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東瀛幕後——日本所藏秘檔解讀 黃興緻井上馨函回譯及解讀

——讀日本井上馨文書

日本國會圖書館所藏井上馨文書中有黃興函兩通。其一中、日兩種文本俱全,日本彭澤周教授等已作過介紹;而另一通則由於僅存日文譯本,至今無人述及。推想起來,可能由於該譯文系日本文言文中的候文,艱深難解,又以草體書寫,筆跡潦亂,再加上年深日久,紙墨洇染,辨識困難之故。

我在1985年訪問東京時即讀到了這封信,當時茫然不知所云。十年過去了,重展該函複印件,反覆揣摩,漸有所得,又承日本友人狹間直樹、江田憲治、石川禎浩諸君及呂永清諸先生熱情相助,勘辨疑難,得以豁然貫通,因作回譯、解讀如次。

譯文原件共四頁,所用為東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信箋。據此可知,信件當先由黃興交給該社,後由該社譯為候文,然後轉交井上馨,原文則留在該社,或在轉交井上之後失落了。譯文原件影印如下:

為了研究方便,並便於讀者審核,先將譯文原件移寫為日文通行印刷體。鑒於原件以日文片假名書寫,但少數地方似也用平假名。為保持原狀,姑仍之。其中個別不易確定之處,加(?)表示。

書寫格式一依原件,但根據筆者的理解,略加標點。

井上侯爵閣下恭シク申上候。敝軍、事ヲ起シ候以來、常ニ貴國國士諸君ノ御同情ト御援助ヲ蒙リ居リ、深ク感銘在罷候。

目下、敝國東南一帶ノ大勢既ニ確定仕リ、人心モ悉ケ漢族ノ文物ヲ典儀すと(?)想起シ、十四省(直隸、山東、陝西、河南ヲ除ケル他ノ十四省ヲ意味ス)ノ都市ニハ、革命軍ノ新國旗揚リ、人民皆歡喜ヲテ、再ビ漢族ノ政治ヲ見ル事ヲ幸福ト致居候、而シテ民軍ハ至ル處ニ歡迎ヲ受ケ、衣食住ノ供給ヲ得テ、人民ト兵士等トノ交情極メ亍親密ニシテ、其ノ狀態ヲ賭〔睹〕、其ノ此ニ至レル心情ヲ忖度シテ、小生ハ私ニ流涕禁ジ難キ次第ニ候。

抑モ清政府ハ不ニシテ、到處ニ焚戮ヲ肆ニシ、諸民ノ恨骨ニ徹シ、我軍ノ到來ヲ希望スル事雲霓を望ムガ如キモノァリ、直隸、山東等ノ省人ノ請願書ヲ見ルニ何レモ民軍ノ早ク北伐セザルヲ恨事ト致居候、然シ小生共ハ清袁(?)ガ或ハ其非ヲ悔悟致ス事モアンカト存ジ、暫ク和議ノ相談ニ耳ヲ傾ケテ、休戰ニ應ズル事一ケ月ニ及ビ居リシガ、最早近日中ニ斷然新政府ヲ組織シテ、正式ニ列國ニ此儀通知致ス心組ニ有之候。要スルニ和議ハ到底成立ノ見込無之、戰ヲ以テ事ヲ解決スルノ已ムヲ得ザルニ立チ至ルベク、既ニ各軍ヲシテ一切ノ戰斗準備ヲ為サシメ申侯右樣ノ次第ニ有之、愈新政府成立ノ日ニハ一重ニ閣下ノ御同情ト御賢察ニ礎ケル御贊助ヲ得度奉懇致候、幸ニ閣下ノ御援助ニ據リテ能ク新政府成立ノ志ヲ完成致スヲ得バ、我上下國民、凡テ閣下ノ御高恩ヲ拜シテ喜躍此ノ事ト相感可申候。

猶ホ敝政府ハ貴國三井森恪君ニ資金ノ調達ヲ依賴致居候間、何卒此ノ點モ御助聲ヲ賜リ度奉祈上候。

右御覽迄敬ンデ如此候。頓首。

弟 黃興(判)

井上侯爵閣下:

敬啟者。敝軍起事以來,常蒙貴國國士諸君之同情與援助,深為感銘。

目下敝國東南一帶大勢既定,人心悉思以漢族之文物為儀型(?),十四省(意為直隸、山東、陝西、河南以外之十四省)之城市飄揚革命軍之新國旗,人民皆歡喜,以再見漢族之政治為幸福,且民軍到處受歡迎,得到衣食住之供給,人民與兵士之交情極為親密。睹其狀態,忖度其心情,小生暗自涕淚難禁。

且清政府不仁,到處肆行焚戮,諸民恨之徹骨,望我軍之到來如望雲霓。直隸、山東等省人之請願書均以民軍未能早日北伐為恨事。然小生等以為清袁(?)或可悔悟其非,暫時傾聽和議之磋商,答應休戰達一月之久,已於近日內斷然組織新政府,計議通告列國。要之,和議最終不能成立,則不得不以戰爭解決。現已命各軍作一切之戰鬥準備。值此新政府終於成立之際,深切懇請閣下於同情與明察之基礎上予以贊助。倘幸因閣下之援助而得以完成新政府成立之志,則凡我上下國民皆拜領閣下之大恩,定當喜躍感激矣!

此外,敝政府委託貴國三井之森恪君籌措資金一事,務祈賜以助聲。

以上敬請大覽。

弟 黃興(印)

本函未署年月,函云:「暫時傾聽和議之磋商,答應休戰達一月之久,已於近日內斷然組織新政府,計議通告列國。」據此,知此函為1912年1月上旬之作,時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後不久。

收信人井上馨,系日本政界元老,三井財閥的總代表與總後台。歷任外相、農商務大臣、代理首相、大藏大臣等要職。自1898年起以元老身份參與國政。1906年晉陞侯爵,先後受命輔佐第二屆(1908)和第三屆(1912)桂內閣。

武昌起義後,清政府被迫起用袁世凱。袁世凱最初借故拖延,抬高出山價格;繼而看準時機,迅速派馮國璋等率軍南下,以武力鎮壓革命黨人,同時大肆燒殺,藉以立威。自11月30日起,清軍連續放火焚燒漢口,延燒三天三夜。據清資政院總裁李家駒奏摺稱:「漢口附近一帶地方,官軍恣意殘殺,慘及婦孺,焚燒街市,綿亘十餘里,奸淫擄掠,無所不至。人心憤激,達於極點。」

本函稱:「且清政府不仁,到處肆行焚戮,諸民恨之徹骨。」當指此類情事。

中國歷代統治者在鎮壓人民起義時,歷來是剿撫兼用,恩威並施。老於計謀的袁世凱自然深諳此道。他一面武力施威,在攻下漢口後又於11月27日攻下漢陽,動搖革命黨人的信心,一面則進行和平試探。自10月下旬起,他連續致函黎元洪等,提出「務宜設法和平了結」 。

革命黨人分析了袁世凱和滿族親貴之間的矛盾,企圖動員袁世凱起義,共同推翻清朝政府。11月9日,黃興緻函袁世凱,剖陳形勢,歷述滿洲貴族集團對他的排擠與猜忌,勸袁早自為計。函稱:「興思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義斷無先後之別。明公之才能,高出興等萬萬,以拿破崙、華盛頓之資格,出而建拿破崙、華盛頓之事功,直搗黃龍,滅此虜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為拿破崙、華盛頓,即南北各省當亦無有不拱手聽命者。」

12月9日,黃興在復汪精衛電中表示:「項城雄才英略,素負全國眾望,能顧全大局,與民軍為一致之行動,令全國大勢早定,外人早日承認,此全國人人所仰望。中華民國大統領一位,斷舉項城無疑。」但是,黃興強調:「惟項城舉事宜速,且須令中國為完全民國,不得令孤兒寡婦尚擁虛位。」

宋教仁贊同黃興的策略。11月11日,袁世凱派代表到武昌談判時,宋教仁提出,如袁世凱「轉戈北征,驅逐建虜」,「我輩當敬之、愛之、將來自可被舉為大總統」 。顯然,這是革命黨領導人的普遍主張。

漢陽為清軍馮國璋部攻陷後,黎元洪於12月1日逃出武昌。次日,南北雙方在武漢達成停戰協議,決定自3日起停戰三日。6日,決定延期三日。9日,展期十五日。自此,武漢方面即不再有戰事。12月18日,南方代表伍廷芳與北方代表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議政廳首次會議,開始議和談判。20日,黃興委託江浙聯軍參謀長顧忠琛與段祺瑞的密使廖宇春密商和議條款。其主要內容為:確定共和政體;優待清皇室;先推覆清政府者為大總統等。

袁世凱的新軍是當時清王朝最強的一支武裝力量。利用袁世凱和清王朝之間的矛盾,動員他倒戈一擊,加速清王朝的滅亡,不失為一項快速可行的克敵制勝的策略。但是,袁世凱是權欲熏心的陰謀家和野心家,應許他以「大統領」的地位,保證南北人民都將「拱手聽命」又是極為危險的。對此,革命黨人未必不了解,但是,由於革命黨人是弱小者,缺乏強大的實力為後盾,沒有和袁世凱討價的足夠本錢,因此,只能寄希望於廉價的勝利和僥倖的勝利。

黃興一方面企圖通過談判,以和平的手段迅速達到推翻清朝統治,建立共和政體的目的,同時,也沒有放鬆戰爭準備。12月1日,黃興一到上海,就對《民立報》記者明確表示:「此行目的,在速定北伐計畫,並謀政治之統一。」

次日,他與章太炎、宋教仁聯名致電林述慶,要求他進駐臨淮關,準備進攻開封。兩天後,黃興被各省駐滬代表公舉為大元帥,但他辭不肯就,表示願領兵北伐。他一面致電廣東都督胡漢民,要求增調援軍,會同北伐;一面與林述慶、柏文蔚商議,準備向黃河以南進攻,並派炸彈隊北上,擾亂敵人後方,相機奪取山東與河南兩省 。12月29日,他在同盟會本部歡迎孫中山大會上發表演說稱:「據目下和議情形觀之,滿洲命運已將告終,然戰備不可少忽,以備進攻。」

1月3日,黃興就任陸軍總長後,立即制訂北伐計畫:1.以湘鄂部隊為第一軍,由京漢路前進,在寧部隊為第二軍,由津浦路前進,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