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勝利天平傾向越方 奠邊府守軍大勢已去

機場北部的戰鬥使越軍總部信心大增。1954年4月19日,越南勞動黨政治局在中央根據地舉行會議,決議堅決殲滅奠邊府法軍集群據點。決議指出:「為了保證勝利,我軍以前只主張牽制住這些據點群的敵人主力,在對我軍有利的地方來進攻敵人。但是現在由於時勢的迫切需要和客觀條件的許可,我軍可以用攻堅戰來消滅一個相當集中的敵軍據點群。黨中央向全黨全民解釋奠邊府戰役的情況,使大家明確認識到,奠邊府戰役對於印度支那的軍事和政治形勢,對於我軍的成長,對於保衛世界和平,具有一個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堅決地奪取這個戰役的全面勝利。」

奠邊府戰役中負傷的法軍士兵

在奠邊府戰場,越軍高射炮兵越打技藝越精,4月19日至20日,飛到了奠邊府上空的法國和美國飛行員紛紛拒絕降低飛行高度空投,使得奠邊府得到的補給大大減少了。

4月20日中午,越軍第312師第209團一個士兵向E1高地上的法軍投降後供出,東部高地大血戰之後,第312師補充了新兵。現在面臨的困難是,新兵缺乏訓練,因為41號公路被法軍的轟炸所困擾,再加上雨水,越軍的後勤供應甚為困難。但是第209團政委向戰士們宣布,不管有多少困難,損失再大也要打下奠邊府。

投降的越軍士兵還說出一個讓重圍中的法軍慌亂的消息:中國顧問攜帶新的37毫米高射炮來到了奠邊府,這些中國顧問身著與越軍一樣的衣服。

其實,這個投降者說錯了,剛剛來到了奠邊府前線的不是中國的高射炮,而是讓法軍更為擔憂的大炮——中國新近研製的六管火箭炮。它仿製蘇聯的「喀秋莎」,在中國的天府之國四川問世,最先裝備的一個火箭炮連就由該兵工廠的研製人員護送,日夜兼程趕到奠邊府,這也是中國製造的火箭炮第一次進入戰場。這個火箭炮連來到奠邊府後,由第312師中國顧問董仁負責指揮。

勝負的天平正傾向越軍。1954年4月16日,美國副總統尼克松參加美國報業編輯協會午餐會並講話說:「越南人 缺乏控制這場戰爭的能力,他們連自己也控制不了。如果法國從那裡撤軍的話,不出一個月,越南就會落到共產黨的手裡。」尼克松認為,要訓練南越自己的軍隊需要時間,遠水解不了近渴,「那麼怎麼辦呢?第一,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物資的問題。情況已經和四個月前不同了,現在需要更多的軍隊在那裡戰鬥。問題是這些軍人從哪裡來?法國已經不行了,他們已經厭倦了這場戰爭,就像我們在朝鮮一樣。」尼克松指出,美國應該參加日內瓦會議,從此正式參與印度支那事務。

能否動用軍隊呢?尼克松說:「公眾認為美國不會向那裡派遣軍隊。但是,如果政府認為派遣軍隊不可避免的話,政府將正視現實,派遣軍隊。」

這個講話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國會議員紛紛提出質詢。4月17日,正在喬治亞州的艾森豪威爾告訴他的新聞秘書哈格蒂,與副國務卿史密斯聯繫,讓他向尼克松傳話:副總統無權這樣表態。

4月19日,新華社宣布,國家主席毛澤東任命周恩來為出席日內瓦會議的中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張聞天、王稼祥、李克農為代表。

這天下午4時50分,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接見印度駐中國大使賴嘉文,闡明中國對亞洲形勢和對日內瓦會議的看法。

周恩來說,日內瓦會議是不應該失敗的,但是現在美國顯然要阻撓日內瓦會議達成任何協議,特別是美國正在威脅法國,使法國不能就印度支那問題與東方陣營達成協議。

周恩來說,朝鮮總是一個僵局,要再打起來是不容易的,因此美國必須另外找一個有熱戰的地方,那就是印度支那。假如印度支那戰爭能夠停火,假如能夠恢複印度支那的和平,那麼美國再也不能在亞洲找到製造戰爭的借口了。因此,美國的目標就是要避免印度支那戰爭停火,要阻撓日內瓦會議就此達成協議。

周恩來的判斷是:美國政府要壓迫法國,杜勒斯的「聯合行動」也是針對法國的。美國害怕印度支那的交戰雙方達成協議。但是,在法國,就是在議會中,和平的呼聲也是很強大的。所以,除了杜勒斯以外,尼克松也要出來說話。周恩來說,假若法國的軍隊撤離印度支那,美國的軍隊就要進去。美國的中心目標是中東和近東,它要利用印度支那問題來挑起更大的陰謀。

周恩來希望印度大使將他的話轉告印度的尼赫魯總理,希望印度在印度支那問題上發揮積極作用。 記1949~1975》,第58頁,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3月版。">

送別中、越代表團時,鄧小平與胡志明在機場合影

周恩來順利完成了對日內瓦會議進行的準備工作,4月20日,率中國代表團,並偕同胡志明、范文同率領的越南代表團一起飛離北京,轉道莫斯科去日內瓦。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董必武、陳雲、鄧小平、郭沫若、胡耀邦、鄧穎超、黃炎培到機場送行。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