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正德伊始:劉瑾的勝利 四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在古人眼裡,政治的優劣無非取決於君子、小人的勢力消長。武宗皇帝才剛剛執政,就已經很能夠「親小人,遠賢臣」了,那麼廷臣的當務之急便只有「清君側」這一件事了。

廷臣與宦官一攻一守,誰能取勝只取決於誰能得到皇帝的歡心。

當初明太祖朱元璋創下了高度集權的政治格局,明成祖朱棣又做了一番強化,以至於皇帝只要足夠堅決,他的心意便幾乎可以左右一切。之前的憲宗、孝宗很少有心意堅決的時候,但武宗偏偏精力旺盛、頑劣過人,只要決心做一件事,任誰都攔不住他。

這一次廷臣和「八虎」斗得你死我活,武宗終於發了狠,一夜之間便使形勢逆轉:「八虎」不但未被治罪,劉瑾反而接掌了司禮監,其餘「七虎」各有升遷,宮中所有緊要職位盡入其手,三位顧命大臣中反「八虎」最力的劉健、謝遷被迫致仕,只剩下一個立場溫和的李東陽擺擺門面。

武宗倒也振振有詞,公開講話說:「憑什麼說天下之事都是宦官弄壞的?文官也只有十之三四是好的,其餘不也是壞的?」這話其實很有見地,文官和宦官一樣有好有壞,只不過宦官一直受到主流社會的歧視,要麼覺得他們身體殘缺,有違孝道;要麼鄙夷他們文化水平低,沒受過聖賢書的熏陶;要麼嫌棄他們是服務行業的,只是端茶倒水、供人使喚的小廝,最多也只算是高級奴僕罷了。何況史書是文人寫的,倘若宦官也能以自己的視角編撰一部史書,宦官很可能比文官更有光彩呢。就武宗本人而言,他從小便與劉瑾等人玩在一起,雖不曾共苦卻每每同甘,這些佞幸不啻於兄弟手足,既親昵又知根知底,而那一個個板著面孔的大臣才是新近結識的陌生人,天知道他們究竟有何居心,難道他們就不曉得疏不間親的道理嗎?

但是,在孝宗時代被優容慣了的文官並不甘心就這樣落敗,北京、南京的奏章前呼後應,造出了極大的輿論勢力。在如此強大的輿論攻勢下,就算是皇帝,也應該有幾分顧忌吧?

明朝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南京成為留都,保留下一套完整的中央政府。南京政府基本被用來安置閑官,但在國家大事上,南北兩京的言官每每互相聲援,製造輿論壓力。正德元年(1506年)十一月,南京戶科給事中戴銑等二十一人上疏請留劉健、謝遷,得到的回應卻是劉瑾新官上任之後的第一把火。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