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一些不得不說的背景

公元前604年的李庄,時為周朝的封地,今為河南所管轄。在這裡誕生了一個學派。傳說這個學派的創始人的母親懷胎八十一年後生下了他,出生時就已經鬚髮花白,故名曰:老子。

在這個學派問世之前,當朝最古老的哲學要數《易經》了。《易經》由一位名叫伏羲的人編排整理,歷史學家們認為他就是諾亞。他們認為,諾亞在阿勒山附近走下方舟之後,就前往大夏 另一邊的中國陝西雲遊。《易經》指出了事物的本源,並且描述了它們在時光流轉中的演變。其中神靈被認為是萬事萬物生息繁衍的基礎,同時「理」和「道」又揭示了人類的智慧。

老子,用一種平靜安詳的理念,提出人應該凈化心中的慾念,主張甘居下位謙卑舍己,寄情于山水融道法於自然。老子所有的智慧精華都濃縮在《道德經》這部著作里,「經」即「經典」,「道」與「德」二字則代表了書中包含的兩個部分,結合起來表達的就是真理與美德,因此得名《道德經》。

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在老子的國家遭遇不幸之時,他選擇的是勸說人們逃避,通過禁慾式的清靜無為去尋求最終的平靜。這與後來孔子寄希望於變革是截然不同的。老子主張人們應該在清修中尋求至善,並使其入靜。縱觀人的一生,走到盡頭即回到原點,這就意味著得到安息,完成了使命,生命得以完整。能夠達到生命輪迴永恆的是智者,反之,就會成為錯誤與災難的犧牲品。

這種在我們看來十分消極的學說,被一群叫作「道士」和「天師」的信徒所推崇。事實上,老子並未著眼公私之利,而是主張在修鍊和認知的過程中,以道法收斂人的慾念,從而達到超凡的境界。於是他的信眾紛紛鼓吹他的「無治而為」的理論,來擺脫禁慾修行的苛責。向人們宣告智慧只會引來混亂,鼓吹世人追求絕對的淡然。佛教出現後,「僧」和「道」漸漸變得密不可分,而那些用以哄騙世人的玄學秘術和占卜之術也一起被保存了下來。

而這一學派衍生的兩個分支,區別並不明顯,在道教興起之初就相互包含,強調了逍遙與無為。

公元前551年,時值冬至,魯昭公 在位魯國的第二十二個年頭,在陬邑(在今天的山東省),聖人孔子誕生於此,我們歐洲人習慣稱他為孔夫子。

孔子的學說與道家的虛無縹緲不同,既不談及人性本質,也不包含宗教色彩,無關形而上學,他的學說並非革新,而僅僅是想要建立起原始社會道德的基礎。

孔子曾這樣說過:我所傳授的,都是大家可以通過自身體會而領悟的。沒有什麼比我教導給各位的「德行」更簡單與自然。所有我告訴大家的那些東西,古代先賢們早已實踐過了。孔子的學說,主要基於三大準則:君臣關係、父子關係和夫妻關係;以及他提出的五大精神——仁義禮智信。仁指懷抱仁愛之心;義是處事得宜合理;禮則指的是人們行事所尊崇的法則;智即明辨是非;信即誠實不欺、表裡如一。這些就是人類靈魂導師孔子所看重的品質,使得後人紛紛效仿膜拜。

以上就是對孔子學說的一個概述,這個學說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從家庭小事中引出道理,歸根結底就是要講「忠」「孝」,所要表達的就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

至於玄學,曾經有一位孔子的追隨者對楊春忱神父 說過:我們在判斷一個不是很明確的事情的時候總顯得有一些猶豫,先賢們沒有為這些事情做出過定論。如果說這些聖人所述的真理就存在於我們周圍,那麼假使有一個天堂的話,那些德行高尚的人必定會快樂無比。而在地獄裡,那些作惡多端的人便會受盡折磨。但是又有誰能確認天堂和地獄是不是存在呢?所以明辨善惡就是至關重要的。《大學》 中說,精神比物質更重要,《論語》里也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種道德學說在文人階級中佔有很高的地位,他的追隨者們得「儒士」之稱。與道家學說蒙昧晦澀的教義相比,這一派別的得名頗有學術意味,因此被稱為「儒家」。

孔子的弟子中,最傑出的一位名叫孟子 ,死於公元前289年。他不幸地看到道家學說的兩個宗派的勝利,或者說是楊朱宣揚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教義,以及墨子所堅持的人與人之間無差別的愛,孟子以孔子學說中的「仁愛」為基礎,將其總結為,「守理順天」。他的書中匯聚了孔子的三個格言,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家所追求的經典。

可見,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兩大思想,首先是老子的道家學說,體現在道士法術,主張的是逍遙與無為,再就是孔子的儒家學說,為儒士們恪守,之後被特權階級發揚光大,成為後來統治者們的思想工具,因為它比其他任何一個學派思想都主張包容與忍讓。

然而當時出現了一種新的學說,一度成為了主流思想。在公元前11世紀,在老子純粹的教義之外,這種新的學說加入了一些怪誕的思想,以及所謂找到了用神秘藥水來實現長生不老的秘密。

儒學家們試圖揭露這種長生水的假面,但卻徒勞無功。一個儒生奪下了皇帝庇護的虛假學派的人呈給武帝的杯子,不管皇帝的震怒,抿了一口所謂的長生酒。他的對手們當即要把他處死。

這位孔子的信徒對武帝說:「如果這酒果真能讓人成仙,那你們就殺不死我。如果這酒沒用,那麼我的死就可以證明你們說的是假的。」

謊言終於被揭穿,漢武帝又恢複了對儒學的信任。之後這些道士繼續在那些無知愚昧遊手好閒的人們當中宣揚著他們的理論。這些人鼓吹靈魂不滅的概念,他們宣揚的不可知論和無為的思想,並且指出死亡無非是將靈魂轉移到另外一個軀體上,或者是讓它在空中飄散,人死後什麼都不會留下,血脈不會被子孫後輩們傳承,世人也不會銘記他的名字。

然而,就如孔子的書中指出的,他只是想建立一個啟蒙的學說,無異於那些西方聖賢。在公元一世紀的時候,明帝 派遣了一支出使西域的船隊,為的是尋找一位偉大的改革者。航行之久,卻未能到達更遠的地方,他們停靠在一個小島,在那裡發現了菩薩塑像,他們把它運回了中國,那一年是公元65年,也就是從那時起,佛教傳入中國,形成了佛、道、儒分庭抗禮的局面。

在之後的某個時候,迫於羅馬皇帝尼祿 的殘害,一些基督教徒逃到了天朝。但是由於勢單力薄,還有當時天朝的自身狀況,這些基督教徒一直不為人所知。直到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統治下的長安,一位聶斯脫利派 的主教阿羅本 受到了接待,唐太宗讓他的重臣們帶著這位來自大秦國 的主教參觀宮殿,翻譯他們的那些宣揚真與善的經文,並且下令為這一個新的宗教修建教堂,讓二十一位神職人員在此傳教佈道。這一切都被矗立在西安府的景教碑記錄了下來,碑文中依稀可見基督教的教義。阿羅本一行人是於636年的時候來到唐太宗的朝中,唐太宗頒布法令支持基督教,此後唐高宗在不少地方都修建了基督教教堂。隨後,基督教徒卻遭到武則天的迫害,郭子儀 在征戰中也總是有一位基督教神甫陪伴在身旁。

公元三世紀初時的中國(也就是咱們的故事裡將要來到的這個時代),時局動蕩,不過也沒能影響到對立的宗教。佛、道、儒這三大精神開始覺醒。

公元120年,漢和帝 親信宦官,這極大地撼動了宮中有識之士的地位,漸漸地宦官執掌了大權。直到187年,這位皇帝被宦官所言蒙蔽了雙眼,竟以為朝中賢士對自己統治構成威脅。到了漢沖帝 的時候,朝廷將有識之士流放邊疆,朝廷對外學派開放,皇帝還宣稱自己是相信科學的人,因為他命人把易經的五本書用三種不同的字體刻在了四十六塊大理石石碑上。

這些道士們表面上支持這些宦官,實際上他們是在趁機利用這一局面。在其間的11年里,瘟疫肆虐,一位名叫張角 的道士用一種施過咒語的水來治療瘟疫。這位江湖道仙很快得到了百姓的信任,不久便有了眾多的信徒。他喊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口號,意思就是要推翻東漢的統治。接著便爆發了黃巾起義 ,五十萬大軍高呼口號,佩戴標誌性的黃巾,迅速席捲了全國。

這次起義得到了不少割據勢力的支持。但是後來曹操平定了這一出叛亂,漢獻帝封他為宰相。很快曹操便居功自傲,為自己的官帽上配上掛飾,又用寶石黃金裝飾自己的車頂,出門用六匹馬大馬車,這一切都堪比皇上。要不是後來曹操命喪黃泉,他一定早就奪走皇位自己稱帝了。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他的使命,曹丕身為漢獻帝的丞相,在公元220年這一年終結了東漢的統治,建立了魏朝。

既然我們正要目睹這一值得紀念的事件,那就先不再往下敘述了,讓我們將目光轉向這凝聚著智慧的時間飛船上來。飛船來到了公元220年的中國河南,此時正處於漢獻帝的統治之下。政權又回到了儒士的手中,他們無情地迫害佛教徒,因為這個從印度傳入的宗教勢力又有了新的增長,同樣,道士們因為他們的粗鄙的經驗主義而備受折磨。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