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程歷史紀實 第六章 三方角力的戰場——加利西亞

「在1908年和1909年,我們一直處於有利地位,在1912年和1913年,我們仍然有好機會,而現在,我們必須取得徹底勝利,否則什麼都沒有了。」

——奧匈帝國陸軍大元帥弗朗茨·康拉德。

弗朗茨·康拉德·馮·赫岑多夫,奧匈帝國的陸軍元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任奧匈帝國軍隊總參謀長,比起他所指揮的奧匈帝國的軍隊來說,康拉德要更出色一些,他是一個比較傑出的戰略家,他的許多想法都是很好的,但是他手中的劍是脆弱的。康拉德有著軍人的錚錚鐵骨,他身材結實魁梧,灰白的頭髮被修剪成矮樹叢狀,鬍鬚在嘴角處向上翹起,看上去令人生畏。作為一個軍人來說,他有時甚至過於狂熱,他是個工作狂,專註於把大雜燴式的奧匈帝國軍隊轉變成一支現代化的高效戰爭機器。

康拉德出生於維也納郊區一個世襲貴族的家庭中,他的父親是一名退休騎兵上校,他的母親是著名的維也納藝術家庫伯勒的女兒。從11歲起康拉德就接受了軍事訓練,青年時代就因為聰明才智而在軍中青雲直上。1906年,在他54歲的時候,在皇儲斐迪南大公的推薦下出任奧匈帝國總參謀長。在19世紀的奧德戰爭之後,奧匈帝國就已是個衰敗之中的二流帝國,卻拚命想維持自己在歐洲各強國之間的傳統大國地位。儘管在弗朗茨·約瑟夫一世的統治下有些起色,可它仍然是個多民族的鬆散的集合體,而且還是個二元制的國家,有奧地利和匈牙利兩套政府機構,這就使它應付戰爭的能力大大受到影響。在薩拉熱窩刺殺發生前的半個世紀中,奧匈帝國喪失了領導德意志諸邦國的地位,接著又喪失了包括托斯卡納、倫巴第在內的大片領土,掠奪者是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此時的義大利國勢並不強,主要是因為有法國的幫助。

康拉德是一個堅定不移的民族主義分子,狂熱的推行軍隊現代化運動,他認為日耳曼文明與斯拉夫文明之戰不可避免,他反對匈牙利貴族在帝國中的特殊地位,認為這會削弱帝國的根基,不過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主張對塞爾維亞王國發動預防性戰爭。塞爾維亞是巴爾幹地區的一個小國,但在俄國的支持下,總是在不斷地給奧匈帝國製造麻煩,從康拉德出任奧匈帝國的總參謀長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八年間,他提出了不下25套對塞爾維亞的作戰方案。他不斷地草擬和頒布新的命令及作戰計畫,因為他痛苦地感到奧匈帝國軟弱的軍隊已無法維持帝國在歐洲大國間的地位,他堅信能拯救帝國的唯一辦法就是在巴爾幹問題上堅持己見,其中最重要的是阻止塞爾維亞人無休止的顛覆活動,如果有機會,就應該消滅塞爾維亞。他不斷地向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請求進攻塞爾維亞,這使得無心與塞爾維亞開戰的約瑟夫皇帝很討厭他。

對於在東方可能發生的戰爭,康拉德設計了兩種作戰方案:如果俄國保持中立,他就把主要兵力投向塞爾維亞;如果俄國捲入戰爭,就把軍隊集中到加利西亞戰線上去。義大利王國是奧匈帝國的官方盟友,已經從奧匈帝國攫取了不少領土,還覺得不夠,康拉德因此多次要求進攻新成立的義大利王國。1911年,康拉德由於過於好戰而被斐迪南大公免去了總參謀長的職務,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才官復原職。在斐迪南大公遇刺48個小時後,康拉德以他一貫的好戰作風,呼籲給予塞爾維亞一個「決定性的最後清算」。

因為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暗殺,康拉德終於找到了與塞爾維亞開戰的借口,可事實證明他的兩線作戰計畫不是一個成功的作戰計畫。康拉德低估了敵人的力量,塞爾維亞軍隊明顯比他預計的要強,而他自己那支由多民族組成的軍隊的戰鬥凝聚力明顯不夠,致使他在沒有擊破塞爾維亞軍隊的情況下被迫轉兵北上展開對俄軍的加利西亞戰役,結果兩個戰場都沒有取勝,在戰爭的第一年中,就大大削弱了奧匈帝國的軍事力量。在加利西亞會戰過程中,奧匈軍隊損失約40萬人和400門火炮,俄軍損失約23萬人和90多門火炮。實施加利西亞會戰的結果,使加利西亞和奧匈帝國佔領的波蘭部分領土,落到了俄國人的手中,匈牙利和西里西亞已面臨入侵的威脅,奧匈帝國的軍事實力則受到嚴重削弱,奧匈軍隊如果沒有德軍的支援已經不能單獨作戰。

1915年,康拉德所設計的德奧聯合對戈爾利採的突破被認為是成功的,這次戰役給俄國軍隊造成了重大損失,一舉收復了在之前所丟失的全部地方,但是從那時起,奧匈帝國總參謀部就越來越從屬於德國總參謀部了。1916年,康拉德在義大利發起的攻擊特倫蒂諾的戰役也是成功的,但俄軍的勃魯西洛夫攻勢使這一切都化為烏有,東線奧軍兩個月就損失了60萬人,奧匈部隊這一年的總損失超過了150萬人,奧匈軍隊已經不能在沒有德國幫助的情況下單獨發起攻擊了。1916年,弗朗茨·約瑟夫去世,將風雨飄搖中的帝國留給了卡爾一世,卡爾一世是弗朗茨·約瑟夫一世之弟路德維希大公的後人,他在四面楚歌中繼承了奧匈帝國的皇位,為了扭轉頹勢,卡爾一世親自擔任帝國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而剛愎自用的康拉德被繼任的卡爾皇帝解除了職務,被派到特倫蒂諾前線擔任野戰司令官。據稱卡爾一世還曾下令使用過毒氣,但此時奧匈帝國大勢已去,隨著戰爭進程的加速,奧匈帝國軍隊傷亡慘重,士氣極端低落。1917年,俄國因為爆發了「十月革命」而退出戰爭,奧匈最偉大的戰士康拉德終於交了好運,他把部隊集中起來,在卡波雷托戰役中衝破了義大利軍隊的防線,贏得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勝利,把他心中最鄙視的「背信棄義的義大利」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雖然當時奧匈帝國國內的少數民族領導人一直對哈布斯堡皇帝保持忠心,但他們不得不考慮他們自己的利益了。1918年9月和10月,奧匈帝國的許多地區宣布獨立。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與協約國達成了停火協議。戰爭的結束也是奧匈帝國的終結。戰後,奧匈帝國四分五裂而不復存在了。戰爭結束後,康拉德退休歸隱,晚年著有回憶錄《我的開端,1878~1882》和《我的服役,1906~1918》。在回憶錄中康拉德宣稱,他只是一個軍事專家,只有發言權,沒有關鍵的決策權。崇拜他的人認為他是一個軍事天才,只是奧匈帝國的軍隊不足以展示他的才華。

我們光榮的土地不是用犁來翻耕,

我們的土地用馬蹄來翻耕,

光榮的土地上種的是哥薩克的頭顱,

靜靜的頓河到處裝點著年輕的寡婦,

我們的父親,靜靜的頓河上到處是孤兒,

靜靜的頓河的滾滾波濤是爹娘的眼淚。

——古老的哥薩克民歌

「哥薩克人來了!」沒想到這樣的喊聲到了「一戰」的戰場上還能出現,可見奧匈帝國軍隊的處境是多麼狼狽了,如果它的軍隊能在陣地上架起機槍狠狠地打,那麼哥薩克人也沒什麼可怕的,但如果你在慌亂的敗退中,那「哥薩克人來了」將是可怕的災難,因為他們將如同旋風一樣地衝進來,飛舞的戰刀令敵人身首異處。在加利西亞戰場上,敗退中的奧匈軍隊就陷入了這種可怕的處境。早在數百年前,哥薩克騎兵就已經成名了,俄羅斯征服中亞、遠東的時候,無時不閃現著他們的身影,剽悍,野蠻,甚至是死神,都可以用在他們身上。哥薩克人騎著他們特有的頓河馬,舉著閃亮的馬刀,如同一股旋風般地衝進敵軍陣營,長刀揮舞處,敵人一個個身首異處,不多時這些騎兵便又呼嘯而去,這恐怖的場景曾出現在拿破崙遠征俄羅斯的戰場上,現在又出現在加利西亞戰場上了。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戰刀很多,但是稱得上「鷹之利爪」的只有哥薩克騎兵刀,它是屬於勇士的戰刀!在俄羅斯歷史上,穿著黑色披風、揮舞哥薩克騎兵刀衝鋒的哥薩克騎士被稱為「頓河流域的雄鷹」。曾經在空中俯瞰過哥薩克騎兵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捲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是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哥薩克人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現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哥薩克並不是一個民族,只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上的游牧社群,在突厥語中,「哥薩克」就是「自由人」的意思。它們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他們建築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牆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營地定期舉行全體成員大會,其中以烏克蘭的札波羅什哥薩克最為有名。在歷史上,哥薩克人以驍勇善戰著稱。在18世紀初以前,俄國統治者為了利用哥薩克的力量保衛邊疆,向他們提供戰鬥裝備、給養以至軍餉,哥薩克兵不僅拿著御賜俸祿,免交土地稅,而且擁有相當大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