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要事年表

1904年:2月16日出生。

1921年~1925年: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

1926年:就任外交官。

1927年:擔任美國駐瑞士日內瓦領事館副領事,隨後任駐德國漢堡領事館領事。

1928年:相繼在德國柏林、愛沙尼亞塔林、拉脫維亞里加的美國領事館或大使館任職。

1929年~1931年:在柏林大學學習俄語、俄羅斯歷史和文化。

1931年:與安娜莉絲·索倫森(Annelise Sorensen)結婚。

1931年~1933年:在拉脫維亞里加的美國大使館任職。

1933年~1937年:派駐莫斯科。

1937年~1938年:供職於華盛頓國務院。

1938年~1939年:在美國駐捷克布拉格大使館任職。

1939年~1941年:派駐柏林。

1941年12月~1942年5月:被關押在德國巴德瑙海姆(Bad Nauheim)。

1942年~1943年:派駐里斯本。

1944年:供職於倫敦盟國歐洲顧問委員會。

1944年7月~1946年3月:在莫斯科擔任美國駐蘇聯大使威廉·埃夫里爾·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的副手。

1946年:撰寫「長電報」,隨後奉調回華盛頓,受邀成為國家戰爭學院教授。

1947年:出任國務院政策規劃室主任;在《外交》季刊上以筆名「X」發表《蘇聯行為的根源》一文。

1948年~1949年:任政策規劃室主任期間,參與制定馬歇爾計畫及其他政策,但對美國僵化的冷戰政策方針持保守態度。

1950年:從國務院辭職,到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建議杜魯門政府對北朝鮮與南朝鮮開戰做出反應。

1951年:在芝加哥大學查爾斯·沃爾格林基金會(Charles R. Walgreen Foundation)資助下發表系列演講,演講彙集為《美國外交:1900~1950》出版;協助開啟對蘇談判,最終解決朝鮮戰爭問題。

1952年:5月~9月擔任駐蘇聯大使;後重返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

1957年:應英國廣播公司之邀,在「里斯講座」上演講,提出從冷戰中「脫離接觸」的建議。

1959年~1960年:繼續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以學者身份做研究,就德國問題和冷戰政策發表公開評論。

1961年~1963年:擔任駐南斯拉夫大使;後重返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在隨後的四十年間致力於通過學術活動促進美國公眾對外交政策的了解與關注。

1966年:出席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電視聽證會,批評美國的越南政策。

1968年:率先支持反戰的民主党參議員尤金·麥卡錫(Eugene McCarthy)競選總統;批評青年反戰者的反戰策略。

20世紀70年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俄同盟史,撰寫了兩卷相關著作;對核軍備競賽的關注與日俱增。

1981年:榮獲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在領獎演講中建議美蘇超級大國將核武器存量削減50%。

1982年:加入「四人團」,呼籲華盛頓政府採納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1983年~1991年:幾至冷戰結束,都擔憂核戰爭的爆發迫在眉睫。

20世紀90年代:獲得多項榮譽和獎項,公開反對北約東擴。

20世紀90年代~2004年:翔實記述了自己身體和精神的衰退,在此期間,仍然出版了一本有關個人哲學和政治哲學的暢銷書,以及一本有關凱南家族的書。

2005年:3月17日逝世。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