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十六章 尾聲

1918年12月4日,一艘郵輪滿載著參加巴黎和會的美國代表團從紐約港起航,他們將橫越大西洋前往戰火剛熄滅的歐洲。帶領美國代表團的是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是美國總統歷史上第一次親自帶領美國外交代表團前往歐洲參加一個曠日持久的國際會議。在巴黎和會前夕,威爾遜提出了他那著名的「十四點原則」。

19世紀末,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大國,強大的經濟實力促使從此之後的美國總統開始重新審視與世界的關係,要求美國領導世界的願望日益強烈,美國參戰的最大目的便是企圖取得對世界的領導地位。美國試圖利用沙皇俄國的崩潰、英法協約國集團和德奧同盟國集團在戰場上兩敗俱傷的形勢,迫使其在戰後按照美國的意願重建世界秩序,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十四點計畫」應運而生。十四點和平原則由威爾遜於1918年1月提出,內容包括:廢止秘密外交,海洋自由航行,廢除關稅壁壘,裁減軍備,設立國際和平機構,民族自決,公正解決殖民地問題,允許奧匈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各民族獨立,建立一個有出海口的獨立波蘭,共同保證大小國家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等等。

威爾遜為了反對英、法、俄撇開美國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對秘密外交;為了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主張海上自由;為了確立美國的商業霸權,要求廢除經濟壁壘;在歡迎俄國進入「自由」國家社會的招牌下,反對蘇維埃政權;以同等重視殖民地人民與帝國主義的要求來否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以「自治」為名反對前奧斯曼帝國內的阿拉伯民族的獨立;把美國的戰爭目標說成是「維護世界生活中的和平與正義」。

戰爭時期各個協約國時時宣布它們的戰爭目標,在1918年嚴峻的1月,英國和美國都找機會以最合理的詞語重申其觀點。特別是在1月8日威爾遜總統向國會發表了演講,其中提到了十四點,他認為這十四點可以指引美國人走向他們渴望達到的目的,並把這個計畫作為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綱領及戰後世界的藍圖。「十四點」表面上標榜「民族自決」,反對「秘密外交」,倡導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實際上是美國企圖利用戰爭中增長的實力,削弱競爭對手英、法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敵視蘇俄、反對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立場。「十四點原則」出台以後,曾受到了世界上許多進步人士的歡迎,對於當時的世界來說,「民族自決」、「公道處理殖民地問題」、「建立國際組織維護世界和平」等主張確實具有針砭時弊的作用,所以,威爾遜那套美麗動人的聲明一度吸引了不少人。在中國,威爾遜的聲明也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許多進步人士對此深表贊同並持歡迎的態度,連陳獨秀都表示威爾遜的主張「都算光明正大,可算得現在世界上第一個好人」。

不過,威爾遜在勸說協約國各國政府接受他提出的「十四點」方面還是遇到了困難,法國人要求德國保證支付戰爭賠款;英國人否決了公海自由,他們作戰就是為保持其對海上的控制。德國人請求停戰,他們認為,和約將會在「十四點」的基礎上擬訂出來,戰勝國將會以較溫和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一個新的民主德國一定會重新出現在世界上,獲得應有的地位。可是真當德國提出要在「十四點」的基礎上籤訂停戰協定時,自認為勝券在握的威爾遜突然變臉了,他巧妙地使用拖延的手法,宣布「為維持美國及其盟國目前的軍事優勢,必須有絕對令人滿意的保護和保證措施」,否則就不可能停戰。停戰條件必須由協約國軍司令官決定,在德國自行解除其全部能再次發動戰爭的力量以前絕不能討論和平,德國人是否完全解除了防禦能力要由戰勝國來辨別和判斷。與敵方進行的這些談判佔用了一個月,這使得整個戰線又大規模連續戰鬥了一個月。但威爾遜的第一條原則「杜絕秘密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就無法做到。從1919年3月的最後一周開始,巴黎和會的主要問題就在四個人之間進行解決,那就是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義大利總理奧蘭多。且不要說其他參與國的代表們,連巴黎的新聞媒體都抱怨和會透明度太低,簡直就像「一個用黑漆包裹的大篷車」。所謂的「杜絕秘密外交」成了一句諷刺語。

1918年8月,德國在戰敗前夕向美國提出願在「十四點」基礎上和談,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點」為和談基礎。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英、法操縱會議進程,所議定的和約條款大多不符合「十四點」的初衷,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就以嘲諷的口吻說道:「他對歐洲一無所知,他以為按照公式和十四點原則,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上帝也只提出十誡而已,威爾遜卻謙遜地要把十四點強加於我們,最空洞的十四條戒律!」而在巴黎和會上所新創立的國際聯盟也成為推行英、法兩國政策的工具。美國國會因而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不參加國際聯盟,這標誌著「十四點」的失敗。就這樣,在列強的利益面前,美好的「十四點原則」就像一個陽光底下的肥皂泡,很快就幻滅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軍在前線不斷潰敗,經濟陷入危機,政治動蕩。為了防止革命爆發,1918年9月30日,德國皇帝宣布實行國會制政府,答應在普魯士改革三級選舉制。10月4日成立了議會制民主政府,自由派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被任命為帝國首相,並邀請社會民主黨的謝德曼參加政府。但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革命的爆發。

1918年下半年,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敗局已定,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德皇威廉二世陷入絕境。人們到處高喊著:「打倒戰爭!打倒威廉!」德國已經處於風雨飄蕩之中,革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1918年10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德國敗局已定,但德國統治集團仍想孤注一擲進行抗爭,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隻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10月25日,德國海軍司令部下令基爾港的德國遠洋艦隊出海同英軍作戰,若失敗就「光榮地沉沒」。然而已經經歷四年野蠻殺戮,飽嘗惡劣待遇和粗劣食品之苦的士兵不願再為帝國海軍的榮譽去送死,基爾港的8萬名水兵拒絕起錨,並把軍艦熄了火。水兵的抵制雖然迫使德國海軍當局收回了命令,但水兵們卻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幾百人嘗惡劣待遇和粗劣食品之苦的士兵不願再為帝國海軍的榮譽去送死,基爾港的8萬名水兵拒絕起錨,並把軍艦熄了火。水兵的抵制雖然迫使德國海軍當局收回了命令,但水兵們卻遭到迫害,被逮捕了幾百人。

11月3日,基爾港水兵集會要求釋放被捕者,提出「打倒軍國主義」及要「和平、麵包」的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但遭到鎮壓,死傷數十人。基爾港水兵的行動立即得到了德國廣大工人和士兵的響應和支持,11月4日,基爾水兵蘇維埃和工人蘇維埃相繼成立,前來鎮壓的軍隊或加入起義隊伍,或被解除武裝。5日,全城舉行總罷工,工人、士兵蘇維埃掌握了該城政權。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揭開了德國十一月革命的序幕,遊行示威很快發展成了武裝起義。11月4日,基爾革命的水兵和工人組成了工兵代表蘇維埃,奪取了基爾的全部政權,漢堡、不來梅、萊比錫、慕尼黑等地也紛紛起來響應這次起義,組成了工兵蘇維埃,奪取了各地的政權。

11月9日,在斯巴達克團等組織號召下,首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發動武裝起義,參加遊行示威的社會黨人擠滿了德國大街,水兵嘩變,陸軍佔領了指揮部。革命熱情支配著德國人民,德皇威廉二世調集軍隊鎮壓未遂,被迫退位逃往荷蘭,霍亨索倫王朝統治被推翻。11月9日上午11點30分,德軍司令給總理官邸發電報通知說,威廉將立即退位。中午,德國總理、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宣布皇帝正式退位,12點30分,柏林報紙號外大肆報道德皇退位的消息,德國總理在辦公室接見了社會民主黨領導人並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下午2點,社會民主黨人菲利普-謝德曼站在總理官邸前,向人群宣布成立德國共和國。

整個柏林沸騰起來了,成千上萬的武裝群眾高呼口號,湧向皇宮廣場,在一片歡騰中,皇宮陽台上升起了一面紅旗,起義工人的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在皇宮宣布:「從今天開始,德國已經是自由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了!我們強烈譴責德國現政府的戰爭政策,德國人民要以『十月革命』為榜樣!德國必須由人民自己來管理!」在德國各地,皇室紛紛垮台,巴伐利亞國王路易三世逃之夭夭,不倫瑞克公爵和五位其他國王、王子和大公們均被趕出了城堡,首相巴登親王將政權交予社會民主黨右派首領艾伯特,企圖限制革命的發展。艾伯特拒絕斯巴達克團關於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建議,組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人民全權委員會,並得到柏林工兵蘇維埃批准。新成立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宣布退出戰爭,並開始與協約國進行關於停戰的和談。11月11日,在巴黎東北貢比涅森林的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