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知廬陵縣:走出龍場的第一程 二

正德五年(1510年)三月,王守仁甫至廬陵上任,還沒來得及燒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被廬陵百姓殺了一個下馬威:鄉民一千餘人沖入縣城,直撲縣衙,這是何等群情激奮的場面,幸而這不是造反,只是陳情請願。新任縣太爺出來安撫百姓,好不容易才從嘈雜中聽出了幾分梗概,大略是廬陵百姓不堪攤派,請知縣大人為民做主。

倉促之下,王守仁最擔心的只是鄉民們情急生變,當下唯有好言安撫,承攬下一切,待把百姓哄走,詢差役、查卷宗,真正搞清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才曉得自己接了多麼燙手的山芋。

事情的起因還要追溯到明朝的鎮守中官制度。自成祖永樂年以來,皇帝會委派心腹宦官坐鎮邊防重鎮,稱「鎮守中官」或「鎮守內官」,此例一開便一發不可收拾,至宣宗宣德年間,鎮守中官開始遍及內地,於「鎮守」之餘,肩負著搜刮土特產向皇帝進貢的重任。而到了武宗正德年間,鎮守中官簡直泛濫成災,而他們所有進貢的、揮霍的以及中飽私囊的,都來自加在百姓頭上的一重又一重的攤派。

具體辦理攤派事宜的是各地的糧長、里長。這兩個職位其實並不在正規的官僚系統里,以糧長為例,原本是由政府指派當地大戶人家充任,督繳田糧,為政府分憂。這差事原本倒也不算難做,姦猾一點的糧長甚至會超額徵收,給自己的「義務勞動」主動算一點報酬,但隨著攤派越來越多,督繳的工作也就越來越不好做了。倘若實在收不足額,糧長就必須自己補足。善男信女做這個差事只會落得傾家蕩產,於是地痞流氓漸漸填補了這個空缺。而在此時的廬陵縣,局勢尚未敗壞到這一步,糧長自己已經貼補了兩年的欠款。

但讓糧長以及廬陵百姓們最怕的是,這不是終了,只是開始,眼看這第三年又有更多的攤派,當攤派成為定製,以後誰還能有活路?這才有了前述上千人圍堵縣衙的一幕。

於情於理,蠲免已欠與將收的一切攤派才是當務之急,但維護百姓豈不意味著要與宦官作對,王守仁受過的教訓難道還算小嗎?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