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十二章 東征西討——英國的兩線作戰

弗里茨·哈伯,在化學發展史上,他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雖早已長眠地下,卻給世人留下了關於他的功過是非的激烈爭論。他就是20世紀初聞名世界的德國物理化學家、人工合成氨的發明者。讚揚哈伯的人說,他是天使,為人類帶來豐收和喜悅,是用空氣製造麵包的聖人;詛咒他的人說,他是魔鬼,給人類帶來災難、痛苦和死亡。兩種結論,針鋒相對,卻又同指一人。

1919年,瑞典科學院考慮到哈伯發明的合成氨已經在全球的經濟發展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經過慎重研究,正式決定頒發給哈伯1918年度唯一的諾貝爾化學獎。消息傳出,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一場軒然大波。這個消息尤其令英法兩國的科學家感到激憤,因為在他們眼裡,哈伯是個戰爭魔鬼。但瑞典皇家科學院更看重科學本身,他們認為哈伯獲獎當之無愧,理由是他在9年前發明的工業化合成氨法,使人類從此擺脫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動局面,這使哈伯成為了一個可能解救世界糧食危機的科學天使。

弗里茨·哈伯,德國化學家,出生在德國西里西亞布雷斯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從小就對化學工業有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後,哈伯先後到柏林、海德堡、蘇黎世上大學。上學期間,他還在幾個工廠中實習,得到了許多實踐的經驗。他喜愛德國「農業化學之父」李比希的偉大職業——化工業。讀大學期間,哈伯在柏林大學霍夫曼教授的指導下,寫了一篇關於有機化學的論文,並因此獲得博士學位,當時他年僅23歲。1894年起,哈伯在卡爾斯魯厄工業大學任教。

19世紀末,一些有遠見的化學家指出:考慮到將來的糧食問題,為了使子孫後代免於飢餓,我們必須寄希望於科學家能實現大氣固氮。因此將空氣中豐富的氮固定下來並轉化為可被利用的形式,在20世紀初成為一項受到眾多科學家注目和關切的重大課題,哈伯就是從事合成氨的工藝條件試驗和理論研究的化學家之一。在合成氨發明之前,農作物所需要的氨肥主要來自糞便、花生餅、豆餅等,這限制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此,許多科學家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150年過去了,仍然沒能實現氨的合成。1906年,哈伯獲得了濃度為8%的氨,這無疑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1909年,哈伯的改進生產流程專利權被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買到,該公司於1911年正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廠,很快達到日產30萬噸的設計水平。日產30萬噸的合成氨工廠建成並投產,從此合成氨成為化學工業中發展較快、十分活躍的一個部分。合成氨生產方法的創立不僅開闢了獲取固定氮的途徑,更重要的是這一生產工藝的實現對整個化學工業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鑒於合成氨工業生產的實現和它的研究對化學理論發展的推動,決定把諾貝爾化學獎授予哈伯是正確的,哈伯接受此獎也是當之無愧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歐洲的科學家都不同程度地捲入了戰爭,哈伯也很快變成了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民族沙文主義激起的盲目愛國熱情,沖昏了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所長哈伯的頭腦,他把自己的實驗室變成了為戰爭服務的軍事機構,並擔任德國毒氣戰的科學負責人。這個46歲的科學家,不僅專門為部隊派遣科研人員,還親臨前線選定氯氣部隊的駐紮地點。1915年,在哈伯的建議下,德軍首次在戰場上使用氯氣,並有效地打擊了敵人。1915年4月,哈伯指揮德軍在伊普雷前線施放氯氣,造成聯軍兩萬餘人的傷亡,首次大規模化學戰取得了成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將近有130萬人受到化學毒氣的傷害,其中9萬多人死亡,哈伯及其進行的化學戰受到了世界愛好和平的科學家和各國人民的強烈譴責,當然,譴責歸譴責,英軍隨後也開始大放毒氣。毒氣戰最終並沒有給德國人帶來勝利,卻讓哈伯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哈伯的妻子克拉克也是化學博士,很清楚毒氣的危害,當她懇求丈夫放棄這種慘無人道的武器時,丈夫沒聽她的勸告,還聲稱毒氣是「儘快結束戰爭的人道武器」。哈伯認為,作為戰爭工具的毒氣,並不比「天上飛的彈體」更殘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受到英國的嚴密封鎖,物質奇缺,是哈伯利用合成氨技術生產了化肥,從而解決了德國的饑荒問題;他利用氨的氧化生產了軍事上不可缺少的硝銨炸藥,解決了德軍的軍火問題。正如戰後有些軍事家指出的那樣,如果德國沒有哈伯,戰爭恐怕早就結束了,因為哈伯給德國提供了糧食,提供了軍火。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失敗而告終,在戰後的一段時間裡,哈伯曾設計了一種從海水中提取黃金的方案,希望能藉此來支付協約國所要求的巨額戰爭賠款。遺憾的是海水中的含金量遠比當時人們想像的要少得多,他的努力只能付諸東流。此後,通過對戰爭的反省,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在他卓有成效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研究所成為世界上化學研究的學術中心之一。1920年,哈伯的名字被從戰犯名單里剔除,瑞典皇家科學院為他舉行了遲到的授獎儀式。哈伯也對自己曾經的行為進行了深刻反思,並將全部獎金捐獻給了慈善組織,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愧疚。在他的領導下,威廉物理化學及電化學研究所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研究機構,甚至一度成為世界著名的化學研究中心。哈伯曾經做過的那些不光彩的往事,也漸漸開始被國際同行們諒解,不過,哈伯此時卻遭到來自國內的打擊。1933年,希特勒篡奪了德國的政權,建立了法西斯統治後,開始推行以消滅「猶太科學」為已任的所謂「雅利安科學」的鬧劇。儘管哈伯是著名的科學家,但是因為他是猶太人,和其他猶太人同樣遭到殘酷的迫害。法西斯當局命令在科學和教育部門解僱一切猶太人。弗里茨·哈伯被改名為猶太人哈伯,他所領導的威廉研究所也被改組。這令哈伯忍無可忍,1933年4月30日,他發表了一份反對種族政策的聲明,但這份聲明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處境,在納粹政權的迫害下,這個深愛著祖國的人,不得不流亡國外,不久因心臟病突發死在流亡的路上。他留在身後的則是兩張並現的臉龐:一張是奠定現代氮肥工業基礎的科學天使,一張是開毒氣戰先河的戰爭魔鬼。其實對哈伯的戰爭指責是站不住腳的,人類的哪項發明沒有用於戰爭?它們所造成的傷亡又有哪個比這位化學家造成的傷亡小?如果說使用了毒氣就是魔鬼,那麼英法就沒使用嗎?他們所用的毒氣就不是他們的科學家研製的嗎?當然,在有了《日內瓦公約》以後,再使用毒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伊普雷,是比利時東部的一個小城市,使這個小城市名揚歐洲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中,這個小鎮共發生了三次著名的大戰,交戰雙方此傷亡人數達50萬之眾,特別是毒氣的首次投入戰場,更是使這個地方從此載入史冊。

1914年10月中旬「奔向大海」戰役結束,德軍佔領安特衛普後,英法軍隊退守伊普雷一線,德第四集團軍乘勝追擊,德軍計畫攻佔英軍據守的伊普雷突出部,為佔領沿海港口開闢通路。10月底,德第四集團軍在韋爾菲克至德勒蒙地帶展開,向伊普雷東南的英軍陣地發起猛攻,突破英軍第一道防線,英軍傷亡慘重,固守待援。隨即在法軍的支援下,英軍重新建立了防禦陣地,雙方就此展開了拉鋸戰,德軍連續三個星期集中一切力量對英軍的防線進行狂轟亂炸,由於求勝心切,德軍一度派出未經嚴格訓練的年輕志願者投入戰鬥。這些缺乏經驗的志願軍在機槍和自動步槍交織的火線中成片倒下,死傷慘重。後來德國人把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稱為對無辜者的大屠殺。到年底,雙方各自損失十餘萬人,從此,西線從瑞士邊境至加來海峽形成一條綿亘的戰線,進入了陣地戰階段。

1915年4月的一天清晨,微風習習,不勝涼爽,只見在德軍的戰線上升起了一道一人多高的黃綠色的煙牆,這道煙牆隨著風向,緩緩地飄向英法聯軍陣地。煙中帶著一股刺鼻的怪味,英法士兵們被嗆得喘不過氣來,眼睛痛得睜不開,喉嚨像被火燙了似的,英法守軍頓時一陣大亂,陣線迅速崩潰,跟在煙雲後面的德軍戴著簡易防毒面具沖了過來,未遭任何抵抗,一舉突破了英法聯軍防線。原來,德軍此次戰役目的是試驗一種秘密武器——氯氣,並掩護部隊向東線調動,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毒氣戰(當然,在這之前的東線戰場德軍曾對俄軍使用過一次,只是那次由於氣候的原因沒產生什麼效果,因而並未引起俄軍的注意)。這一次,德第四集團軍向伊普雷突出部的英第五軍、法第二十軍陣地連續施放了6000罐共18萬千克的氯氣,造成了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導致英法軍防守的戰線正面10公里、縱深7公里的地帶無人防守,德第二十六軍沖向缺口,迅速佔領朗厄馬克和皮爾克姆,並向伊普雷-科米訥運河推進。然而,德軍並沒有準備利用這一突破,而且因為在東線的集結,德軍亦沒有可使用的預備兵力。英軍第二軍團就地實施反攻,經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