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說法 十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我修。般若無形相,智慧性即是。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梵音,唐言彼岸到。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是於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永長流,即名到彼岸,故名波羅蜜。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當念時有妄,有妄即非真性;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

善知識!即煩惱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第一!無住無去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將大智慧到彼岸,打破五陰煩惱塵勞。最尊最上第一,贊最上乘法,修行定成佛。無去無住無來,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諸佛從中,變三毒為戒定慧。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中出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般若常在,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莫起誑妄,即自是真如性。用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羅蜜行。但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卷,即得見性,入般若三昧。當知此人功德無量,經中分明讚歎,不能具說。

此是最上乘法,為大智上根人說。小根智人若聞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龍,若下大雨,雨於閻浮提,如漂草葉;若下大雨,雨放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

譬如其雨水,不從無有,元是龍王於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眾流卻入大海,海納眾水,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小根之人,聞說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自小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之人亦無差別,因何聞法即不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無能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有迷心,外修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人。聞其頓教,不信外修,但於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眾生,當時盡悟。猶如大海納於眾流,小水、大水合為一體,即是見性,內外不住,來去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

心修此行,即與《般若波羅蜜經》本無差別。一切經書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無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故,智為大人。迷人問於智者,智人與愚人說法,令使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心開,與大智人無別。

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本源自性清凈。識心見性,自成佛道。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慧能繼續解釋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什麼是般若呢?就是智慧。無論何時,自己的一切心念都遠離愚昧,永遠表現出智慧,這就叫修習般若正行。哪怕只有一個愚昧的念頭出現,般若就會斷絕;如果有一個智慧的念頭出現,般若就會產生。總有些人自心常常處在愚昧的狀態卻自稱修習般若,好像般若是外在的什麼東西,其實呢,般若沒有形象,人的智慧本心就是般若。

「什麼叫波羅蜜呢?這是梵文的音譯,漢語的意思叫『到彼岸』,也就是『脫離生死輪迴』的意思。怎樣才能到彼岸、才能脫離生死輪迴呢?如果一個人對外界事物有所執著,就會生起生滅之心,就像水的波浪拍岸,永遠停留在此岸;如果自心能夠遠離外物、不執著於外物,就像河水永遠在奔流,這就是『到彼岸』。

「愚昧的人只會口頭念佛,智者則善於內心體認。愚昧的人在念佛的時候,心中必然存在某種執著,一有執著也就離佛遠了。只有一切心念都合於般若才是真正的念佛。各位,你們要體認自心的般若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們就永遠只是凡夫俗子,永遠擺脫不了生死輪迴。般若境界並不難達到,只要心中有一個念頭契合般若境界,這一刻你就是佛。」

河流的比喻頗有一些詩意。我們的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應該像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水,既不為岸邊最美麗的風景停留,也不為河底最難纏的水草駐足,永遠是自然而然,奔流而去,縱然被石頭擊起水花,這水花也只是應境而起、過境而滅。如果你的心念也能像這樣的一條河水一樣,你就可以擺脫生死輪迴,徹底從苦難的人世間解脫出去。

這樣很難嗎?按慧能的說法是一點都不難的,因為我們的心本來就是河流,只不過我們整日整夜地忙於樹堤立壩,忙於攔河蓄水,忙於圍河造田,於是我們離世間越近,離佛越遠,於是我們離苦難越近,離解脫越遠。

因為念佛而生起的執著又是什麼樣子呢?就像我們努力使一條河流向大海,為了這個目的,我們不辭勞苦地忙於樹堤立壩,忙於攔河蓄水,殊不知這正是南轅北轍。只要我們可以放棄執念,只要我們可以順其自然,河水便會「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

慧能講得很動聽,但為什麼他這個理念終於無法流行,因為他的目標還是印度傳統佛學的目標,是要脫離生死輪迴,而這與中國強大的現實主義是不合拍的。大家念佛、拜佛,有哪一個心中沒有執念呢?就算不是為了升官發財、消災祈福,至少也是為了給不平衡的心理找些平衡,為了有一個更好的心態來面對這個險惡的人生,為了能在受傷的時候有一處心靈港灣。所以慧能面臨著這樣一個難以調解的矛盾:樂天知命的人不會有多少參禪修佛的慾望,現實主義的芸芸眾生之所以會參禪修佛無不是為了心中的「有所求」,也就是「有所執著」。於是,前者最有可能修成正果卻沒必要修佛,後者渴望修佛卻沒可能修成正果。

況且,別看頓悟之說聽起來簡單,在分類上它是該被歸入般若解脫一類法門的,也就是說,它是讓你「明白了」才達到正果,而要想明白就必然得動腦筋,一要動腦筋就馬上站到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上。大眾心理喜歡接受結論,而懶于思考問題;喜歡接受強權領導,而怯於自己當家作主,喜歡推卸責任,不敢為自己的一切選擇負責。從此而來的另一個推論是:很多人信佛是給自己找靠山的,他們並不想自己能修行成什麼什麼樣子,只是覺得身後有一大群佛爺、菩薩、羅漢作靠山,心裡比較塌實而已。所以在宗教史上,他力信仰永遠大大強於自力信仰,慧能讓大家向自心求佛,讓大家修佛靠自己,這也是違背大眾心理的一種思想,所以發展不了多久就必然要遭到世俗化的修正。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歷史洪流。

慧能說:「各位,煩惱也就是菩提。如果前一個心念是迷妄的,那他就是凡夫俗子;如果後一個心念是覺悟的,那他就是佛。」

慧能的意思是:凡夫與佛只在一念之間。煩惱即菩提也是這個道理,心還是那顆心,煩惱和菩提也只是一念之間的差距而已。對這一點我們前邊已經講過一些,慧能後文還會再講。

慧能一再給大家講頓悟成佛不是夢,聽上去也很有道理,不過這樣的佛肯定距離人民群眾的嚮往太遠——只不過是覺悟了而已,一點神通都沒有。但原始佛教里的佛陀就是這個樣子的,所謂燒出來的舍利也不過是火化技術不發達而留下來的遺骨罷了,並不像現在一些高僧們的舍利那樣光芒萬丈、變化無窮。慧能這個革命者這回倒有點兒回歸傳統了。

慧能接著作總結:「各位,所謂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最尊貴的,是至高無上的,是第一位的,它的特點是無住、無去、無來,而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諸佛都是從這裡產生的。為什麼說它是最尊貴的、至高無上的、第一位的呢?因為運用摩訶般若波羅蜜,就能破除五蘊中的一切煩惱;如果各位能讚頌這一最上乘的佛法並依此修行,就一定能夠成佛。所謂無住、無去、無來,這就是集定與慧於一身,不為一切事物所染著。三世諸佛正是通過摩訶般若波羅蜜才把貪、嗔、痴這三毒變成了戒、定、慧三學的。」

這段話,如果你是個修行者,應該天天誦讀,以堅定信心;如果你只是想了解一下,那就別太當真。佛教各種派別儘是這樣的話,誰都說自己才是最高法門,是最尊貴的、至高無上的、第一位的。

《壇經》接下來的內容很多都是車軲轆話來回說,我這裡就避免重複,擇其要點了。

慧能說:「誰要想掌握終極真理,就應該直接修習般若波羅蜜法,只要把《金剛經》的精神領會好了,就可以認識到自身的佛性,進入般若三昧的境界,功德無可限量。」——慧能在這裡明確地捧出了 《金剛經》為終極經典,和達摩以來的楞伽師風格愈行愈遠了。

慧能接著說:「這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