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矮個兒弗里特曼先生

毛病出在保姆身上。當懷疑的苗子剛冒頭時,領事太太弗里特曼就鄭重其事地關照過她,應當盡量克服那身上的弱點,可是這又何濟於事呢?除了滋養身體的啤酒外,保姆每天還要喝一杯紅葡萄酒,這又有什麼辦法呢?後來事實忽然又證明了:——這個姑娘還無可奈何地喝起爐子里用的酒精來。他們還來不及把她辭退,讓別人接替,不幸的事就發生了。有一天,母親和三個含苞欲放的女兒從外面回來,看到出世只有一個月左右的小約翰內斯從睡著的地方掉下來,躺在地上驚恐地嗚咽著,而保姆卻站在一旁,目瞪口呆。

醫師細心而沉著地察看嬰兒蜷曲和抽搐著的四肢。他繃緊了臉。三個女兒站在屋隅抽泣,而弗里特曼太太則心痛欲裂,大聲祈禱。

在嬰兒降生之前,這位可憐的婦人已經夠受了;她那位荷蘭領事的丈夫突然患重病離她而去。現在她心中余痛未消,對小約翰內斯的生命不敢存什麼奢望。但過了兩天,醫師緊緊握住她的手勸慰她說,孩子已完全脫離險境,腦子本來有些輕傷,現在已安然無恙,只是眼神有些改變,不能像起先那樣凝眸了……當然,結果如何還得等著瞧,但願像人們所說的,一切天從人願,稱心如意……

約翰內斯·弗里特曼從小長大的那座山牆向街的灰色房屋,坐落在古老商業小城的北門旁。走進房屋的大門,你就踏上一片寬敞而鋪有石板的地面,一部扶梯從這裡一直通往樓上,扶梯兩旁是塗白漆的木欄。二樓客廳里糊壁紙的風景畫已經褪色;在鋪有暗紅色長毛絨毯的笨重紅木桌周圍,擺著靠背椅和沙發之類。

約翰內斯在童年時代常常坐在這間客廳的窗口,窗前長年開著美麗的花卉。他坐在母親膝邊的一條小矮凳上,側耳傾聽母親講的神仙故事,凝望她花白的光油油的頭髮和溫柔慈祥的面容,吸進她身上經常散發出的陣陣清香。有時母親給他看看父親的遺像,他是一位長灰色連鬢鬍子的和善紳士。母親說,現在他已進入天國,正在那邊等他們大家呢。

屋子後面是一個小花園。每逢夏日,他們總要在那邊呆上好多時間。不過附近有一家製糖廠,從廠里幾乎經常有一股甜滋滋的煙霧隨風吹到花園裡。園裡有一株節疤累累的老胡桃樹,小約翰內斯常坐在胡桃樹陰下的一條木矮凳上剝胡桃,而弗里特曼太太和他已成年的三個姐姐則坐在灰色的帆布遮篷下陪伴他。母親在做針線活兒,但她常常停下手來,用憂傷而慈愛的目光偷偷瞅這個男孩。

小約翰內斯長得並不漂亮。他雞胸駝背,兩隻胳膊細長瘦削得不成樣兒,看去很不順眼。他蜷縮在矮凳上,一個勁兒剝胡桃。不過他的手和腳嬌嫩纖小,長一對小鹿般的棕色大眼睛,嘴兒的線條溫柔嫵媚,軟軟的頭髮是淡棕色的。雖然他的臉可憐巴巴地嵌在兩個肩胛中,但仍稱得上是俊美的。

他七歲時上學,時光過得又單調又迅速。他每天徒步經過山牆向街的房屋和店鋪,一直來到哥特式拱頂的古老學校。他走起路來大搖大擺,十分可笑,畸形人的步態往往是這樣的。他在家裡做完作業後,有時看看封面上繪有漂亮彩色圖案的書,有時到花園去玩玩,而他的幾個姐姐卻替患病在床的母親料理家務。她們也有社交活動,因為弗里特曼一家是城裡的望族;但可惜她們還沒有結婚,她們經濟能力不足,又長得相當丑。

約翰內斯也好幾次接到一些老同學的邀請,但他對這類交往沒有多大興趣。他不能參加他們的遊戲。他們在他面前往往顯得十分拘束,因而關係並不怎麼融洽。

接著,這樣的一個時期到來了——他開始在校園裡聽人議論某些戀愛事件。他睜大眼睛聚精會神地聽,他們津津樂道地一會兒談這個姑娘,一會兒談那個,而他只是默不作聲。他想,這些事顯然是故意誇張地說給某些人聽的,像體操和擲球一樣跟他毫不相干。有時他不免有些傷心,但終於習慣起來,獨自站在一旁,無動於衷。

可是一件事終於發生了。在他十六歲那年,他突然為一個同樣年齡的姑娘吸引住了。她是他班上一位同學的妹妹,是一個愉快活潑、有些放蕩的金髮姑娘。他在她哥哥家裡結識了她。他在她身邊感到非常窘,而姑娘對他那種不自然而故作親昵的姿態,使他十分苦惱。

一個夏日的下午,當他獨個兒在郊外的城牆上漫步時,他聽到茉莉花樹叢後面有人在悄聲耳語,於是他把耳朵貼在樹枝旁屏息靜聽。那個姑娘坐在那邊一條長凳上,旁邊是他熟識的一個身材頎長的紅髮青年。他把她抱在懷裡,在她嘴唇上吻了一下。她也回吻了他,還吃吃地笑了起來。約翰內斯·弗里特曼看到了這一景象,就掉頭悄悄地走開了。

他的腦袋在兩個肩胛內陷得更深了,雙手哆嗦,一陣刻骨的刺痛從胸際一直升騰到喉嚨口。但他把它硬壓下去,儘力使自己振作起來。「好,」他暗自想,「事情就到此結束吧。我再也不會為這種事操心了。愛情會給別人帶來幸福和歡樂,但只能帶給我憂傷和痛苦。我完了。對我來說,一切都落空了,今後再也不會重演。」

這個決心對他很有好處。他永遠放棄了這種希望。他回家後,手裡拿起一本書,有時奏奏小提琴。儘管他胸部畸形,他還是學會了演奏。

十七歲時,約翰內斯像他圈子裡的那些人那樣,離校從商,進了下面河邊施利福格特先生的大木行里做學徒。他們對他很客氣,他也十分殷勤,生活過得平靜無事,有條不紊。但他二十一歲時,母親在久病後終於與世長辭。

這對約翰內斯·弗里特曼是一個很大的刺激,他的痛苦持續了好久。他細細玩味著這份痛苦,沉浸在這痛苦裡面,好像某些人沉浸在歡樂里那樣。他用兒童時代千百種的回憶來滋養這種痛苦,他作為生平第一件大事使自己備嘗此種滋味。

不管生活對我們來說是不是值得稱之為「幸福」,它終究是美好的,可不是嗎?約翰內斯·弗里特曼意識到這點,因此他熱愛生活。他放棄了人們有機會可能享受到的極大幸福,卻一味只懂得享受眼前所能獲得的一些歡樂,這點誰也不了解。春日在郊外的公園裡散步,花兒的芬芳,鳥兒的歡唱——難道這些還不夠賞心悅目嗎?

我們應當懂得享受,而教育本身也無疑是傳授我們享受之道——這點他也了解,而他也受到熏陶。他愛好音樂,城裡舉行的音樂會,他每次都去聽。他漸漸學會拉小提琴,雖然聽起來怪裡怪氣,但奏得還不太糟。他為琴里發出來每個美麗柔和的樂音而沾沾自喜。他又讀了許多書,因而在相當時間內獲得了城裡沒有人比得上的文學修養。他從書本上獲悉了國內外的許多新鮮事物,能鑒賞一首詩歌富有節奏的魅力;對於一篇構思奇妙的小說中深切的主旨,他也能心領神會。咳!人們幾乎可以說,他是一位耽於享樂的鑒賞家了。

他理解到一切都值得享受,但要區別哪些經歷是「愉快」或「不愉快」,卻是愚蠢的。他心甘情願地吸取和撫育各種各樣的感受,不管是悲是喜;他甚至把不能實現的希望——也就是渴慕——也懷在心裡。他為這種感情的本身而熱愛它,而且暗暗對自己說,渴望一旦兌現,最美好的就消逝了。寧靜的春日傍晚所懷的甜蜜、痛苦和隱隱約約的憧憬和希望,不是比夏日實現的宿願更使人心醉嗎?啊,不錯,他是一位耽於享樂的鑒賞家,這位矮小的弗里特曼先生!

當然,街上那些懷著友好同情的態度向他打招呼(他一向習慣於這種禮遇)的舊相識,對這點是不了解的。他穿一件淺色的大衣,戴一頂閃閃發光的大禮帽,在街上滑稽地大搖大擺地走著——說也奇怪,他有點愛好虛榮。人們想不到這個不幸的殘廢者原來是熱愛生活的。歲月悄悄流逝,他情緒上沒有很大波動,心頭只是洋溢著一片恬淡寧靜的幸福,而這種幸福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

但弗里特曼先生的癖好和真正傾心的地方卻是劇院。他對戲劇有一種異常強烈的感受。當巨大的舞台效果或一出悲劇落得慘絕人寰的結局發生時,他小小的軀體就會激動得渾身打戰。他在城內第一流劇院里有一個固定的包廂,經常去看戲,時常跟三個姐姐一起去。母親死後,她們在老屋裡為自己和弟弟料理家務,這幢老屋現在由大家分享。

可惜她們一直沒有出嫁。她們早已到了樂天知命的年齡,因為長姐弗莉特麗克比弗里特曼少爺長十七歲。她和她妹妹杏麗埃特長得太高太瘦了些,而小姐姐菲菲卻太矮太胖,何況她說起話來身子會怪可笑地抖動,嘴角也會淌出口水來。

矮個兒弗里特曼先生對三個老姑娘倒不太關心。她們三個人休戚相關,彼此始終都是一條心。特別在她們熟人中間有人訂婚時,她們就會異口同聲帶著勁兒說,這事多麼夠味啊。

她們的弟弟在離開施利福格特先生的木行獨立營生時,他還是和姐姐們住在一起。這時他已經營起一家代辦處之類的小商行來,工作任務並不過分繁重。商行底層有幾間辦公室,只消走幾步樓梯就可用膳,因為他常常有些氣喘。

他的三十歲壽辰,是六月里一個晴朗而溫暖的夏日。午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