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創業者,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有其獨特的創業之路,或險象環生,或一帆風順,林林總總,不一而足。那麼,成功創業有規律嗎?成功者有共性嗎?
每一個創業者都想知道問題的答案。這也是我們投身於創業研究的原始動力。5年間,我們訪問了近千家企業的創辦者和領導人,如今我們可以明確地回答這一問題——
有!成功的創業者有共同之處,成功創業有規律可循!
一個簡單而有力的證明是,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vc)這一行業的蓬勃發展。風險投資就是對創業企業進行投資,在企業成功後分享利潤的一種商業模式。風險投資商的工作就是發現那些有成功潛質的創業者,然後把自己的錢投資給他們以分享成功。
動輒成百上千萬美元的投資,要求風險投資商的「預測」能力要全面而精準。因此,幾乎每個風險投資商運用一套自己特有的評價體系來篩選那些具有成功潛質的創業者和創業項目。本書《金篇》對此將有更為詳細的討論,這裡只選擇一個例子來說明風險投資商是如何總結並應用創業規律的。
表1.1源於上海一家知名風險投資公司的經驗介紹,我們調整並新增了一些對比案例。實際上,由於不斷借鑒國外成功經驗,這張表單同樣可以不斷被拉長。它顯示了這樣一個創業規律——成功的商業模式可以被易地複製。道理很簡單,國外的成功證明了市場需求是實際存在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通過借鑒可以有效規避風險,因而更容易獲得成功。
暫且不論風險投資商們所總結和應用的具體規律是什麼,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既然風險投資商們熱衷於用商業計畫書而不是用骰子來增加自己的財富,說明成功創業一定有規律。
實際數據也證明,風險投資商對創業規律的把握和應用是相當出色的。據《中國創業投資回報研究》(1994—2005)披露,在接受調查的62支創業投資基金中,投資回報率高於40%的基金有7支,介於20%~40%之間的有17支,在10%~20%之間的有19支,而低於10%的有19支。
正是基於這樣的誘人回報,2006年的前11個月,國內風險投資總額已經接近17億美元,高出去年投資金額57.5%。而且創投機構對初創期企業的投資大幅上漲,從2005年的1.4億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5.8億美元,漲幅驚人。(數據來源:《2006年中國創業投資市場年度研究報告》)
另一個有趣的證明是連續創業者現象。
在美國,連續創業者(serial entrepreneur)已成為專屬名詞。中國人比較熟知的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就是典型代表之一。1976年的愚人節,他在養父的車庫中創辦了蘋果電腦公司。在被迫離開蘋果電腦公司後,他二度創業,並將公司命名為(下一個),其後他又投資電腦動畫製作公司皮克斯(pixar)。如今皮克斯一躍成為動畫王國——迪斯尼的最大個人股東。
在國內,當攜程(股票代碼:ctrp)、如家(股票代碼:hmin)相繼登陸納斯達克市場時,人們才開始感嘆連續創業者的本事。沈南鵬、季琦和他們的創業夥伴在1999年創辦攜程旅行網,3年後成功上市;2002年創辦如家快捷酒店,5年後再在納斯達克上市。如今,沈南鵬創辦紅杉中國,投身風險投資;季琦則在2005年創辦漢庭連鎖酒店,準備第三次向納斯達克發起衝鋒。
其實國內的連續創業者不乏其人,只是人們對這一現象關注還不多而已。比如曾先後6次創業,5次拿到idg投資的王定標;再如做成3721,又做奇虎的周鴻禕等等。最讓人嘖嘖稱奇的連續創業者也許應首推史玉柱,從漢卡到保健品再到網路遊戲,他連續創業橫跨多個領域,產品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性,堪稱創業奇人。
連續創業者憑什麼能夠「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像流水線一樣生產著成功企業?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創業有規律,而他們找到了創業的關鍵所在。
我們對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調研結果支持了這一推斷。微創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常兆華、芯原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戴偉民、邁德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秦傑、亞申科技研發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的創始人王尤崎等都是連續創業者。他們一致認同創業成功者有共通之處,創業確實有規律。他們在創辦現在的企業時都確信一定會成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如今這些公司都已獲得巨額風險投資,微創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即將上市,讀者可以通過本書案例分享他們的經驗。
什麼叫創業成功?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成功本來就有不同層次,評價的角度不同,對成功的定義自然也不同。
從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創業者獲益退出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從企業的角度來看,企業獲得穩定的盈利能力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從產品角度來看,產品達到並超過盈虧平衡點就可以認定為成功。其實,相對於企業的生命周期而言,任何成功都是動態的、相對的。即使大家公認的成功企業,如可口可樂、微軟等,也不能確保未來不會失敗。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既然我們的研究目的不是純學理的,而旨在對創業者有實質性的幫助,所以我們採取了「逐級驗證,寬進嚴出」的原則。在對案例進行統計時,我們首先選取那些被公認為成功的企業,如盛大、微創、振華港機等。然後是那些發展勢頭強勁並已獲得風險投資或具備穩定盈利能力的企業,如展訊、芯原微電子、新波生物等。之後,擴展到那些規模不大但穩定而持續成長的企業。我們發現,無論在哪一個層面,創業成功者都有著高度相似的特徵,而且整個創業過程也有諸多相同的規律。
在上海張江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們集中採訪了五十餘家位於張江的企業,對前期研究結果進行驗證。事實再次證明,這些規律確實存在。
創業成功無疑需要很多要素,而一個失誤就有可能導致失敗。這就像水桶,有一個漏洞水就可能點滴不剩。所以很多人將列夫·托爾斯泰的名言改寫後用於創業——成功的創業都是相似的,失敗的創業各有各的失敗。
而我們的研究發現,那些創業失敗者常常是倒在相同的地方。對失敗者的自我總結進行統計,發現排在前兩位的原因分別是沒有充足的資金和項目選擇錯誤。在對案例進行深入探討並分享了成功者的經驗後,多數創業者感慨:他們如果早知道這些規律,也許就會渡過難關,起碼不會重蹈覆轍。
我們因此確信,創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