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原則
7 資金問題多數不是錢的問題。
這是很多創業者都曾經面臨的問題。經常有年輕的「准」創業者向我們諮詢這個問題,而這其實是個「偽」問題。
這個問題有兩個潛台詞。一是不好意思開口,這是面子問題;二是擔心創業失敗還不上錢,這是核心問題。所以創業者顧慮的真正問題是:「我很有可能失敗而還不上錢,那我還應該借錢嗎?」
你可以用另外兩個問題來替代這個問題,以便了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個問題是:「如果家人病了,需要一大筆錢,你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還得清,你會借錢嗎?」另一個問題是:「你的朋友可以給你一個訂單,只要湊夠錢接下來,就可以獲利一倍,你會借錢嗎?」
你可能會抗議,這兩個問題與創業不同,答案很簡單:一個是責任所在,顧不了那麼多了;一個是利益明確,誰都會借錢獲利。借錢創業的問題其實同樣簡單。只不過,你沒有覺得面前的創業機會非常寶貴,稍縱即逝;你也並不覺得這個創業機會穩賺不賠。的確,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但你是否想過朋友的訂單也同樣隱含風險呢?
所以,如果你覺得創業機會值得把握,而又擔心萬一失敗沒法向朋友交代,最直接的辦法是把你腦子裡的商業計畫坦率地告訴他們,包括機遇和風險。讓他們來決定是做沒有投票權的投資者,還是早晚會得到償還的債權人。
除了跟親朋好友借錢,還有貸款、典當等常規辦法,只要創業者覺得可以接受。如果沒有可抵押給銀行或典當行的資產,又想創業,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我們建議創業者優先考慮,即使能借錢、貸款或典當。
創業原則
8 借錢不如借勢。
其實,絕大多數創業者認為自己資金不足,這是創業過程中的常態。但是資金不足同樣也可以創業,方法就是「化整為零」、「化實為虛」。甚至資金比較充足時,也應該儘力以這種方法創業。
所謂「化整為零」就是將一個大生意分拆成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小生意。
馬克士·斯賓塞零售公司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已成為英國和歐洲最大的零售商。創始人米采·馬克士卻是從貨攤起步的,那是在他真正開始超市大事業的10年前。1882年,從波蘭到英國時馬克士年僅19歲,他身無分文、舉目無親。借、貸、當都不可能,只好當小販維持生計。兩年後,他在利茲市的露天市場擺了一個貨攤,並努力移進了有遮蓋的市場大廳。做大生意的決心就這樣一點一滴地堅定起來。他把貨攤分成兩段,價格為一便士的商品集中放在一段貨攤上,超過一便士的放在另一段。後者跟別人的一樣,分別標價。前者則只掛一塊牌子,寫著「不要問價錢,都是一便士」。結果他的「一便士商品」大受歡迎。今天,我們經常見到2元店、5元店、10元店等模式,其鼻祖就是這位英國小夥子。
「化實為虛」則是指資金不足,就借勢起步。哪怕給人打工,從服務開始,或者從代理、簡單加工開始。這樣可以降低成本,而且可以同步開發產品。從虛到實,既能儘快獲得收入,又能為產品開發和將來的經營積累經驗和資金。
著名的星巴克總裁霍華德·舒爾茨並不是公司的創始人。老星巴克生意興隆10年後,霍華德·舒爾茨仍住在3000英里之外的紐約,任職瑞典一家廚房用品公司經理。1981年,這位年薪超過7.5萬美元的經理髮現遠在西雅圖的只有4家小店鋪的星巴克所採購的不插電咖啡壺數量,竟然超過全美最大的梅西百貨公司。在好奇心驅使下,他親自造訪星巴克,並決定投身咖啡事業。
他沒有選擇自己開店,而是用了整整一年時間說服星巴克創始人之一傑拉德·鮑德溫僱用他。為此他願意舉家從東海岸遷到西海岸,放棄自己在跨國公司的高薪優職和專用轎車等所有福利。1982年秋,舒爾茨到任接掌星巴克營銷工作。1984年他借鑒義大利咖啡館,開出星巴克第一家賣咖啡飲料的店,以前星巴克定位於只銷售咖啡豆。雖然實驗店買賣興隆,但創始人鮑德溫卻不願改變理念。舒爾茨堅持自己的理念,1985年底離開星巴克,籌資創辦了義大利風味的「每日咖啡」。1987年3月,舒爾茨得知鮑德溫等創始人要賣掉星巴克。還只有3家店的舒爾茨又籌資買下了自己的老東家,並帶領星巴克成就今天之偉業。
資金不足、借勢啟動的例子,中國企業家也有很多,尹明善就是一個典型。
1992年,存款只有3萬、已過55歲的尹明善決定創業。在「摩托車比導彈俏」的年月里,他也瞄上了這個行當。他找個月租200元的農民屋作廠房,說服9個朋友每人出2萬,一共湊了近20萬元作為創業資金。結果尹明善到工商局註冊時才知道,開個廠要200萬元註冊資金。不甘心的老先生八方找關係,托熟人,最後得到高人指點——辦個所吧,只要10萬就成。從此,一個名叫「力帆—轟達車輛配件研究所」的牌子,約1.5米長、0.7米寬,立在了農民屋附近的公車站。國務院前總理李鵬去參觀時,也順著這塊牌子指的箭頭往裡走。
當時重慶生產摩托車零配件的小作坊很多。尹明善開始時只生產反光鏡架、彈簧、腳踏板、輪胎鋼圈鋼絲等零配件,都賣不上價,只賺個工人的飯錢。當時重慶摩托車行業有嘉陵和建設兩大品牌。一個偶然的機會,尹明善逛到建設廠維修部,在貨架上第一次看到發動機拆散的零部件。嘉陵和建設並不生產發動機,而是從河南進貨,因此生產發動機就沒本地人競爭了,尹明善買了一套發動機零配件回廠,讓師傅組裝起來拿到嘉陵廠投石問路。結果花了1400元買來的零配件組裝起來,不願長途到河南進貨的嘉陵廠開出了1998元的收購價。
喜從天降般的商機,尹明善卻沒條件抓住,因為一台大設備就要七八百萬。尹明善打起了建設廠的主意。一面發動9位股東輪換著去建設廠買零件,以免讓人發覺是大買家;一面仔細研究哪些零件是通用的,哪些零件非買建設廠的不可。然後積極聯繫市內配套廠,設計替代品。4個月後,由於購買量過大,建設廠終於發現了這個大買家,下令一個零配件也不許賣給尹明善。這時,尹的替代產品已經開發出來。短短一年,尹明善借勢起家,獲得純利潤5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