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說法 五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已來,頓漸皆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何名為無相?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不念。無住者,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是無相。但能離相,性體清凈,是以無相為體。

於一切境上不染,名為無念。於自念上離境,不於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斷即死,別處受生。學道者用心,若不識法意,自錯尚可,更勸他人迷;不自見迷,又謗經法。是以立無念為宗。

即緣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念從此而生。然此教門立無念為宗,世人離見,不起於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

無者無何事?念者何物?無者,離二相諸塵勞。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性起念,雖即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維摩經》云: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

慧能說:「各位,我講的這套佛法,從始祖傳授以來,無論頓修還是漸修,核心綱領都是以下這三條: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所謂無相,就是接觸周圍的事物卻不執著於這些事物;所謂無念,就是既有各種心念生起卻不執著於這些心念;所謂無住,是說人本來的心念就是遷流不息的。」

簡單理解,無相就是不執著於客觀世界,無念就是不執著於主觀心念,無住就是描述人類心理活動的特性。慧能接下來便對這「三無」真諦作更詳細的闡釋,先解釋什麼是無住:「前一刻的心念、現在的心念、下一刻的心念,永遠流轉不停。一旦心念停頓下來了,佛性也就脫離了人的肉身,成佛就沒有可能了。所以,要讓我們的一切心念自然流轉,不能讓它們停頓、中斷。如果有一個心念停頓下來,所有的心念也會跟著停頓下來,這就叫做束縛。如果對一切事物都不執著,每一個心念都流轉不息,這就不會產生束縛了。以上所說,就是以無住為本的道理。」

我們想像一下自己的心理活動的特徵,確實是遷流不息的,以至於文學作品中還專門有一個「意識流」的說法。典型的意識流寫作方式還真是非常符合慧能所說的這個無住:心裡並沒有什麼故事的大綱、文章的構架,只有桌子上的一沓紙、一支筆,不用任何思考,只是即使捕捉下腦子裡閃過的任何一個念頭。

我們可以看看「垮掉的一代」中的經典,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的寫作過程:「從1951 年4 月2 日到22 日,20 天的時間裡,傑克用一部打字機和一卷 120 英尺長的列印紙完成了《在路上》。在那些日子裡,傑克的房間里除了打字的聲音以外,就只剩下半空中飛揚的情緒和思想。在紐約初春的天氣里,傑克卻寫得汗流浹背,以至於不得不把三條T 恤輪流換著穿。寫作在那時彷彿成了一個體力活兒,如果不是因為年輕,如果不是旺盛的生命力和荷爾蒙,也許根本就不會有《在路上》這本書。而最初的版本是沒有標點的,整本書只有一段,那裡面,宣洩著一條激情的湍流……」

如果我們能找來一本初版的《在路上》,也許就能夠從中感受到念念不住的精髓。但問題是,即便是凱魯亞克本人,這種精神狀態又能夠持續多久呢?至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們,日子寬裕點兒的人早晨一睜眼,就看到二十年的房屋貸款正從天花板上壓著自己;日子緊一點兒的人早晨一睜眼,就想到豬肉又漲價了,雞蛋又漲價了,發愁半天,只希望糧食不會漲價,如果糧食再漲價了,就只能希望棺材不要漲價了。

對於我們凡夫俗子來說,總會有「心裡有事兒放不下」的時候,這就是執著,就是束縛。可難道高僧大德們就真能擺脫執著、擺脫束縛嗎?想想慧能逃命的時候,心裡應該也會時刻惦記著「可千萬別被他們抓到」吧?

慧能解釋無相,說:「各位,能夠脫離外界事物的相狀就是無相。如果對外界事物不生執著,那麼自性就會明白清澈,這就是以無相為本的道理。」

關於無相,慧能是針對客觀世界來說的,山河大地、金錢美女、房屋貸款、豬肉雞蛋、柴米油鹽,凡此種種都不要執著,有也好,沒也好,隨它去。往深些說,這是要人消弭主觀與客觀的界限,不要把外物與自我對立起來,物我一體,物我兩忘。禪宗語錄里有個看山看水三個階段的著名說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為什麼第一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呢?如果按慧能禪法來理解,這就是把主觀和客觀對立起來了,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山和水都是客觀存在的風景,我則是那個站在山前水畔欣賞風景的人——這樣一個場面如果按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說法,就是「有我之境」。

到了第二階段,為什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呢?因為聽了慧能的重要講話之後,主觀與客觀的界限已經消弭不見了,山和水不再作為客觀存在的風景而對立於我這個欣賞風景的人,山、水、我,三者變得圓融起來,我看山水就好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去看大海里的另外兩滴水,我們其實都是在大海裡邊合而為一的,並不存在「一滴水」的形態,而只有「一片大海」——按照王國維的說法,這就是「無我之境」。

當然,這道理放在王國維那裡就更容易理解,因為王國維的話是局限在美學範疇里的,而如果把這個道理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好像理解起來就難了。比如,你已經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狀態,與大自然客觀世界合而為一,雖然眼前有一口水井,但你已經到達「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消弭了你的主觀自我與客觀水井之間的界限,從從容容一步踏了進去……

所以我們還需要達到第三個階段才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慧能接下來解釋無念:「心念不為外物所染,這就叫做無念。心念活動應該遠離外物,不因外物而生起。但這並不是要你什麼都不去想,因為只要有一念中斷,這個人也就不復存在了,識神就會到別處轉生去了,仍然脫離不了生死輪迴。修行之人千萬要注意這一點,這是佛法的關鍵,不要搞錯了。拿這種錯誤認識誤導別人那就更不該了,不但自己愚昧無知,還誹謗了佛法和佛經,千萬不要哦!愚昧之人往往因為外物而觸動心念,在心念上產生出各種錯誤的見解,世間的所有煩惱執著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所以我教給大家的,是要以無念為宗旨。

「那麼,我們應該遠離一切事物而使自己不生出任何心念嗎?——即便真是這樣,也是做不到的。其實,無念的意思並不是『沒有心念』。所謂『無』,並不是『沒有』的意思,而是指超越有無、是非、內外這些二元對立的觀念,不要把它們看成對立的,而要看成統一的,還要擺脫塵世間各種煩惱雜念。真如是心念之體,心念是真如之用,所以,從真如自性上生起的念頭雖然也會有感受、知覺的出現,但不會被外物所污染,真如本性永遠是自由自在的。《維摩經》說:『向外善於區分外物相狀,向內永遠守住真如佛性。』」

慧能這裡一再聲明:「無」不等於「沒有」。一個人哪能沒有任何心理活動呢,除非是死人,如果人有不滅的靈魂的話,人死以後靈魂離開肉體,到別處投胎轉世,依然擺不脫輪迴苦海——所以慧能說「只要有一念中斷,這個人也就不復存在了,識神就會到別處轉生去了,仍然脫離不了生死輪迴」——識神大約相當於不滅的靈魂,但這裡很難判斷慧能這是比喻的說法還是真的相信靈魂不滅。如果當真的話,看來他仍然贊同佛教的修行目的就是擺脫輪迴。

這就只好不作深究了,但「無」不等於「沒有」這確是慧能的一個重點所在。無論如何,一個活人是不可能「沒有」心理活動的,就算是睡著了,大腦也在活動,所以慧能的「無」是「無差別」的意思,也就是超越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這樣的二元對立觀念。

二元對立觀念確實是我們凡夫俗子們最常見、也最習以為常的一種思維方式,而我們要知道,即便正方被證明為錯,並不意味著反方一定就對,而且,世界上不一定只有正與反這兩個選擇。

常見的例子是:張三抵制日貨,李四評價說:「張三很愛國。」——但反日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愛國主義者,他也可以是一個國際主義者或者博愛分子。

張三說:「中醫不好。」李四質問道:「難道西醫就好嗎?」——張三其實只表達了「中醫不好」,他既可能認為西醫更不好,也可能完全不了解西醫而無從發表看法。

張三說:「歷代很多專家對《春秋》的解釋在史實上未必站得住腳。」李四質問道:「難道《聖經》和《荷馬史詩》就禁得起史實考據嗎?」——張三也許認為《聖經》和《荷馬史詩》更禁不起史實考據,也許對《聖經》和《荷馬史詩》毫無了解,他在表達對《春秋》的這個看法的時候並沒有同時表達出對《聖經》和《荷馬史詩》的任何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