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九章 由速戰到僵持——「施利芬計畫」的破產

埃里希·馮·法金漢,出生於1861年11月11日,德國軍事家,步兵上將,1896~1930年服役,參與了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戰爭。1913年,他出任普魯士戰爭部長,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之一,1914~1916年間任德軍總參謀長。

自從1914年8月世界大戰爆發到9月中旬,僅一個半月的時間,可以稱為世界大戰的「第一回合」已經過去,馬恩河戰役勝負已定,法國在猛攻中得以生存下來,萊寧坎普夫被逐出了東普魯士,結束了俄國對德國的入侵,幾乎與此同時,加利西亞之戰以俄國的勝利告終,奧匈全軍遭到失敗,各交戰國所有最訓練有素的部隊,全力投入了上述戰役。1914年9月14日,德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受挫後,「施利芬——小毛奇計畫」失敗,德國的速戰速決戰略宣告破產,由於指揮無能,小毛奇被解除了指揮權,由比他更年輕、更有威望的法金漢接替了德軍參謀總長的職務。早在8月10日,小毛奇就被認為才能不足,有關人士開始公開討論他的繼任者。9月12日,他被免除總參謀長之職,由大戰爆發時任陸軍大臣的法金漢取代了他的職務,這項罷免是保密的,而且要加以掩飾,所以沒有發布公告,從那時起,小毛奇繼續參加會議,只是沒有了發言權。法金漢接任德軍總參謀長後,策划了「向大海進軍」行動,意圖奪取法國北部港口,切斷英法兩國的直接聯繫,但是在第一次康布雷戰役中失敗,西線至此進入到塹壕戰模式。

1915年,奧匈帝國在與俄國的爭戰中敗北,攻佔了加利西亞的俄軍鋒芒直指德國的西里西亞,在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要求下,一向側重於西線的法金漢同意了在東線發動進攻,以迫使俄國退出戰爭,於是將德軍主力調往東線,並在5月組織發動戈爾利采戰役,一舉突破了俄軍西南方面軍防線,收復了加利西亞,隨後,又在波蘭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指揮德奧聯軍向俄軍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佔領大片土地。在1915年夏秋兩季,俄軍不得不面對德軍近40個師和接近全部奧軍幾乎無休止的進攻,又處於武器彈藥供應最糟的階段,沙皇的軍隊在近1300公里的防線上遭受到德軍時而在這裡時而在那裡的連續攻擊,防線一再被突破,被迫做迅速的縱深退卻。德軍帶著奧軍,有時常常長驅直入俄國,下決心要以最大精力把「俄國巨人」打死。

隨著雨季的到來,俄國人漸漸穩住了陣腳,並築起了新的防線,德軍雖然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但它的東線作戰並未達到迫使俄國退出戰爭的目的。當年秋天,在巴爾幹半島,德軍也取得了許多勝利,法金漢指揮德、奧、保聯軍侵佔了塞爾維亞全境,打開了德國通往土耳其的大門。1916年初的開場戲在德國總司令部會議廳里上演了,其主角就是法金漢將軍,中歐諸帝國事實上的總司令。在1914年9月時任陸軍大臣的法金漢被德皇任命為德軍參謀長以後,他繼承了一份支離破碎的遺產,集軍事大權於一身的他在幾乎整整兩年的時期里行使無可爭議的權力,現在的形勢已然有了改觀。

法金漢和康拉德審視了一年來腥風血雨的累累戰果,他們有充分的理由心懷感激之情,局勢已經扭轉,俄國被打敗,東方戰線幾乎處處都推進到俄國領土上。俄國的防禦體系、要塞、鐵路以及河流防線等整個戰略設施都落入了德軍手中。一年前曾對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和匈牙利構成入侵威脅的俄國大軍,在遭到可怕的傷亡與失敗後已經紛紛退卻。但法金漢是一個偏見很深的「西線派」,他相信,對俄國的任何大規模進攻都將消失在俄軍能夠後撤的廣闊無垠的地區和難以探測的深山叢林中。在他的心目中不斷浮現出拿破崙大軍1812年入侵所遭受的失敗那些警示性的畫面。法金漢的全部心思都放在法國和佛蘭德斯的戰場上,在他看來,只有在那裡才能最後一決雌雄,那裡才是合適的和正式的戰場。

法金漢主張德國應該將戰略重點放在西線,這與馮·興登堡和魯登道夫的東線戰略相衝突。在1916年初,法金漢強行發動凡爾登戰役,希望能夠造成二比一的傷亡比例,逼迫法國耗儘力量。但是,在付出25萬人死亡的代價後,這個戰略目的未能實現,法金漢因此被解職,興登堡繼任總參謀長。羅羅馬尼亞地處戰略要地,且有著巨大的石油資源,大戰爆發後,各方撒出誘餌希望羅馬尼亞參戰,允諾說如果它幫助他們打贏戰爭,可以將其對手的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現在羅馬尼亞必須作出決斷的問題是:誰將贏得戰爭?而1916年在德國面前的真正和唯一可以達到的政治目標是:最終擊破俄國並把羅馬尼亞爭取到中歐帝國一方來。1916年夏天,緩過氣來的俄軍在布魯西洛夫的指揮下發起了出其不意的攻勢,並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奧匈的軍隊受到重創,布魯西洛夫攻勢大大鼓舞了羅馬尼亞人,使他們確信奧匈帝國只剩下最後一口氣了,於是決定從奧匈帝國手中奪回屬於他們的領土,羅馬尼亞最終以特蘭西瓦尼亞問題為借口,加入了協約國一方。

羅馬尼亞在9月初實際上已作出決定,向同盟國建議加盟。奧匈駐布加勒斯特大使切爾寧伯爵致電維也納稱,如果把蘇恰瓦這片領土割讓給羅馬尼亞作為回報的話,羅馬尼亞準備積极參加對俄作戰。陷入絕境的康拉德本應抓住這個機會,但鑒於法國和加利西亞戰場上的結局,羅馬尼亞的建議在被接受之前壓了下來。現在一切都已經晚了,掌握著50萬軍隊和石油資源的羅馬尼亞倒向了協約國,成了德奧聯軍的敵人。被解職後的法金漢改任第九集團軍司令,與奧匈帝國和保加利亞一道發動了對羅馬尼亞的進攻,在9月的戰役中大敗羅馬尼亞軍隊,率部直搗布加勒斯特。11月中旬,在奧古斯特·馮·馬肯森集團軍群的配合和支援下,法金漢的部隊於12月6日攻陷布加勒斯特,不久便佔領了整個羅馬尼亞。在這場勝利之後,他又被派去指揮土耳其在巴勒斯坦的防禦戰。

此時,深信德國將獲勝的保加利亞已成為德國的盟國,通往土耳其的道路已經打開,火車能從漢堡到巴格達,橫跨3500多公里的大地完全處在德國的控制之下。僅僅武器彈藥將源源不斷地運往達達尼爾海峽和加利波利這一前景,就足以促使英軍在一切希望化為烏有和所有犧牲失去價值的情況下撤離半島,從加利波利戰鬥中解脫出來的土耳其軍20個師,現在可以進退自如地威脅埃及,扭轉巴勒斯坦的局勢了。在此期間,法金漢成功地組織了土耳其人在巴勒斯坦全部消滅猶太人的計畫。但到1917年底,戰場上的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協約國的形勢已然好轉,英軍奪佔了耶路撒冷,法金漢的防禦以失敗告終。1918年,法金漢被派去指揮佔領白俄羅斯的德軍第十軍,在那裡他一直待到戰爭結束。之後他退出現役,在自家莊園裡隱居,並出版了幾本軍事類書籍和回憶錄。

當大戰爆發時,交戰的雙方都以為這將是一場短促的19世紀式的戰爭,都樂觀地相信本國的官兵能在當年的聖誕節前凱旋而歸。然而,這場人類歷史上的首次世界大戰卻打了四年多,而在這四年的絕大部分時間中,雙方都是以塹壕戰的形式對抗著。塹壕戰,又稱戰壕戰或壕溝戰,是一種利用低於地面並能夠保護士兵的戰壕進行作戰的的戰爭形式。進行塹壕戰時的參戰雙方,都具有固定的防線。當雙方的火力大大提高,而移動力和通訊系統卻沒有多大改進時,塹壕戰這種消耗極大的作戰方式就應運而生了。從1914年8月4日德國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軍進入比利時到1914年11月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結束,連續幾個月的激烈戰鬥讓交戰雙方都疲憊不堪,馬恩河戰役結束後,西線戰場就形成了膠著對峙的局面,在你來我往的攻防中,雙方都尤其加強了防禦。交戰雙方紛紛深挖塹壕,加強掩體,設置帶刺的鐵絲網,以構築固定陣地。

「一戰」時,後膛槍已被彈倉步槍取代,後者射速達到每分鐘20發,射程增至1900米,此外無煙火藥的出現使得隱蔽射擊成為可能,更為可怕的殺手機槍在各國軍隊也都開始列裝。大規模義務兵役制使軍隊規模迅速擴大,綿長的線型防線變為可能,在如此軍事技術和軍隊體制的變化下,塹壕戰出人意料地走到了巔峰時代。火力的改善大大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在戰爭開始以後,德國和協約國軍很快就意識到正面進攻得到的只有本方的傷亡。在1914年9月的馬恩河戰役結束後,德軍和協約國軍沿著瑞士邊境各挖掘了一條戰壕,它們一直延伸到了比利時的北海海岸。從此西線戰場上的作戰雙方几乎在任何時候都在壕溝內對峙。開戰之初,各方都樂觀地認為,決定性的西線戰爭在聖誕節前就會結束,最初,德軍與英法滿心希望通過大規模機動迂迴取得決定性勝利,但隨之而來的是,希望在戰壕的面前破滅了。德軍總參謀部苦心經營的「施利芬計畫」很快在馬恩河會戰中破滅,而英法聯軍的反攻也在德軍於埃訥河倉促構築的塹壕防線前趨於停止,陣地上的機動作戰在戰壕的面前已經不能實現。

最初雙方的塹壕就是草草挖出來的壕溝,但是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