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軍旅生涯(1937—1952) 解放戰爭

在抗戰結束時,共產黨在晉翼魯豫邊區的力量得到了迅猛發展。在邯鄲建立了邊區首府。一二九師已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不久被改編成中原野戰軍,後來又改編成第二野戰軍,在國共兩黨和談期間發生的軍事衝突中,劉鄧大軍是能夠在山東和河南戰役中消滅國民黨軍隊的。但是,如果國民黨軍隊為了消滅共產黨向北和向東進軍的話,劉鄧大軍由於所處的戰略位置,將肯定是首先被攻擊的目標。蔣介石確實把軍隊調進陝北(試圖消滅毛澤東和駐在那裡的共產黨部隊),同時又調軍隊到河南和山東包圍劉鄧的軍隊,這後一個軍事行動被稱為「啞鈴戰略」 。劉鄧早就準備向南進軍了,在五、六月份通過偵察得到有利的情報之後,起初計畫在8月底執行南進的計畫 ,當得知毛澤東在陝北受到攻擊,也許意識到需要採取某種解救行動而不是坐守待斃時,在1947年7月為出敵意外,爭取主動,劉伯承和鄧小平毅然決定主力提前南進(使國民黨感到很吃驚),目標是到達大別山區,這裡曾是革命老根據點,有游擊隊堅持鬥爭,解放軍容易立足生根。只要解放軍佔據了大別山區,就可以東懾南京,西逼武漢,南據大江,控制中原,蔣介石必然會調動其進攻陝北的部隊回援,這正好達到了劉鄧解救陝北的戰略目的。

儘管這次行動是在出其不意的情況下進行的。但是,差點兒沒有成功。由於道路泥濘,充滿了沼澤,因此行軍極其困難,經過20天500公里的連續急行軍,戰勝了敵人的追堵截擊,克服了重重困難,劉鄧大軍先敵進入了大別山區,對於全軍來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勝利。特別是由於這次行動只有進路沒有退路,因此,這帶有某種賭注色彩。在汝河渡口進行的一場防禦戰,由於劉鄧的軍隊處於敵人的炮火射擊之內,幾乎遭到滅頂之災。這次戰略行動最終獲得成功,應歸功於劉伯承和鄧小平,他們不僅親自領導了這次行軍,並且大部分情況下和士兵一起步行,而且不斷地鼓勵疲憊不堪的部隊,發揚英雄主義精神,建大功,立大業 。

第二野戰軍對大別山區的佔領,產生了一些巨大的影響。在此他們能夠恢複和重建新的根據地,吸引了相當數量的原計畫進攻其它解放區的國民黨軍隊;使得共產黨後來能夠利用其有利的戰略位置在南方發動一場對推翻國民黨統治具有決定性的戰役,這個戰役就是淮海戰役,對其所以這樣稱呼,是因為該戰役是以徐州為中心進行的。鄧小平又一次得到了毛澤東的信任,這次被任命為總前委書記。

在華東地區的活動使鄧與陳毅有了更密切的接觸。實際上當鄧和陳毅一起在1948年11月攻佔鄭州時,鄧和劉伯承是第一次長期分開。1948年11月陳毅的第三野戰軍與鄧的第二野戰軍開始了淮海戰役,這場戰役經常被軍事歷史學家稱之為20世紀最偉大的陣地戰之一,該戰役從1948年11月開始到1949年1月結束,共產黨共殲滅了50萬國民黨軍隊。

隨著共產黨在東北戰場的勝利和北京國民黨部隊的投降,直接導致了共產黨在1949年接受了全國政權。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在當時新的中共中央華東局第一書記鄧小平的領導下,於1949年4月橫渡長江,佔領了南京、上海和周圍的一些省,直接導致了國民黨離開大陸退到台灣。無可置疑,鄧在軍事和政治方面所做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政委的角色使鄧進入了指揮員的班子中,只要粗略地看一下從抗戰結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四年過程中,鄧所寫的著作,便可知鄧在軍事策劃中起了主要的作用。在任何需要和適當的情況下,就像1947年挺進大別山期間,鄧參與了大量的軍事行動 。

肯定是1947年底,中原野戰軍的領導成員已在劉鄧之間選定了鄧小平作為他們的最高領導人。這並不是劉鄧兩人之間有什麼矛盾,實際上他倆從1938年開始相處以來就很合得來,而且建立了永恆的友誼。然而,僅靠劉個人的支持,對鄧的未來並不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主要是鄧在軍界和政界的領導層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係。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