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龍場悟道 十四

西漢宣帝年間,司馬遷的外孫楊惲論罪被免為庶人,幸而家底殷實,依舊不失錦衣玉食。楊惲素來桀驁不馴,既然無官一身輕,便將庶民生活過得風生水起。好友安定太守孫會宗有些看不下去,寫信勸他,說大臣凡遭廢退,就應該閉門思過,扮出一副可憐相,期待君主垂憐,也許哪天還能再得起用。

楊惲很不以為然,洋洋洒洒回了一封信,這就是被《古文觀止》收錄的西漢名文《報孫會宗書》。書信里狠狠發了一通牢騷,更為自己的高調生活狠狠做了一番辯解。不承想到了漢宣帝五鳳四年(公元前54年)發生日食——漢代是天人合一論最盛行的時代,極重日食,總有倒霉的大臣為日食負責。

楊惲的高調早為他招來了不少仇家,這時候有人藉機密告,說日食分明應在楊惲身上,都怪他遭貶之後非但不思悔過,反而盡情享受人生,文字間每懷怨望。於是楊惲入獄待罪,《報孫會宗書》的底稿作為抄家的戰利品進呈漢宣帝。正是這封書信使漢宣帝勃然大怒,將楊惲以大逆論處,施以腰斬,妻兒亦遭流放,就連孫會宗也被牽累罷官。

楊惲事件昭示著歷代官場的一大通則:只要是被貶的官員,不管你是罪有應得還是冤比竇娥,都只應該扮出認罪悔過的可憐相。一言以蔽之,態度比罪行本身重要得多。背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皇帝當然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會犯錯,皇帝當然也和普通人一樣都是要面子的,人之常情罷了,認罪悔過的扮相就是在給皇帝做面子,就算有冤情,皇帝只要有了面子,自然也就有了下台的台階,起複官員、復燃死灰也只是舉手之勞罷了。但假如被貶的官員只在意是非曲直,沒能顧全皇帝的臉面,皇帝縱然有了悔意,縱然不至於惱羞成怒,卻也找不到台階可下了。

王守仁倘若讀過楊惲的故事,就該知道自己這種逍遙自適的姿態以及廣納四方學人的講學熱情也很值得有個孫會宗來勸誡自己一番,只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湛若水那種朋友不會有孫會宗那種心思。

在集權王朝的規則下,講學的性質遠較楊惲式的奢靡嚴重,因為凡講學必然聚眾,凡聚眾就很容易形成勢力,而所講之學只要稍稍與官學不合,對抗社會安定的不穩定因素也就隱隱成型了。孔子有言:「執左道以亂政者殺,假鬼神以危人者殺。」聖人既然有這樣的訓誡,鎮壓一切異端邪說也就有了十足的道德依據。

那麼,程朱理學既屬官學,當然就是唯一正確的意識形態,一種學說倘若與程朱理學不合,當然屬於左道;左道之徒竟敢聚眾講學,這不但會動搖國本,更會動搖千百年的倫理根基。於是,思州地方官當仁不讓,派遣使者直趨龍場驛,狠狠訓斥王守仁這個既不識時務又膽大包天的傢伙,一場平地波瀾陡生於眉睫之前。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