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西來風雨——美國所藏秘檔解讀 附:訪美漫記

我早就知道,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長期從事近代中國名人的口述歷史工作,成績突出,而且積累了大量資料。1986年12月,我在翠亨村參加「孫中山和他的時代」國際討論會,見到主持該項工作的韋慕庭教授。韋教授是美國有名的中國近代史專家,治學嚴謹,成績卓著。這時已過古稀之年,退休多時。見面之後,我向他打聽哥大口述歷史的情況,蒙他熱情相告。回國後又蒙他惠贈《中國的國民革命》(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in a)等著作及《張發奎回憶》縮微膠片,又蒙他和我的好友、弗吉尼亞理工學院和州立大學教授汪榮祖聯名,向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申請,邀我赴美訪問。經過了一些周折之後,終於在1990年3月31日成行。

我到達紐約機場的時候已是深夜,聖若望大學的李又寧教授正在等我。李教授是韋慕庭教授的高足,1989年來華訪問時相識。她治學蹊徑獨辟,多有獨到之見,文筆優美,待人熱情,我在美訪問期間,始終得到她細心、周到的照顧。4月2日上午,由李又寧教授陪同,去哥大東亞所拜會曾小萍(Madeleine Zelin)教授,她研究清前期歷史,近年來研究四川自貢鹽業史,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過了一兩天,又會見了該所的黎安友(Anderw J. Nathan)教授,他研究中國政治,正當盛年,是美國中國學界正在上升的一顆明星。我在東亞研究所期間,也得到了他們二位熱情的幫助。韋慕庭教授已經遷居賓州的一所老人院,特意偕夫人於4月10日專程來紐約,主持了歡迎我和台灣張朋園教授的宴會。同月19日,我在該所作了關於中山艦事件的學術報告。

哥大有一所很好的中文圖書館——東方圖書館。該館不僅藏書豐富,而且大概是世界上最開放的圖書館。無論何人,無須辦理任何手續,均可自由入館閱覽。哥大還有一個珍本和手稿圖書館,中國口述歷史及其資料就收藏在那裡。

哥大的中國口述歷史工作開始於1958年,由何廉及韋慕庭兩位教授主持。其入選範圍為:1.政府高級官員;2.軍事領導者;3.反對黨領導人;4.社會有影響的人士。根據上述原則,哥大東亞研究所對17個民國時期的人物進行採訪,整理了他們的口述回憶。其情況是:張發奎,1000頁。陳光甫,167頁。陳立夫,尚未完成。蔡增基(Choy Jun-ke),341頁。何廉,450頁。胡適,786頁。沈亦云,489頁。顧維鈞,11000頁。孔祥熙,147頁。李雙魂,239頁。李璜,1013頁。李書華,243頁。李宗仁,1000頁。蔣廷黻,250頁。左舜生,304頁。劉瑞恆,未完成。吳國楨,391頁。上述諸人中,胡適、沈亦云、蔣廷黻、李璜的回憶已在台灣出版;何廉、顧維鈞、李宗仁三人的回憶已在大陸出版;張發奎的回憶則在美國以縮微膠片的形式出版。

哥大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還藏有其他近代中國名人自傳手稿,如:張嘉璈,199頁。陳啟天,238頁。王正廷,258頁。陳公博,260頁。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說來,哥大收藏的這些近代中國名人傳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以為,價值更高的卻是這些名人的檔案資料。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這方面的收藏有:

張發奎文件:縮微膠捲。由張發奎的訪問者夏蓮蔭拍攝。文件時間自1935年至1953年前後,系張自大陸帶到香港者。內容有張1937~1947年的日記、抗戰時期第四戰區文件、《桂林會戰至日本投降軍事史稿》(1944~1945年8月)、胡志明給張的信函、海南島資源與建設計畫、1949年以後組織第三種力量的文件等。

陳光甫文件:由陳本人捐獻,約計3000件。第一部分為1936年至1942年陳所參加的對外借款、貿易談判文件,如1936年的白銀談判、1938年的中美桐油借款談判等。第二部分為陳的日記(1942~1950)、回憶、筆記等。

蔣廷黻文件:數量不大,時間自1947年至1964年,內容有官方和私人通訊、剪報等。

熊式輝檔案:由熊的遺孀及其子女捐獻,約500件,均為中文。內容有日記(1930~1974)、自傳(1907~1950)、江西省文件、中華民國駐蘇俄軍事代表團交涉報告書(1945~1946)、蔣介石致熊式輝函(1930~1948)等。

胡適日記:縮微膠捲,抗戰期間胡適任駐美大使時所攝。華盛頓國會圖書館也存有一份。現台灣已影印出版。但哥大所藏仍有影印本所未收者。此外,膠捲中並有胡適父親的著作及生平資料多種,如《鐵花先生遺著手稿》、《鐵花公履歷》、《鐵花公家傳》、《鐵花公聞見雜錄》、《鐵花公行述》等。

黃郛文件:縮微膠捲,據黃郛夫人沈亦云提供的文件拍攝。最早的文件為1913年,但絕大部分文件為1924年以後與段祺瑞、陳炯明、馮玉祥、章炳麟、張群、唐有壬、蔣作賓、譚延闓、楊永泰、何應欽、汪精衛、蔣介石等著名人物的往來函電。涉及的重要歷史事件有北京政變(1924)、寧案交涉、濟案交涉、《塘沽協定》及其善後談判等。

顧維鈞文件:約9萬件,是該館僅次於杜魯門的第二大檔。內容有顧的日記、函電、回憶、手稿、講演稿、印刷品、照片等。20年代以前的文件較少,大部分文件為1932年至1956年期間的產物。

孔祥熙文件:孔曾將他收藏的部分文件帶到美國,夏蓮蔭從其中選擇了一部分攝成縮微膠捲。最有價值的為西安事變來往電稿,約在600件以上,其他重要文件有駐外使節報告(1936~1944),行政院工作報告,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議事錄、大事記(1938~1943)、國民黨中常會第134次會議報告事項、記錄,軍事委員會國際問題研究所機密情報摘錄,工業發展計畫,海防計畫,民國財政總檢討,蔣孔之間的通訊等。

李璜文件:李璜本人捐贈。文件時間自1922年至1971年,內容有李的著作、論文,1945年在美國的日記等。

李書華文件:李書華本人捐贈。內容為1922年至1972年期間各方給李的信件,包含大量名人手跡。其中以李石曾的信件最多,200餘通,其次為吳稚暉,約60通,此外為蔡元培、胡適等。

李宗仁文件:大部分為1949年至1951年期間李宗仁及其私人代表甘介侯與美國政府及各方的函件。

李漢魂文件:均為複印件。內容有李漢魂自1926年至1946年期間的日記、回憶錄初稿(1949)等。

在口述歷史項目之外,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還藏有梁啟超、孫中山、宋慶齡、伍廷芳、蔣介石、陳潔如、宋美齡、胡適、毛澤東等人的資料。有一種中國的舊式賬簿,自1842年至1925年,應是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的好資料。

近年來,台灣近代史研究所也大力從事口述歷史的記錄和整理,成績顯著,著名的歷史學家郭廷以、沈雲龍等都曾參與其事。其在1961年至1965年期間完成者曾作為禮物贈送給哥大,計41人,名單如下:張其煌、張知本、張廷鍔、張維翰、趙恆惕、陳肇英、戢翼翹、秦德純、周庸能、鍾伯毅、傅秉常、賀國光、向瑞彝、熊斌、胡宗鐸、龔浩、雷殷、李鴻文、李品仙、李文彬、李毓萬、劉景山、劉航琛、劉茂恩、劉士毅、馬超俊、梅喬林、莫紀彭、白瑜、沈鴻烈、石敬亭、孫連仲、萬耀煌、汪崇屏、吳開先、楊森、袁同疇、張嘉璈、陳啟天、徐恩曾、王正廷。上述諸人的口述歷史,除徐恩曾外,均為中文,但附英文提要。另有5人,無口述歷史,但有照片、紀念冊一類物品,為鄧家彥、陳光甫、陳果夫、孔祥熙、莫德惠。

哥大的上述收藏使我有如入寶山,目不暇接之感。可以說,每次閱覽,都有重要發現;每天出館,都有一種豐收的喜悅。特別值得稱讚的是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不僅認真負責,彬彬有禮,而且多方關心讀者。例如,有一次,我從櫃檯上取複印件,工作人員特別為我加了塑料包裝,並提醒我說:外面下雨了。

我原定在哥大停留一個月,由於珍本和手稿圖書館的資料太豐富了,我不得不改變計畫。黎安友、曾小萍教授及時而有效地幫助了我,爭取到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nstitute of Iional Education)的支持,這樣,我就將在哥大的時間延長為三個月。一直到7月4日,才戀戀不捨地離開紐約,飛赴波士頓。9月1日,我從華盛頓返回紐約,準備西行,又抓緊時間,到珍本和手稿圖書館閱覽了幾天。

我在紐約共生活了一百多天。未到紐約之前,印象中的紐約是座很不安全的恐怖城市。我曾問李又寧教授,是否如此。李教授笑著說,沒有那麼嚴重,接著說了一句英語:「Enjoy Yourself!」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