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東瀛幕後——日本所藏秘檔解讀 附:訪日漫記

清人黃遵憲《留別日本諸君子》詩云:「十分難別是櫻花。」我訪問日本的時候,花事已過,令我惜別的是日本學者醇厚的友情和浩如煙海的近代史料。

1985年5月14日,我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狹間直樹教授之邀,前往該所訪問,先後到過京都、東京、大阪、神戶、廣島、岡山等地,至7月22日歸國,共歷時70日。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下分日本、東方、西洋三部,設有日本思想、日本文化、日本社會、中國思想、中國社會、東洋考古學、現代中國、西洋思想、西洋文化、西洋社會、文化交流史、歷史地理、藝術史、科學史、宗教史、社會人類學、比較文化、比較社會等研究部門。我到達該所東方部的時候,首先感到驚訝的是研究班之多。如中國貴族制社會、古代中國的科學、六朝隋唐時代的佛道論爭、中國文明的諸源流、石刻資料、現代中國、國民革命等問題,都各有一個研究班,這類研究班設班長一名,除所內研究人員外,京都以至外地的大學教授、講師、助手、研究生都可以參加。以國民革命研究班為例,成員即來自京都、大阪、神戶、岡山等地的20所大學。我近年來研究國民革命,在京都期間多次參加該班活動,深感這是一種好的學術組織形式。

國民革命研究班班長為狹間直樹。他長期研究中國近代史,也長期從事中日友好運動。我到日本後,多次聽到過他在50年代,和小野信爾等為接待中國社會科學家訪日而在民間募捐的感人事迹。他先後參加或主持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民國初年的社會與文化等研究班,著有《中國社會主義的黎明》、《五四運動研究序說》等書,是日本中年漢學家中的佼佼者。班員中除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研究的著名學者伊原澤周、小野信爾、石田米子等人外,還包括各方面的專家,竹內實教授既精通中國近現代史,又精通中國文學,曾主持編輯日本版《毛澤東全集》,目前正在翻譯《魯迅書信集》。古屋哲夫是日本史專家,小野和子是明清史專家。班員中還包括一批年輕的新秀:森時彥,長於研究近代中國的棉紡織業和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運動;河田悌一,以研究乾嘉學派和章炳麟著名;松本英紀,是知名的宋教仁專家,目前正在翻譯《宋教仁日記》。其他如北村稔、岩井茂樹、江田憲治、村田裕子、林原文子等,也都學有專攻,成績斐然。江田憲治原為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對國民革命時期廣東工人運動所做的研究,其深入、細緻程度在我國也是罕見的。他是人文科研所大有希望的新一代。研究所鼓勵所員擴大研究領域和知識結構,規定每人至少參加一個研究班。狹間直樹教授參加了國民革命、明清史兩個研究班,並且參加中國現代論爭資料和東洋學文獻類目的編纂。

國民革命研究班每星期五活動半日,主要內容為發表研究報告。班員們分工合作,仔細研究了《先驅》、《長沙大公報》、《新月》、《上海總商會月報》、《西北》、《建國月刊》、《四存月刊》、《新時代》、《人文》、《銀行周報》、《少年中國》、《工人之路》,以及英國外交部文件(F. O. 317)、《密大日記》等報刊和檔案,一一作了評介。其他在班上宣講的重要成果有:《清末民初的日中思想交流》、《國民革命與黃埔軍官學校》、《國民革命時期的論爭》、《國民革命諸問題》、《河北農村社會》、《北伐時期日本報紙對中國的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初期教育思想》、《孫文的民生主義》、《孫文思想中的民主與獨裁》、《中國共產黨旅歐支部的成立》、《國民革命時期的廣東工人運動》、《辛亥革命前夜的民族危機感》、《中國共產黨的國民革命論》、《南京事件與日本的對策》、《安徽、江西初期的農村合作社》、《辛亥革命後的浙江會黨與共進會》等。每次報告都指定專人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質詢。所有與會者也都是質詢者,可以自由地提出各種問題。最後由報告者答辯。儘管班員中包含老、中、青三代,有些還有師生關係,但討論起問題來卻人人平等,既嚴肅認真,又融洽和睦,充滿著學術民主氣氛。發表的意見大都開門見山,明確扼要,絕無「很受教育」、「很受啟發」一類俗套,也絕無說了半天而別人仍不得其要領的情況。這種討論既可以擴大與會者的研究視野,也有益於報告者思考的深入,個人與集體的智慧都得到較好的發揮。在此基礎上,再由報告者執筆,寫成專文或專著,集合起來,就是一部文集或一組彼此聯繫的叢書。以前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研究班都曾以這種形式產生豐碩的成果,相信國民革命研究班也必將如此。

國民革命研究班的全部資料都公開。班員個人收藏的各種文獻也都可以互相借閱,毫無保留。狹間教授的書房裡,從地板到天花板,層層疊疊地堆積著各種圖書和資料。狹間教授告訴我,這裡的資料你都可以翻閱,也都可以複印。我在京都閱讀的日本外務省文書拷貝,是向松本英紀教授借的;舊海陸軍關係文書拷貝,是向古屋哲夫教授借的。他們的無私精神使我感動。

在京都見到的著名學者還有貝塚茂樹、島田虔次、井上清等,都已經退休,但均因有突出貢獻而被授予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的頭銜。貝塚茂樹是中國古代史專家,又是日本當代少有的中國書畫的收藏家。承他盛情,向我和廈門大學楊國楨教授展示了李唐《江村漁樂圖》、文徵明《夏景山水》、徐渭《花卉圖》以及林則徐的書法等大量珍品。島田虔次是中國思想史專家,從朱熹、王陽明以至孫中山,都有精深的研究,學問廣博,但卻虛懷若谷。我在國民革命研究班講學的時候,他特意從宇治市趕來參加,使我十分不安。井上清是日本近代史專家,中國歷史學界的老朋友。年事雖高,卻仍壯心不已。1987年是七七事變五十周年,他正和小野信爾、狹間直樹、吉田富夫等一起,籌備於當年召開一次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見面那天,他非常高興,談興很濃,話題很廣。他談到資料鑒別問題,特別指出日本有些資料靠不住,例如一·二八淞滬之戰有所謂日軍三勇士的說法,曾經喧騰一時,其實是假的。

我和北京大學的嚴紹璗同志曾聯合在京都大學作過一次公開講演。事前,《朝日新聞》、《每日新聞》兩家大報都發了消息,聽眾來得很踴躍,氣氛也熱烈。我介紹了國內民國史研究的現狀和我們所遵循的實事求是的原則。事後,竹內實教授曾以《中華民國史的新風》為題,撰文在《京都新聞》上介紹這次講演。它說明,我們的民國史研究工作已經愈來愈多地為國際學者所重視和理解。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書豐富,尤以所藏漢籍最為著名。其中包括原中國藏書家陶湘,日本藏書家村本英秀、中江丑吉、松本文三郎、內藤虎次郎、矢野仁一等人的藏書,頗多外間少見的善本和珍品。我因時間所限,閱覽範圍限於與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有關的典籍、雜誌、檔案等,其重要者有:

1.《各國內政關係雜纂中國之部》(革命黨關係)。原件藏於東京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為複印件。它包含著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和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大量史料,是一座尚未充分開發、利用的富礦。

2.《舊海陸軍關係文書》。原件藏於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其中陸軍部分八萬三千冊,海軍部分三萬三千冊,大部分已攝成縮微膠捲。甲午戰爭以來近代中國的歷史事件都有所反映,其利用程度較《各國內政關係雜纂中國之部》尤低。

3.《密大日記》,日本軍部檔案,原件也收藏於防衛廳戰史室。從人文科學研究所已複印部分看,主要反映1921年至1926年時期中國軍閥的情況。

人文科學研究所還廣泛地從歐美、蘇聯等地收集資料。例如《國共合作、清黨運動及工農運動文鈔》與《中國共產主義關係文件集》,都是從美國購進的縮微膠捲。前者為當時人從報刊所抄輯的文選,某些報紙在我國國內已無法尋覓。後者輯錄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發展有關的文獻和出版物,有不少稀見或難見的資料。又如《中國革命與共產黨》,是瞿秋白為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向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所提供的文件,系竹內實教授從蘇聯複印而來。目前國內僅發表了個別章節,其全文尚秘藏於個別檔案館內,一時也還難以見到。

東京是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研究中國的學者多,學會多,圖書館、檔案館收藏的中國史料也多。在東京的十天,是我訪日期間最忙碌、緊張的日子。

見到的第一位學者是東京大學的近藤邦康教授。他以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馳名,著有《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等書。目前正在研究毛澤東。他聽說我這兩年正在研究國民革命,因此特邀日本外交史專家坂野潤治教授一起見面。坂野教授帶來了一堆卡片,闡述了他對幣原外交、田中外交等問題的看法,熱情可感。在近藤邦康教授的主持下,還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使我有機會結識一批年輕學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