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十一章 多事之秋——渾水摸魚的兩個國家

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15年底,東線由運動戰轉入陣地戰,雙方進入塹壕戰階段,180萬俄軍與106萬德奧聯軍如兩頭疲憊的公牛在寒風中對峙著,俄軍這部巨型「蒸汽壓路機」在泥濘的東歐大草原上已是寸步難行,損失超過100萬。同年年底,俄軍從加利西亞和波蘭撤退,俄國危在旦夕。直到1916年初,俄軍狀態才開始有所改善,各種裝備和補給開始源源流向前線。至此,在高加索對土耳其的成功作戰之後,俄國最高指揮部決定發動一系列有節制的進攻,以緩和德軍對西線的壓力。俄國決定於當年3月在那拉奇湖北面發動攻勢,這次戰役以其指揮者的名字被命名為「布魯西洛夫突破」。

1916年3月17日,俄軍西南方面軍司令部里來了一位瘦削精幹的將軍,他就是新到任的司令布魯西洛夫上將。布魯西洛夫是一名貴族騎兵軍官,曾指揮過第八軍團,他的想像力加上對細節的關注,使他的指揮成為1916年俄軍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還在當集團軍軍長的時候,其剛烈倔強的脾性就已為人所知,他過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才能更為其部下所欽佩。這次新任方面軍司令,俄軍大本營給他下達的任務是向盧茨克實施輔助突擊,然而布魯西洛夫卻在腦海里醞釀著一個大膽的進攻計畫:全線突破德奧軍防線,徹底扭轉東歐戰局!布魯西洛夫受命全面指揮西南邊境的軍隊後,決定放棄俄國傳統的「人浪」消耗戰略,轉而使用突襲戰術,他建議沿著奧匈聯軍的前線發動進攻,並周詳地計畫了整個戰略部署,其中包括發動四次全面進攻,當時,他指揮的四支軍隊均參與其中。然而,綿亘戰線的形成給他出了一道難題:迂迴兩翼合圍殲敵,這在戰爭前夕被認為是最好的機動樣式,但敵人寬廣的正面排除了在防禦敵方側翼解決勝負的可能性,集中兵力,在某個選定的地段實施正面突破,往往容易暴露已方意圖,不能達成戰役突然性。當過軍校校長的布魯西洛夫曾經教導自己的學生永遠不要迷信教科書,這一次他決心用自己的行動做出表率。

布魯西洛夫的考慮遠遠超出其他沙皇軍官,他為進攻在細節上做好了一切計畫,並對部下強調了一切必需的準備工作,使他們因此完全了解了奧軍的防禦情況。布魯西洛夫認為同盟國擁有功能完備的鐵路系統,可以迅速把增援部隊運送到受到威脅的地區。因此,他決定擴大打擊面,這樣就可以牽制住敵軍的增援部隊,使其不得抽身。布魯西洛夫選擇了奧匈帝國的軍隊作為進攻目標,並開始了細緻的備戰工作。布魯西洛夫摒棄了英法軍隊採用的在一個地段上突破防禦的作法,準備在方面軍所有集團軍地帶內,即在四個方向上同時實施突破,使敵軍難以判斷主攻方向,這樣就達到了主要突擊的戰役偽裝,使敵預備隊不能向主要進攻方向實施機動。鑒於意軍在特倫蒂諾受到重創和協約國請求俄國提前開始進攻以把敵軍從義大利戰線引開,大本營決定比預定日期提前兩個星期開始西南方面軍的進攻。

6月4日,布魯西洛夫的四路俄軍同時進攻,連奧匈後備軍隊也遭受了此次攻擊,布魯西洛夫的第八軍團則在盧茨克的普里皮亞特沼澤南部進行大規模進攻,結果摧毀了奧匈第四軍團,兩天內便成功佔領了這座城市。在南部的更遠處,第十一軍團突破敵軍戰線,擊敗奧匈第一和第二軍團,而第九軍團也佔領了奧匈聯軍的陣地,雖然奧軍猛烈反擊,但奧軍的防線最終還是被攻破了,奧軍損失了60萬人,其中40多萬人被俘。到6月中旬,加利西亞的奧匈軍隊實際上已經土崩瓦解。東線的潰敗使德奧軍事首腦驚駭萬狀,他們急忙從西線和義大利戰線調集援軍,以堵住突破口,7月中旬,德國和奧匈利用更便捷的交通線路,德軍從西線趕來增援,奧匈帝國的援軍也從義大利趕來,使被動局面開始有了轉機,德軍對準俄軍較為薄弱的北翼進行堅決反擊。在南部,俄軍已遠至喀爾巴阡山脈,因補給不足而被迫放慢了前行的速度,在北部,德軍設法阻止了俄軍的前進。

俄西南方面軍的成功突破未得到其他方面軍的及時支援,俄軍大本營不善於組織各方面軍的協同動作,形勢迫切要求將主要突擊從西部轉到西南方向,但大本營直到7月9日當德國已在此集結重兵時才定下這一決心。7月中,俄軍向堅固設防的科韋利發動了兩次進攻,俄軍大本營戰略預備隊布拉佐夫將軍的特別集團軍也參加了進攻,這兩次進攻釀成了斯托霍德河上的持久血戰。此役,布魯西洛夫的士兵總共俘獲大約20萬人及超過700門大炮,並使軍隊向前推進了80公里,最後由於缺乏能夠進一步追擊敵人的援軍,布魯西洛夫只好暫停繼續攻擊的計畫。這次戰役俄軍傷亡合計為5萬人。到了8月份,布魯西洛夫還在頑強地向前推進,但由於後勤補給困難,俄軍傷亡極大,終於在9月20日被迫停止進攻,當樹葉變成金黃色的時候,東線戰場重又歸於沉寂。俄軍在布魯西洛夫攻勢中大敗奧軍,使俄軍的攻勢最終壓倒奧軍。不幸的是,輝煌的開頭與黯淡的結尾並不相稱,這場勝利沒能扭轉東部戰場的最終局勢。

俄軍西南方面軍的進攻是一次大規模方面軍戰役,儘管方面軍的勝利並不是決定性的戰略勝利,但在整個戰爭進程中卻具有重要意義。為遲滯俄軍推進,德軍不得不從西線和義大利戰線抽調30多個步兵師和3個多騎兵師,這就減輕了法國在凡爾登的壓力並迫使德軍停止在特倫蒂諾的進攻,法金漢因此被迫辭去德軍總參謀長的職務。對奧匈帝國而言,其影響更為糟糕,它的軍力被消耗殆盡,促使奧匈君主制度迅速走向解體。布魯西洛夫的成功使羅馬尼亞人確信奧匈帝國正在崩塌,8月,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對中歐列強宣戰,雖然最終的結果證實,它的參與無足輕重,因為那時德國和奧匈帝國尚擁有足夠的兵力摧毀羅馬尼亞並控制其寶貴的資源——小麥和石油。這樣,羅馬尼亞加入戰爭的唯一結果,就是更加延長了本來已使俄國精疲力竭的戰線。

1916年11月,86歲的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因戰爭失敗鬱鬱而終。他是這個古老政權的最後一個代表者,在這次世界大戰中,他那長達67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在此期間他經歷了跨兩個世紀的歷史大舞台上的風雲變幻,幸運的是他沒有看到悲劇的高潮——他所統治的帝國的崩潰。布魯西洛夫攻勢大大減輕了法軍在凡爾登受到的壓力,挽救了義大利,同時宣告了德奧這兩大君主制帝國覆滅的開始。在號稱不可能被攻破的德奧陣地上,布魯西洛夫因創造了「以一點為主,多點同時突破」的新戰法而聞名於世,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唯一的「名將」,布魯西洛夫攻勢也以其輝煌的戰績,永垂史冊。

俄羅斯帝國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可謂世仇,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重要地理位置一直是虎視眈眈,一心想要搶戰奧斯曼帝國的首者君士坦丁堡,好打通它從黑海進入地中海的通道,只是礙於歐洲各列強的阻撓而無法得逞。從17世紀起到「一戰」結束,俄國與奧斯曼土耳其之間為爭奪高加索、巴爾幹、克里米亞、黑海等進行的一系列戰爭,陸陸續續前後共長達240年,平均不到20年就有一次較大規模的戰爭,而其中重要的就有11次。俄國4敗7勝,雖然所奪取的領土並不大,只有摩爾多瓦和高加索兩個山地基督教小國,但是沉重打擊了奧斯曼土耳其的權威,動搖了它的統治。1916年的埃爾祖魯姆之戰只能算是11次俄土戰爭中的一次。

在1914年的戰爭進程中形成了一些新的戰場,德國戰艦「戈本」號的加入,使土耳其站到了同盟國一方中,從而出現了近東戰區。這個戰區包括了高加索、達達尼爾、敘利亞、巴勒斯坦、蘇伊士、阿拉伯和美索不達米亞等戰場。在高加索戰場上,俄國的高加索集團軍曾在1915年的薩雷卡梅什戰役中擊敗了土耳其的軍隊。在1916年,又對土耳其控制下的埃爾祖魯姆發起了進攻。埃爾祖魯姆位於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的東部,是土耳其最大省份埃爾祖魯姆省的省會,它是土耳其東部山區最大的城市與軍事要塞,位於肥沃平坦地區,靠近卡拉蘇河與阿拉斯河的分水嶺,海拔約2000米,控制著卡拉蘇-阿拉斯谷地通道,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埃爾祖魯姆又是土耳其最冷的地方,被稱為土耳其的「寒極」。

1916年初,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剛剛結束,俄軍高加索集團軍乘土耳其的軍隊未及脫身,決定先發制人,在土耳其援軍到達前向埃爾祖魯姆發動進攻,企圖以向心突擊殲滅土軍第三集團軍。俄國高加索集團軍為殲滅土耳其第三集團軍並攻佔其補給基地和重要交通樞紐埃爾祖魯姆要塞,實施了一場突然的進攻戰役。土耳其第三集團軍則依託埃爾祖魯姆要塞,在亞美尼亞高原難以通行的帕蘭德肯、薩布里、卡爾加帕扎勒等山脈組織防禦,企圖在得到援軍加強後轉入進攻並粉碎俄國的高加索集團軍。

1月10日,俄軍首先發起進攻,因為在攻擊前俄軍採取了精心的偽裝而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俄軍真正有能力的將領之一尤登里奇率軍從卡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