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換代交接(1985及1985年之後) 胡耀邦和趙紫陽

1985年之後,共產黨的領導層圍繞改革中的兩種不同觀點開始向兩極分化了。一種觀點是在共產黨領導下,政治上相對開放的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另一種是較少政治自由的、共產黨和政府繼續對經濟和社會進行絕對控制的、由市場政策進行調節的計畫經濟。前者更加自由的觀點強調的是經濟和政治的改革同時並舉;後者較保守的觀點強調的是緩慢漸進的經濟改革,極不情願進行政治改革。辯論的焦點是:引進價格體系改革的時間和性質問題,還有黨政分離的問題。

改革的開明觀點似乎是由趙紫陽和胡耀邦提出的,至少也是得到鄧小平支持的。在八十年代中到1986年底以前,他們似乎掌握著主動權,討論並起草了引進價格改革的計畫。1986年4月深化政治改革,特別是黨政分離的試點工作在進行,在這時候,鄧小平和胡耀邦之間的關係彷彿出現了裂痕。

像毛澤東一樣,鄧小平經常提到他退休的可能性,可能他的真正打算是在八十年代分階段地退休。的確他至少在1980年8月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供大家討論。 1986年8月初他告訴一位日本客人悅:大家不讓他退休。 在9月初,一家更自由的報紙刊登了一篇督促鄧小平退休的文章,該文說基於兩點原因鄧應退休:一是有助於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二是有助於建立一個更加民主的制度; 這篇文章和一些提倡政治改革的文章引導人們提出了更加廣泛的民主要求,使鄧小平極為關注。在9月下旬召開的十二屆六中全會上,看不出鄧小平有退休的可能性。

1986年底爆發了學生的示威遊行,要求得到更大的民主,這次學潮提供了要求胡耀邦提前在1987年1月下台的借口。鄧小平提出,胡是由於政治原因而非個人原因離職的,並提出保留胡一定的領導職務,胡雖然不是黨的十三大政治局常委了,但他仍然是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主任,一直到他1989年4月去世。

隨著胡耀邦的離職,趙紫陽立即被任命為黨的代理總書記,萬里成為代總理,這是八十年代以來鄧小平第三次開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政治運動。然而在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召開時,在鄧的影響下,黨內的政治氣氛似乎又傾向於改革的觀點,這部分原因是由於鄧的干涉:因幾個月來鄧目睹了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對改革產生的消極影響,決定重新發起政治改革運動。十三大召開前的5月份,作為黨的學習文件,重新發表了鄧小平在1980年關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這預示著即將召開的十三大將以此為指導思想。在十三大上,趙紫陽在報告中陳述了中國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發展生產力是黨的首要任務,而沒有直接提及那些有關社會主義的模式和社會主義概念化的東西。

在選舉中央委員會的過程中,人們第一次有了真正的選擇,一些黨代表們對那些反對政治改革的人投了否決票。鄧小平正式退出了政治局,陳雲和彭真也退出了政治局。另外十三大的新領導班子似乎正式地把鄧小平認作至高無上的領導。

1987年底和1988年初,趙紫陽準備進一步推進經濟改革,特別是價格體系的改革,因引進的市場機制與計畫經濟制度的並存,使經濟陷入了困境,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兩種結構中價格體系的差異。為了確定價格體系,趙紫陽尋求引進完整的市場機制,然而趙紫陽的反對者們指出這樣做在政治上是有危險的,它不僅削弱了黨對經濟的控制能力,而且可能導致通貨膨脹,會在廣大群眾中產生消極影響。

雖然在1988年上半年進行了價格改革的試驗,但是在同年7月底,共產黨的決策者們無限期推遲了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嘗試。當時黨的領導們最擔心的事情發生了,中國陷入了通貨膨脹的危機,價格飛漲,商品積壓,向銀行擠提存款。此後更加自由的改革被較保守的經濟政策所取代,大量地削減了信貸和基建投資。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