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中王國時代 進一步閱讀建議

在下文中,我列出了一些有關本書所討論的那個時期的法國知識分子的更為重要的或有用的學術著作。圍繞這一主題有大量的文獻,不僅由於其內在的價值,還因為知識分子對其自身以及他人的吸引力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我並沒有試圖對二手資料進行一個全面的整理,也沒有過多地討論我所使用的一手文獻,這兩者本身就需要一整本書的篇幅。相反,我將自己限定在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法文與英文的材料。那些想要就有關主題進一步加深閱讀的讀者,可以參考本書的註解以及帕斯卡爾·奧里與讓-弗朗索瓦·西里內利的《法國知識分子,自德雷福斯事件至今》[Pascal Ory and Jean-François Sirinelli, Les Intellectuels en France, de Ɩ''affaire Dreyfus à nos jours(Paris, 1986)]的「文獻說明」。有關本書並未涉及的1956年至今的左派知識分子的詳盡的研究成果目錄,參見托尼·朱特《馬克思主義和法國左派》[Tony Judt, Marxism and the French Left(New York, 1986)]以及蘇尼爾·基爾納尼《法國左派知識分子的衰落,1945—1985》[Sunil Khilnani, The Dee of the Intellectual Left in France, 1945—1985(Cambridge, Mass., forthing)]的參考文獻。

有關我們的時代知識分子公共角色以及由文人和藝術家參與社會和政治運動所引起的道德困境問題的綜述,參見菲利普·里夫所編的《論知識分子》[Philip Rieff, ed., On Intellectuals(New York, 1969)],尤其是內特爾的文章,《觀念、知識分子和異議的結構》(J. P. l, 「Ideas, Intellectuals, and Structures of Dissent」);布魯斯·梅茲利什,《革命苦行者》[Bruce Mazlish, The Revolutionary Ascetiew York, 1976)];劉易斯·科塞,《觀念的人:一種社會學的視角》[Lewis Coser, Men of Ideas: A Sociologist''s View(New York, 1965)];以及愛德華·希爾斯,《知識分子與權力》[Edward Shils,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Powers and Other Essays(Chicago, 1972)]。有關知識分子的觀點與行為的不無裨益的研究,參見保羅·霍蘭德,《政治朝聖者:西歐知識分子的蘇聯、中國、古巴之行,1928—1978》[Paul Hollander, Political Pilgrims: Travels of Western Intellectuals to the Soviet Union, a, and Cuba, 1928——1978(Oxford, 1981)];詹姆斯·威爾金森,《歐洲的知識分子抵抗運動》[James Wilkinson, The Intellectual Resistan Europe(Cambridge, Mass., 1981)];戴維·考特,《共產黨的同路人:啟蒙附言》[David Caute, The Fellow Travellers: A Postscript to the Enlighte(New York, 1973)];斯坦利·溫特勞布,《最後的大業:知識分子與西班牙內戰》[Stanley Weintraub, The Last Great Cause: The Intellectuals and the Spanish Civil War(London, 1968)];以及阿利斯泰爾·漢密爾頓,《法西斯主義的誘惑:知識分子與法西斯主義研究,1919—1945》[Alistair Hamilton, The Appeal of Fascism: A Study of Intellectuals and Fascism, 1919—1945(New York, 1971)]。對於一大批經歷過「一戰」的歐洲知識分子的廣泛討論,參見羅伯特·沃爾,《1914年的一代》[Robert Wohl, The Geion of 1914(Cambridge, Mass., 1979)]。

除了上述奧里與西里內利的概要式的以及相當引人入勝的研究以外,還可參見斯圖爾特·休斯,《意識與社會:歐洲社會思想的重新定位,1890—1930》[H. Stuart Hughes,sciousness and Society: The Re-orientation of European Social Thought, 1890——1930(New York, 1958)],與《阻塞的道路:絕望淚水中的法國社會思想,1930—1960》[The Obstructed Path: French Social Thought iears of Desperation, 1930——1960(New York, 1968)]。遺憾的是,兩部中的後一部作品,儘管是法國研究的專著,卻不如上一部出色。有關戰後法國知識分子與政治,目前最好的綜合性研究,是阿麗亞娜·舍貝爾·達波洛尼亞的《法國知識分子政治史,1944—1954》[Ariane Chebel dʼAppollonia, Histoire politique des intellectuels en France, 1944——1954, 2 vols.(Brussels, 1991)]。與文學相關的研究,參見約翰·洛,《法國的作家與公眾:從中世紀到當代》[John Lough, Writer and Publi Franc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Day(Oxford, 1978)]。一種生動但卻總體上可靠的關於巴黎知識分子世界的闡述,可參見赫伯特·洛特曼,《左岸》[Herbert Lottman, The Left Bank(London, 1982)]。對法國現代知識分子共同體早年歲月的更加學院派的分析,參見克里斯托弗·夏爾,《「知識分子」的誕生:1880—1900》[Christophe Charle, Naissance des「intellectuels」: 1880——1900(Paris, 1990)];以及安托萬·孔帕尼翁,《文人的第三共和國》[Antoine pagnon,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des lettres(Paris, 1985)];並且,保羅·貝納通的更為細緻的研究也值得關注,《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Paul Beon, Histoire des mots: 「Culture」et「civilisation」(Paris, 1975)]。有關精英培育機構與孵化他們的知識分子共同體之間的緊密關係,參見羅伯特·J·史密斯,《巴黎高師與第三共和國》[Robert J. Smith, The 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and the Third Republic(Albany, 1982)];以及讓-弗朗索瓦·西里內利,《一代知識分子:兩次大戰間高師的文科預備班學生與師範生》[JeanFrançoi s Si rine l li, Gén éra tion in te l le c tue l le: K hâ g neu x e t no r ma lien s dan s Ɩ''entre-deux-guerres(Paris, 1988)],儘管後者困擾於對這一稱呼的組織理念的過度熱衷。

近期有關現代法國的知識分子狀況問題的討論中,下述文獻值得關註:弗朗索瓦·布里科,《操弄意識形態:論知識分子與民主熱情》[Fran.ois Bourricaud, Le Bricolage idéologique: Essai sur les intellectuels et les passions démocratiques(Paris, 1980)];讓·貝爾基爾,《知識分子與權力》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