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我從這場征戰中走出

文庄

讀書讀史讀自己,細讀描述自己親身所見所聞的文字最讓人動情,讓人回思不已。也許可以這樣說,我是當代中國和越南關係發展歷程的見證者之一。我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於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國獨立戰爭,隨後又曾作為中國顧問團的一員,親身經歷了從邊界戰役到奠邊府戰役期間中越兩國相互支援、共同奮鬥的戰鬥生活。《越南密戰》(初版書名為《秘密征戰》)一書描寫的正是這段歷史。我有幸成為本書的第一位讀者,從作者的採訪開始,一直到書稿擺到案頭。原以為戰爭烽煙遠去,尊敬的首長陳賡、韋國清、羅貴波、梅嘉生……還有敬愛的胡志明主席等漸次乘鶴仙去,那場戰爭中驚心動魄的往事也將淡化。但是這部書將我帶回那場決定一個民族命運的偉大戰爭,又使我想起了許多難以忘懷的人和事。

歷史之所以動人心魄,在於通過它能夠加深對現實的認識,能夠激發一代又一代生活的開拓者總結前人的經驗豐富自己。

往事值得回顧與思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在本土剛剛擺脫德國法西斯的桎梏,即派遣遠征軍涉渡重洋,於1946年對印度支那三國發動侵略,意在恢複老牌帝國的殖民統治。這真是歷史的悲劇。當時,胡志明已領導越南人民建立了獨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國。胡志明和他的戰友們不屈服於法軍武力,率領人民抗擊侵略,進行了長達八年的抗法獨立戰爭。

這場戰爭可以分為前後兩段。前四年,法軍全面進攻,力圖一舉消滅胡志明領導的越南人民軍。越軍從全面防禦、撤退,到逐漸在山區穩住陣腳,建立起根據地,逐漸削弱法軍,到後來與法軍打成相持局面。在此期間,中國正在進行規模浩大的解放戰爭,因此越南人民軍獨力支撐抗法戰爭。他們以落後的裝備抗擊法軍,以游擊戰消耗法軍,書寫了越南反殖民主義戰爭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一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越南抗法戰爭面臨重大轉機。胡志明抓住這一歷史機遇,派遣特使前往中國求援。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舉之際,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投入抗美援朝戰爭之前,即決心援助越南取得抗法獨立戰爭的最後勝利,先後派出聯絡代表羅貴波、中共中央代表陳賡,以及以韋國清、梅嘉生、鄧逸凡為首的中國軍事顧問團進入越南北部,協助越方進行了從邊界戰役、紅河中游戰役到西北戰役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特別是在舉世聞名的奠邊府戰役中,在中國的大規模援助下,越軍全殲法軍精銳部隊1.6萬人,使之遭受其亞洲殖民史上最大的失敗,從而被迫同意撤軍,承認越南、寮國、柬埔寨三國獨立。越南抗法戰爭終於取得最後勝利。《越南密戰》再現了這段歷史。

越南抗法戰爭前後八年,據我所知,錢江寫作此書,前後也正好八年。20世紀80年代後期,錢江任《人民日報》駐雲南首席記者,對中越關係有所接觸,後來他將這種接觸轉為深入、持久的研究。我們就是在這時相識的。前後八年中,錢江的工作多次變動,但他始終堅持研究和寫作。在作為中國訪問學者前往美國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關係學院研修之時,他還到美國國家檔案館查找有關檔案資料。到後來,他已經說得上是關於這段歷史的專家了。

我的家鄉在雲南,我早年投身進步學生運動,1946年畢業於雲南大學外語系。當時環境惡劣,我的身份已經暴露,乃接受地下黨的指示,與妻子葉星(楊月星)一起來到了中越邊境。不久又來到越南,我的組織關係也轉入印度支那共產黨(越南共產黨的前身)。我們義不容辭地投身於越南抗法戰爭,不惜在越南的土地上灑盡自己的熱血。從此,我的一生都與中越關係的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了。1950年初羅貴波來到越南,我很快轉到中國顧問團工作,擔任他的越南語翻譯,我們在一起整整工作了八年,直到他首任中國駐越南大使的任期結束離開河內回國擔任外交部副部長。在戰爭期間和戰後,我和胡志明主席有過很多接觸,他關心我的成長,使我畢生難忘。胡志明主席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感情,他是越中友誼千秋大業的奠基者。

在這場戰爭中,中越兩國戰友用青春和鮮血凝成了最令人珍視的友誼。在胡志明領導下,越南人民經過艱苦卓絕、前仆後繼的戰鬥取得了最後勝利。僅在奠邊府戰役中,就有3000多名越軍戰士捐軀疆場。同時,勝利的取得也離不開中國人民的援助。在越南抗法戰爭中,毛澤東、劉少奇和中共中央軍委彭德懷元帥、粟裕大將關注著各個戰役的全過程,與胡志明和越南勞動黨中央保持密切聯繫,中越雙方反覆商討,共同研究和制訂戰略決策、戰役計畫,甚至具體的戰鬥部署。大量的中國援越物資,包括武器、彈藥、軍裝和糧食等,通過邊界源源不斷地運往越南前線。中國承擔起了越南抗法戰爭大後方的責任。本書的內容跨度從1949年末至1954年奠邊府戰役,詳述了在此期間印度支那戰場的發展和變化,越南人民軍的成長、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征戰經歷,以及法國遠征軍在美國支持下強化戰爭的種種掙扎和失敗,對當時的國際關係、戰場形勢和戰爭進程作了生動的闡述和描寫。

歷史事實就是這樣的。在戰爭中,中國軍事顧問配備到越南人民軍正規師營級以上單位(隨後到團,後來在師一級配備顧問,對此本書都有詳述),出生入死指揮戰鬥。即使作為顧問團首長的韋國清、梅嘉生將軍也是這樣,他們經常冒著法軍的猛烈炮火和敵機轟炸親臨前線,協助越軍總司令武元甲將軍進行指揮。我的一些戰友長眠在越南戰場上,如今,他們的墓地上已經長滿青草。

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每當我想起這些,就覺得這實在是一段值得記錄的珍貴歷史。所以,我認為錢江為完成此書所作的努力同樣值得稱道。他收集、研究了許多材料,特別是及時地採訪了許多當事人,包括羅貴波、梅嘉生、鄧逸凡等當年軍事顧問團的領導人,利用了當事人保存的珍貴檔案和材料。他的勤奮、認真和執著,使我深受感動。因此,他請我來做本書的第一讀者,我欣然從命。

捧讀之際,我深感本書特點首在翔實。作者使用的大量資料都儘可能通過採訪加以印證或修正,務求準確無誤,凡有引用都儘可能註明出處。這樣做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二是全面。作者不僅從我方、友方的角度考察戰爭進程,還將視野進一步打開,從法方及法方之友方的角度來作客觀的敘述和分析。這就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歷史畫面。任何事物都是多側面組成的,是兩個對立面相互矛盾發展的結果,這是辯證法的一般法則。本書從兩個對立面來進行敘述,亦是作者功力的體現。本書的特點之三是生動。作者將一位新聞記者特有的敏銳和熱情,與歷史學家的深刻交融在一起,把一出波瀾壯闊的現代歷史劇寫活了,的確引人入勝。掩卷之餘,顧問團首長陳賡、韋國清、羅貴波、梅嘉生,還有胡志明主席的音容笑貌躍然眼前,許多老首長、老戰友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晃動起來。我深信,他們雖然已經遠去,但他們親手譜寫的中越兩國人民友誼的篇章將永垂青史。

我願意向青年朋友們鄭重地推薦這部書,請青年朋友們了解現代中越關係史是怎樣發端和發展的。中越關係經歷了曲折以後重歸睦鄰友好,今後還將怎樣發展?我將希望寄託給青年朋友們。這不僅僅是因為我從這場戰爭中走出,更重要的是,青年一代是我們偉大國家的未來。讀史使人淵博,使人睿智。我國是一個面向世界的大國,我國有著眾多的山水相連的鄰邦,我國與鄰國之間有著內涵豐富的相互關係史。我們今天正在經歷的現實就是從歷史中孕育而來的,而現實又在奔向明天。了解這些知識,傾聽歷史的聲音,有助於青年一代在建設偉大祖國的事業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我們過去的征戰是為了和平,有和平的今天才有燦爛的明天。

於北京外國語大學

返回目录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