎麼會更好,我想我這樣的背景,只有做和中美都有關係的事情,才會對我們的發展有好處。」正是在這樣的想法下,他在2000年應一個朋友的邀請回國加入到他們的公司之中。
「這個公司也是做通訊的,他們產品的主要競爭對手就是現在的cdma系統,但這樣的大項目對資源的要求是很高的,雖然也賺了不少的錢,但仍然是個很難做成的事情。」熊泉選擇在2002年離開了這家公司,但這段經歷對他卻是非常有用的,因為在這個公司他的角色開始從工程師轉到了管理者。對於這個轉型,熊泉當時還有些不情願,「我在美國就是做工程師,把精力都放到了技術產品方面,而對公司的管理不是很熟悉。當時公司要求我去做管理,我還是比較猶豫的,畢竟感覺工程師做的是比較實在的事情,做管理就比較虛了」。
不過在當時領導的勸說下,熊泉還是轉型了,而且到現在他都覺得這個轉型是對的,對他很有用處。「中國其實不缺人才,而是缺把這些人才組織起來一起做成事情的管理者。所以現在我覺得,企業對海外回來的人並不是需要他們的技術,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帶回來的先進管理方法」。
其實熊泉選擇回國,就是準備自己創業。在2002年他離開了回國後的第一家公司之後,也曾經想過開始創業。但是當時新經濟的泡沫剛破裂不久,融資很艱難,而且他對市場也看不準。所以熊泉當時還是決定先工作,再找機會創業,這樣他就到了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
「中星微就是做晶元的,我了解到了中國做晶元的過程,而且將上下游的關係也都建立了起來。」在對市場和產品有了了解的情況下,熊泉到2004年的時候感覺自己創業的時機成熟了,他和幾個合伙人一起建立了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
公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熊泉多年以來積累下的個人信譽,和他做生意的人都比較信任他。他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信譽的珍貴。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當時還是個很小的公司,但供應商都願意把產品讓他們來做,這就是對他的信任。「到現在有一家廠商令我記憶最深,當時這個廠家為我們生產一個部件,他們說其他的事情幫不了我,但可以給我一個比較優惠的價錢,還能讓我45天後付款。這對於需要資金周轉的企業來說是很重要的」。熊泉對信譽看得很重,就在45天快要到的時候,資金沒有周轉過來,他已做好準備用自己的錢去把這個款付掉,但還是比較幸運,美國的資金周轉過來,按時把錢付了出去。
熊泉的信譽不僅僅體現在生意場上,還表現在他對企業員工的責任上。熊泉告訴記者,他創業這幾年對自己沒感覺什麼壓力,但公司的合伙人、員工和現在的投資者對他有很大的壓力,因為他要對得起他們的投資和幫助。所以在創業幾年的時間裡,熊泉從來沒有晚發過一天工資,用他的話講,「就是這個公司什麼都沒得干,我也要給大家發工資。公司這麼小的情況下,這些人願意來這裡干,就是對我的信任,這是我非常感激的。創業主要是我自己的事情,這個風險不能讓大家來承擔。」
信譽是熊泉始終堅持的,他認為靠信譽,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就能一點點做大。
和熊泉聊天是比較輕鬆的,他基本上是有問必答,而且都不假思索,是個特別直爽的人。
2000年就回國開始工作的熊泉,雖然回國之後並沒有馬上投入自己的創業之中,但他知道回來就是要自己干一番事業。在2004年的時候,熊泉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彌亞微電子有限公司,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創業首先是要有產品、有市場,還要有資金。這些方面對於一直在美國做工程師、回國後又做過項目管理的熊泉來講,技術、產品和市場他心裡有底,而且也能夠把握,但資金卻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為啟動這個公司,我自己先投了20萬美元。」已經在美國有些積累的熊泉首先將自己的錢賭了進去,他告訴記者,公司成立初期把資金寄希望於風險投資是不大現實的,風險投資沒有看到你公司的產品和市場,他們不會輕易地給你投資。
當涉及對於當時把自己的錢投進去有沒有擔心時,熊泉很坦白地說,「做事情就要投入,比如精力的投入、全身心的投入等等。投錢也是投入,這樣才能儘力去做事情。而且對於這個項目,如果你自己都不敢拿錢出來,那別人為什麼要拿呢?」
但是,20萬美元這筆錢太有限了,不過至少說明熊泉對這個事情的堅定信心。此後他開始面臨的問題又是錢的問題,他開始著手從朋友和同學那裡再籌集一些錢。「其實這個時候我也找過vc,不過只嘗試了一個多月,後來就放棄了。一個原因是這個階段談vc,要花很大的精力,公司也很難爭取到好的價格;另一個,沒有產品出來還是比較難說服投資者」。
熊泉的融資之路首先是從他身邊的一個朋友開始的。「說實話,說服頭兩個投錢的朋友還是比較容易的。第一個投資的是我比較好的朋友,我和他說了這個項目後他剛好手上有錢,就拿了10萬美元給我去用了。他也就影響到了後面的幾個朋友,最後我籌集到了50萬美元。」
對於朋友對他的投資,他到現在仍然深懷感激之情。他告訴記者,雖然這筆錢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麼大數目,但是這些錢放到其他地方也許隨時可以拿出來用,流動性很強,但是給他了就是無限期的使用。雖然錢籌集到了,但是這些錢畢竟也不多,他說每次資金進來都只能支持3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熊泉當時還是有相當大的壓力,但這個壓力一直都是由他自己來承受,他從沒有讓團隊感覺到有資金方面的壓力。
「馬上就到了第三階段,主要是和vc談了。我們在2006年2月份就談好了,3月底資金就進來了,是600萬美元。本來我們打算只找300萬的,但我們與投資者一拍即合,投資者對這個項目很看好,也希望對這個項目多投錢,所以從300萬增加到了600萬。」這筆錢的數額超過了熊泉的想像,對他相當重要,而且投資方還表示如果項目需要做大,還願意追加投資。這正是他的公司要大發展的關鍵時刻,有了vc做後盾,他覺得自己可以放手大幹了,他相信公司在一兩年內就能夠達到收支平衡。
當然,這筆投資來得並不容易。熊泉談了很多vc,但大多無果而終,最終還是他的人際關係和他多年來的信譽幫他打開了vc的大門。
「其實你去和vc把技術講清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說服他們的主要障礙是信任不信任你」,所以熊泉覺得談vc,入門是相當關鍵的。「能談下這個投資,最大優勢是這個fund(基金)的一個合伙人與我在mit(麻省理工學院)有比較好的交情,而且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接觸,所以在信譽問題上已經過了這一關了。下面就是項目在市場上有沒有需求,這個就比較容易了,我們用事實說明了這個項目的前景,最後他們就投了」。
熊泉認為這個fund的合伙人是他的朋友這一點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正是這個非常信賴他的朋友把他引薦給了這家vc公司的大老闆。「這個老闆的最大本事就是會看人。他來中國後,我有機會和他在中國吃了頓飯,就把這個項目和他說了,他覺得不錯,就讓我去找他們公司投資中國能源方面的fund負責人了。」他說的這個fund就成了最後投給他錢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