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時間理論:時間的構成與分解

「如果諸位有過在壁爐中用小鍋煮湯的經驗的話,一定會注意到蒸汽發生的變化。蒸汽在離開壁爐之後,首先會冷卻下來,如果用容器收集起來的話,它會凝結成水珠,彙集在容器底部。如果凝結的過程在離爐火較遠的地方發生的話,它也可能固化,形成煙垢。也就是說,如果小鍋內的湯汁經年累月不間斷地沸騰的話,湯的表面最終會形成一層薄膜或硬殼,就像爐子內壁的煙垢一樣。這就是時間的傑作。我的理論,也是出於同樣的原理。

「這頂禮帽代表地球,紗巾代表從地表上升並凝結的蒸汽,它像腰帶一樣,或者說,像穆斯林的頭巾一樣纏繞著帽身。請諸位通過這條覆蓋著帽身表面的紗巾想像一下,蒸汽凝結成的薄膜是如何包裹著熾熱的地球的,紗巾上的褶皺又代表著什麼。它們代表著時間的傑作——山脈與平原。時間在何處產生?答案是——在大氣之中。這難道是在說,喜馬拉雅山脈、皮奧王子山 、約沙法谷 和安道爾山谷都是雲朵沉澱於地表形成的?一點不錯。這一過程是如此實現的:狂暴的颶風橫掃地球表面,將尚未凝固的地表物質吹向某一處,隨著這些物質的積累和凝結,此處便出現了高聳的山脈。假使我們對著燕麥粥吹氣,粥的表面會出現高低起伏的波浪,這也是一樣的道理。與此同時,大氣不間斷地放電,在地表上犁出一道道壕溝,創造出一條條河床。河床中奔騰著熾熱的熔岩,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礦脈。最後登場的是霏霏淫雨,它使一切冷卻凝固,形成了我們今天腳下所踩的八十千米厚的地殼。

「一定會有人質疑我的理論:『在這大氣之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中,我能看到改變地球面貌的各種因素,唯獨沒有看到時間。毫無疑問,整個世界都是時間的傑作。不過,將地球上的礦產、植被和動物都歸因於閃電、暴風和降水,也太荒謬了吧?』

「時間是什麼?我替你提出這個問題。時間就是運動,畢竟在靜止之中,時間上的先與後都沒什麼區別。是什麼改變了地球?是陽光,是陽光帶來的熱,是通過自身的升騰產生反作用力推動地球的蒸汽。而蒸汽又是由今日組成我們這個世界的一切元素所構成。如果這些蒸汽消失在宇宙中的話,地球就不會存在,因為組成她的一磚一瓦都會化作氣體,蒸發而消失。地球吐故於大氣之中,又納新於大氣之中。大氣是一切變化產生的場所。一切運動都在那裡發生,既然運動產生時間,那麼後者也在大氣中誕生。如果說,你們在瓢潑大雨中只看到了下落的水珠,在閃電中只看到了電光石火,在風暴中只看到了空氣的移動,那就讓你們的靈魂拜服在偉大的造物主面前吧!他將賜予我們永無止境的未來,就像在七千多年以前,他創造了人類受用無窮的現在以及那些讓我們嘆為觀止的種種奇蹟。是雲朵創造了君士坦丁堡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圓柱和永恆之城 西斯督五世的方尖碑 ,是雨滴為我們帶來了間夾著白色結晶的埃及斑岩。龐貝城的石柱和盧克索 的方尖碑同樣不是出自別處。大衛和拔示巴 用來裝點耶和華神殿的硃砂,難道不是落在拉曼查的阿爾馬登 的雨滴化作的么?雨雲中蘊含的鈣質與碳,是你們建造房屋所使用的石灰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難道不是它為你們提供了棲身之所么?同樣的一場雨,為你們帶來了燒制磚頭用的黏土,製作瓷器需要的陶土。從此你們才得以使用瓷餐具享用美食,用精美的陶瓷裝點你們的客廳。如果不是將石炭紀植物化作煤礦的大氣作用,穿越塞尼山 和聖哥達山口 的火車現在會在哪裡?包括『維加號』 在內的、開闢白令海峽航路的蒸汽船又在哪裡?難道你們能夠否認,每一滴雨中都蘊含著足以成長為一台機車或一艘輪船的胞胎,而一場陣雨則意味著一列火車或一個船隊么?雨中降下的,不僅僅是交通工具。大氣的眼淚中還孕育著壁爐、公共照明設備和家庭的美滿幸福,因為經過化工廠的改造,煤炭轉變為氫氣和煤氣,它使一家人在溫暖的爐火邊團聚一堂;與此同時,碳元素結晶而成的鑽石,則是化解夫妻之間戰爭的最有效途徑。羅盤和電報的發明,得益於閃電的啟發。如果沒有水銀來指示溫度和提取金銀,今日的人類會是什麼樣?大氣的恩惠還遠遠不止這些。上帝創造了大氣的各種組成元素,並在中生代 賜予地球貝類烏龜、飛禽走獸,還有哺乳動物等等萬物生靈的胚胎。接下來的新生代 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凈化空氣;隨雨滴自天空中降下的滴蟲類生物發展壯大,進化成獅、虎、牛、馬、犀牛、河馬、大象、烏鴉……隨後,第四紀 見證了猛獁象、原牛、野牛、野鹿和大地獺的繁盛。最終,上帝為他的作品畫上了點睛之筆:他拾起已在前六天(或六個時代)準備好的黏土作為材料,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了最後一種生靈,賦予他自身的靈氣,稱呼他為人類,並任命他做萬物的靈長。先生們,請看這頂禮帽和纏繞著它的紗巾:紗巾的每一匝都代表著一個地質時代。它們難道不正是地球的年輪么?答案是肯定的。它們難道不正是大氣運動的結果么?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難道不是通過它們來推測地球的年齡么?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紗巾的每一匝,都是若干世紀的集合,那麼每一滴雨,每一次閃電,每一陣風就都是若干秒的集合。如此一來,分分秒秒都被織在大氣中。時間,即是大氣本身。」

大廳中,出於聽眾們的崇敬而顯得有些壓抑的氣氛,在博士止住話聲之時被打破。掌聲與歡呼織成的風暴在大廳中回蕩,甚至衝出大廳,溢滿走廊。一位聽眾站了起來,隨即成了整個大廳目光的焦點。正當大家以為他要離開會場的時候,他面對博士,說:

「能允許我提個問題嗎?」

「洗耳恭聽。」加西亞博士回答。

「如果像您說的,時間就是蒸汽沉澱形成的環繞地球的帶狀物的話,那麼,地球的兩極豈不是沒有被時間包裹嗎?就像這頂禮帽,它的頂部和底部不是沒有被紗巾纏繞嗎?」

「的確是這樣。您說的這點恰好有力支持了我的理論。時間就是大氣,一切事件都是時間的傑作。事實也是如此。從未有人到達過地球的兩極,那裡也從未發生過任何事情。那裡死寂一片,這不正是沒有被時間包裹的結果么?大概是大自然這位裁縫把原本用於極地的布料省下來中飽私囊了吧!」

博士幽默的回答在會場中引起一陣笑聲,他自己卻面不改色地繼續:

「先生們,既然我們已經熟知時間的構成,那麼分解它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如果將禮帽上的這條紗巾,向它纏繞帽身的相反方向旋轉的話,就可以將它解下,裸露出帽身,那麼我們也可以將這個方法運用於時間的分解:只需將環繞地球的地質層剝除,我們就將進入混沌時空。我們不禁要問:這一過程是如何實現的?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不得不花一點時間談談我的時間機器。我將這艘穿越時空的諾亞方舟命名為『阿納克羅諾佩特號』。這個名字由三個希臘語單片語成:『阿納』意味著向後,『克羅諾斯』指的就是時間,而『佩特斯』的意思是飛行。顧名思義,阿納克羅諾佩特號的任務,就是載著我們在時間中倒退飛行。有了它,我們就可以早上七點在十九世紀的巴黎用早餐,中午十二點在俄國和彼得大帝共進午餐,下午五點,在馬德里和塞萬提斯同享晚餐——如果他那天有東西可吃的話。一夜的航程之後,我們可以和哥倫布一起共同發現美洲,在那片處女地靠岸休息。它是以電力為動力的。儘管科學界尚未研究出無線傳遞電流的技術,以電的速度飛行對於時空之船來說卻絕非難事。也就是說,只要開足一半馬力,它就可以在一秒內繞地球兩周。以馬車的速度在空中上升、下降,甚至懸停,對它來說都是小菜一碟。解釋清楚了動力來源,就無須花費精力詳述時間機器的其他次要部分了,特別是面諸位這樣對凡爾納的大作倒背如流的聽眾。儘管他的作品只是供人消遣之作,實在無法與我嚴肅的科學理論相提並論,但是他的種種假說,卻是建立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之上的,多虧了凡爾納作品的普及,我無須麻煩去解釋諸如調節器、溫度計、氣壓計、精確計時器、高倍數望遠鏡以及鉀離子吸收器的工作原理。乘坐阿納克羅諾佩特號,我將上升到大氣層之中。從現在起,我將直接稱大氣層為時間,而它就是我們將要分解的對象。由於時間是以地球自轉相反的方向將其層層纏繞的,為了將其自地球表面剝除,阿納克羅諾佩特號將以地球自轉方向運動,即自西向東飛行。地球自轉一周需要二十四小時,而我的機器,運行速度是地球的175200倍。以這個速度,在地球迎來新的一天時,我就已經回到四百八十年以前了。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無論時空之船飛行得多快、多高,它所做的不過是以固定軌道繞地球飛行,就像任何一個行星的衛星一樣。如果大氣一成不變的話,這種現象的確會發生。不過就像我所說的,我要做的就是分解大氣。每繞地球飛行一圈,我將扯下意味著一天時間的大氣,也就是說,繞地球飛行一圈,我就回到了昨天。

「都說為了長久保存沙丁魚或者烤紅椒,就必須把空氣從

上一章目錄+書簽下一頁