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殺人無罪,報仇有理 (三)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過分報怨

——從趙娥親案、康買得案和陽球滅門案看《公羊傳》的復仇大義

——愛德華·泰勒的人類學解釋

東漢末年,在甘肅酒泉發生過一起極著名的謀殺案。好幾部文獻里對這件事都有記載,內容有詳有略。略的比如《三國志》,只交代了一個梗概,總共幾十個字而已,可要說詳的,皇甫謐的《列女傳》簡直把這件事寫成了一篇短篇小說。那麼,為了照顧本文的可讀性,我就說說《列女傳》的版本好了。

事情以殺人開始,以死人為過程,最終又以殺人結束。這雖然只是個老百姓身邊的故事,卻在天災人禍中先後死了好幾口子,頗有幾分戾氣。

第一名死者名叫趙君安,他是被同縣的老鄉李壽所殺。這事一出,趙家的人當然不幹了。要說趙家也算得上人多勢眾,趙君安一共有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名叫趙娥親,此時已為人母,就算是外姓人了,可那三個兒子哪一個都不是好惹的,立志為父報仇,非要讓李壽血債血償不可,把那李壽搞得提心弔膽。可說來也巧,也許是老天爺保佑,偏在這個時候鬧了一場瘟疫,等瘟疫一過,奇事出現:殺人兇手李壽毫髮無傷,可趙君安的三個兒子卻死了個乾淨。

趙家這就等於絕了戶,男丁全死光了,只一個女兒這會兒也算外姓人了。李壽後顧無憂,禁不住挑大指讚歎老天爺的好眼神。喜事總該慶祝一下,李壽大擺筵席宴請宗族親屬,席間樂呵呵地對大家說:「趙家現在只剩下婦女兒童啦,再沒什麼可怕的啦!」

這話很快就傳到了趙娥親的耳朵里,趙姑娘愴然流淚,恨恨地說:「李壽,你小子等著,我非得親手宰了你不可!」

為父報仇的重任壓在了趙娥親一個弱女子的肩上。趙娥親著手準備,上街買了把快刀,沒事就在家裡磨刀。一個縣城沒有多大,這消息很快就被李壽知道了。李壽再不敢大意,心想:「別看趙家只剩下婦女兒童,可俗話說的好,婦女能頂半邊天,我還是小心為上!」從此,李壽出門一定帶刀騎馬,再不敢有絲毫怠慢,瘟疫之前那種提心弔膽的感覺又回來了。

就這樣過去了好幾年,李壽還照舊帶刀騎馬,趙娥親也還照舊在夜裡磨刀——這麼多年磨下來,就算是青龍偃月刀也得被磨成小片兒刀了。鄰居們開始笑話趙娥親了,是呀,女流之輩,難道還真能提刀殺人不成,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

冷言冷語比冷風還要刺骨,但趙娥親也不分辯,只是默默地咬著牙、發著狠:「你們就等著瞧吧。」

再長的等待也是有終點的,大對決終於就要發生了。在這裡,《列女傳》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古龍式的場景:那是光和二年二月,上旬里的一天……

天。

冷天。

冷的天上掛著白的太陽。

這是西北甘肅,是冷風、黃沙和雙旗鎮刀客的老家。

在都亭近處,趙娥親懷揣利刃,乘鹿車,靜靜守候。而就在路的盡頭,李壽快馬輕刀,越來越近了……

還得說皇甫謐厲害,這段描寫比親眼看見的都真:趙娥親是怎麼動作的,李壽又是怎麼反應的,比武俠小說還要熱鬧。接著,在一場激戰之後,李壽受傷落馬,正掉在路邊的溝里。趙娥親緊追不捨,揮刀再砍,眼看著李壽逃不過了,可這刀卻不知道砍在了什麼地方,竟然斷掉了。就在這電光火石的一瞬間,趙娥親突然想起了無名刺殺秦始皇的策略——看電影不是白看的,趙姑娘把斷刀一扔,撲上去就搶李壽的腰刀。也得說趙娥親的出招夠快,從開始伏擊直到現在,李壽被逼得連拔刀的工夫都沒有,自己的佩刀還在腰間沒出鞘呢。

李壽也急眼了,連忙護住佩刀,緊接著大喝一聲,一個燕子三抄水,又一個細胸巧翻雲,再接一個梯雲縱,從溝里跳了起來。生死就在一線間!

真要等李壽站穩腳跟,再把刀拔出來,赤手空拳的趙娥親是說什麼也敵不過的。奪刀不成的趙姑娘在最後關頭使出了壓箱底兒的絕技——這就得讀皇甫謐的原文才能感受到那種異乎尋常的震撼:趙娥親「挺身奮手,左抵其額,右樁其喉,反覆盤旋」,——這就是說,趙娥親硬是用一雙女人的巧手把李壽這個大男人的腦袋給擰斷了!

斃敵之後,趙娥親隨即砍下李壽的人頭,提著它去衙門自首。這一路上,趙姑娘步態從容,神情不改,哪有一點點弱女子殺人之後的驚惶失措。地方長官面對此情此景,也不由得深受感動,不忍心治趙娥親的罪,寧願掛冠辭職,也執意要放趙娥親回家。

這真是個有人情味兒的地方官啊。趙娥親卻不領情,說自己殺了人就該領受國法。就這樣,任憑長官怎麼勸,她就是賴在衙門不走。(看來人還是要多讀書的,趙姑娘如果讀過《周禮》,就應該聽從長官這位「調人」的調解,逃走也就是了。)

這消息一傳出來,「鄉人聞之,傾城奔往,觀者如堵焉,莫不為之悲喜慷慨嗟嘆也」,各大論壇一連多日全是關於趙娥親殺李壽案的網友評論,就算實名制和敏感詞的限制也擋不住大家發表意見的熱情。這案子實在是社會影響太大了,趙娥親的遭遇也實在讓人敬佩和感動。後來,官方附和民意,甘肅一帶的高級長官們一同向中央上表,聯名表彰趙娥親的大無畏精神。事情的結果還算喜人:趙娥親不但沒被治罪,反而被「刊石立碑,顯其門閭」,被朝廷樹為活典型,成了大家學習的好榜樣。——看看,同樣是「刊石立碑,顯其門閭」,趙娥親這塊碑比之徐元慶的碑可是大不一樣的,比之後世那些貞潔牌坊就更不可同日而語了。

這件事還有後話,連帶交代一下。趙娥親不是有個兒子么,這兒子有名有姓,叫做龐淯。母親英雄兒好漢,龐淯在長大成人以後大有其母風範,幾次三番在生死關頭捨生取義,是一位響噹噹的英雄豪傑,這大概就要歸功於母親的「身教」吧。更加值得欣慰的是,龐淯也像她母親一樣,雖然一度也曾因大義所在而把自己置之死地,卻幸而有驚無險,最後落得善終。——好人有好報的例子不多,龐淯得算一個。

兩漢時期,這類血親復仇的事件屢見記載,對於報仇者,官府通常都是網開一面的(像趙娥親的例子,官府不但赦免其罪,而且立碑表彰),民間也全是一片讚譽之聲,這就是當時的風氣。我們現代人想像古人,常常以為儒家思想把古人們熏陶得都有以德報怨之風, 其中虛偽之徒甚至示德於人來博取名聲。其實,漢朝風氣不但絕非如此,反倒很有幾分俠氣,正所謂「一飯之恩必償,睚眥之仇必報」,儒家講《春秋》的復仇精神,這是我們現代人不容易想見的。

甚至,不但血親復仇「以直報怨」受到嘉許,就算「以過分報怨」、搞過了火,這也不算什麼。——東漢有個叫陽球的,因為媽媽受了郡吏的侮辱,他便糾結了幾十個古惑仔,一股腦殺光了那郡吏全家。而這位陽球,這位滅門慘案的製造者,不但並未受到法律追究,還甚而從此成名!而更加駭人的是,陽球後來居然還被舉薦為孝廉!看來孝廉可不都是善男信女哦。

陽球的這種作風和當時社會的這種反應甚至還能得到法律的部分支持。東漢有一個不長的時期里曾經頒布過一部《輕侮法》,內容大體是:如果因為爸爸受了別人的侮辱,兒子殺死了這個侮辱爸爸的人,兒子可以免除死罪。——這可就不僅僅是「禮」的說法了,而是國家法典的明文規定。

夠狠吧?徐元慶、梁悅、趙娥親他們都是因為爸爸被殺,這才去殺人報仇,而西漢這部《輕侮法》卻暗示大家:別說爸爸被殺,就算爸爸僅僅受了一些窩囊氣,做兒子的也應該去殺人來給爸爸出氣!放手去殺吧,殺了人也不會被判死刑的!

那麼,這部駭人聽聞的《輕侮法》的立法精神是從哪兒來的呢?——很可能還是那部《公羊傳》。

我們看看《公羊傳·隱公十一年》:

《春秋經》:

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公羊傳》:

何以不書葬?隱之也。

何隱爾?弒也。

弒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討賊,非臣也。不復仇,非子也。」

先是《春秋經》說魯隱公死了,然後《公羊傳》來解釋。《公羊傳》的文體很是有趣,是自問自答式的,而且問題和答案還是逐步遞進的。這一段按現代習慣翻譯過來就是:

Q:魯隱公死了,按規矩《春秋經》應該記一下他的下葬呀,可為什麼沒記呢?

A:這是因為有所隱晦啊。

Q:啊?有秘密哦?!什麼秘密啊?悄悄告訴我,我保證不告訴別人!

A:◎#¥%……※×

Q:嗯?!——你說什麼呢?

A:不好意思,因為有所隱晦,所以有好幾個敏感詞,搞得我好幾次都發不上去。嗯,好啦,現在調整後重發:因為魯隱公是被魯+桓+公murder而死的,可大臣們卻nobody reveheir de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