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法國再求緊急軍援 美國:援以物資,但不出兵

艾森豪威爾確實考慮過美國武裝干涉印度支那的問題。然而,正是他當上總統以後結束了朝鮮戰爭,卸下了一副重擔,他實在不想這麼快再把大規模戰爭的擔子挑起來。艾森豪威爾為自己規定了捲入印度支那戰爭的「三原則」:「第一,要求一種以國際法為依據的合法外衣;第二,世界輿論的有利氣氛;第三,國會同意採取行動。」

艾森豪威爾對第一條「原則」的解釋是:「除非有法國政府的緊急請求,否則美國方面的任何介入都是不可能的。」

現在埃利來了,並沒有帶來法國政府的正式請求,使艾森豪威爾看出了其中的微妙之處。艾森豪威爾的顧問中也有人指出,法國政府「已經到了這麼一個地步,即他們寧可放棄印度支那或者作為一個軍事失敗的結果而丟失它,也不願意通過國際干涉來加以挽救」。

艾森豪威爾決定:對埃利,主要是滿足他的物資請求;對軍事干涉問題,還需謹慎從事,要探討盟國,特別是與英國合作的可能性;還有一點,要看國會能否予以支持。

在最後一天的談判中,雷德福和埃利達成協議,美國增加援助,向法國提供60架B-29轟炸機,轉由法國飛行員駕駛,去轟炸奠邊府越軍陣地。這下子,埃利算得上收穫不小了。

1954年3月27日,埃利回到巴黎。總理拉尼埃於29日召開「特別」聯席會議,聽取埃利彙報。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要不要由政府出面,要求美國軍隊捲入印度支那戰爭?此外,與會者還討論了如果奠邊府守軍不能突圍怎麼辦?如果中國空軍進入越南北部上空作戰怎麼辦?如果大規模戰爭一開,日內瓦會議還開不開?以及諸如此類的問題。

美、法關係在二戰之後十分微妙。法方對自己的政府在二戰中淪為盟軍中的二等夥計,在政治上飽受冷眼、在軍事上處處受美國制約總是耿耿於懷。戰後在對美關係上,只要有可能,法國總要頑強地表現出「獨立」精神和大國氣概。所以,法國要求美國提供軍援說得上毫無顧慮,一旦美國提出要直接介入印度支那戰爭,接手軍事指揮,法國總是警惕性十足,從不讓步。現在,危難臨頭,這種「獨立」傾向只好收斂了。

特別會議決定,立即派遣埃利的助手布羅翁上校前往越南,聽取納瓦爾對美國軍事援助的意見。布羅翁剛隨埃利去了華盛頓,對於法美交涉的內情十分清楚,他的介紹會有助於納瓦爾對國際背景的掌握。布羅翁馬上出發,於4月1日到達西貢,然後轉乘飛機前往河內,向正在那裡的納瓦爾介紹巴黎的新信息。

在大西洋對岸,美國政府中的決策者在對印度支那問題「吹風」了。

3月29日,杜勒斯在紐約海外俱樂部就美國的印度支那政策發表重要演說,他發出暗示:美國可能對印度支那進行軍事干涉。他神態嚴肅地說:

艾森豪威爾總統於上周三(3月24日)在談到印度支那形勢的時候指出,該地區有著「異乎尋常的重要」。

對法國遠征軍和印度支那國家正在進行的卓絕鬥爭,美國政府已經通過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同情。國會已經授權政府向那裡的政府和人民提供物資援助。我們還要通過外交努力,阻扼共產黨中國在那一地區的公開的侵略勢頭。

艾森豪威爾總統在1953年4月26日的講話中已經闡明,如果在其他地區發生侵略,朝鮮戰爭將被視為一場騙局。在去年9月我也說過,如果紅色中國將軍隊派進越南,就將造成嚴重的後果,這種後果將不局限於印度支那。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